辨認蛙類的一個好方法就是用聲音去記牠們
館內外導覽及淨溪都可免費預約
辨認蛙類的一個好方法就是用聲音去記牠們
正式名稱為白氏樹蛙,因為胖起來之後外型酷似微笑的老爺爺,所以有被稱作老爺蛙,大大的眼睛可看出牠們視力不錯,乾燥時皮膚會變綠色。
樹蛙和一般青蛙可以看出幾點不同,一點是牠們的腳上有吸盤可幫助牠們攀爬,另一點是牠們「已知用前腳」,吃飯時可看到牠們會用前腳把獵物抓進嘴中。
"跟青蛙王子中的青蛙很像,你可以親她但不保證會變。"
外來種樹蛙,如今在台灣非常常見(包含筏子溪周遭),由於其強大的繁殖力使得本土蛙類常常難以競爭過牠,乾燥時皮膚會呈現黃色或白色,濕潤時則會呈現褐色,一個明顯的特徵是大腿內側有網狀斑紋(看圖)。身為樹蛙,與老爺蛙一樣腳上有吸盤且已知用前腳。
"為什麼我們要展出外來種樹蛙?
啊我們就只找到外來種阿! :("
是平地常見的中小型兩棲蛙,又稱作田蛙,兩棲蛙通常居住在池塘、水溝等水源邊,偶爾跳到陸地活動所以稱做兩棲蛙。腳上沒有吸盤且前腳不靈活,因此通常是用後腿跳躍的方式移動。澤蛙的體色相當多樣,有些褐色有些綠色、有些身上有金色的線有些沒有。
"所以問題來了,澤蛙算不算一種沼澤貓貓?🤔"
就是我們所說的田雞,國外進口的青蛙肉通常是牛蛙,台灣自產的則是虎皮蛙,由於肉質細緻鮮美挺受歡迎,在台灣有養殖業者專門飼養此種蛙類。小時候雖然全身都黑黑的,但牠長大後身上會開始有明顯的斑點出現,所以稱作虎皮蛙,嚇到的時候會發出貓叫聲很有趣。
"你以為是貓嗎?哈哈是虎皮蛙啦!"
因為頭又大又扁感覺比身體大了一圈,所又綽號叫大頭蛙,眼睛瞳孔菱形紅色,會發出低沉像鼓聲的叫聲 - 「嘓」,由於皮膚都有許多棒狀隆起,因此有時容易被誤認成先前介紹過的虎皮蛙以及澤蛙,分布於低海拔地區,通常在山區較常見。
"牠有血輪眼ㄟ"
為低海拔至平地的常見物種,在農地、淺山甚至都市區都有機會看到牠們,會發出連續「咯咯咯」的鳴叫聲。跳躍能力不佳但很會爬行,眼睛後有耳後腺可分泌毒液。
蟾蜍和青蛙有一些不同,一點是有利於耐旱的粗糙皮膚,另一個是牠靈活的前腳,可以幫助牠做出青蛙辦不太到的『爬行』。
"為什麼牠看起來那麼氣?因為牠討厭你!"某次導覽爸爸與小孩的對話
外來種蛙類之一,為世界多地的嚴重入侵種,身上與原生種虎皮蛙一樣有斑點狀豹紋,不同的地方在於牠的皮膚帶點淡綠色,鼓膜相當大且明顯,特別是公成蛙的骨膜可以長到比眼睛面積還大,因為牠的叫聲像牛所以被稱作牛蛙。
有驚人的繁殖力,每次產卵6000-40000粒,不論是成蛙及蝌蚪體型都相當大,會攻擊並捕食本土小型蛙類,進而危害本土生態。
是一種常被食用的蛙類,具有經濟價值,因此不少國家都引進牠做為肉類來源之一,在台灣由於養殖管理不當加上宗教放生因素成為外來種之一。
"五隻牛蛙合體可以召喚水牛嗎?"
台灣蜥蜴大致上有五個科:壁虎科、鬣蜥科、石龍子科、正蜥科、蛇蜥科,本區為壁虎科,壁虎就是守宮,牠只是在中文有兩種說法而已,英文都統稱叫做"gecko"
家中最常見的蜥蜴,台語稱作『仙尪仔』。
你知道連壁虎都能戰南北嗎?有人說『南部的壁虎才會叫,北部的壁虎都跟啞巴一樣。』其實這是有根據的,通常我們聽到在「ㄍㄧㄚ ㄍㄧㄚ』叫的壁虎叫做疣尾蠍虎,據說南部較常見,而北部較常見的無疣蠍虎雖然也會叫,但聲音相當小聲,不仔細聽很難察覺,因此才被誤認為啞巴。
"你騙人啦!北部明明也有疣尾,我小時候就常常聽到啊 !" 某位北部館員的澄清
國外常見的家壁虎,因此英文直接叫『house gecko』,gecko可翻成守宮或壁虎,與台灣壁虎一樣腳上有吸盤,因為外型長得像小鱷魚所以被叫做鱷魚壁虎,叫聲不明顯,尾巴會用來儲存養分所以看起來胖胖的。
"叫鱷魚會不會太浮誇?牠那麼小"
國內常見的寵物守宮,有多種不同特徵的品系,尾巴因儲存養分而膨大。
現在能看到的豹紋守宮已經和他在野外原本的花色不同了,最原始的豹紋守宮是真的人如其名,全身都是像被墨水潑過一樣的豹紋,所以被稱作豹紋守宮,不過雖然現今豹紋守宮體色叫多變,有許多品系的尾巴仍維持原本豹紋的花色。
上手時請溫柔對牠,豹紋守宮被嚇到一樣會斷尾喔。
為底棲型所以沒吸盤不會爬牆。
"所以那個豹紋呢?"
國內常見寵物守宮之一 ,但常見度比豹紋守宮低一些,比起豹紋守宮更容易斷尾,斷尾後尾巴無法完全長回原本的大小及常度,攀爬能力比豹紋守宮好一些,體型則是比豹紋守宮小一些。
有長吸盤但作用不大,吸力跟家壁虎比慘不忍睹,因此主要過著底棲生活。
"你跟我說這東西這麼小一隻但牠一天能吃一條大麥蟲?"
台灣蜥蜴大致上有五個科:壁虎科、鬣蜥科、石龍子科、正蜥科、蛇蜥科,本區為石龍子科
為寵物石龍子的一種,算相當耐熱的品種,偶爾會見到牠爬出來曬太陽。
石龍子有兩個明顯的特徵,一個是牠身體是「一條」,找不到脖子,而且腿短短的,另一個是牠的鱗片相當光滑,因為石龍子長的像蛇又長的像泥鰍,所以牠的台語俗名又叫『泥鰍蛇』。
"你覺得牠看起來很懶,那是你沒看過牠瘋起來的樣子"
為台灣常見的原生石龍子,幼年時尾巴是藍色相當好看,但成體後尾巴顏色會褪掉,因此常常有人看見牠的成體在溪邊亂晃但認不出來。
體型相較於橙點石龍子小很多。
"牠小時候明明很好看啊,是誰帶壞牠的"
台灣蜥蜴大致上有五個科:壁虎科、鬣蜥科、石龍子科、正蜥科、蛇蜥科,本區為鬣蜥科 (綠鬣蜥也屬於鬣蜥)
常見的中型寵物鬣蜥,原生於澳洲乾燥地區,因此相當耐熱耐旱,身體表驗有又厚又粗糙的鱗片,遇到危險或敵人時會把身體變扁威嚇對方,鋒利的鋸齒狀牙齒可輕易咬開獵物的外殼,且視力相當好,可看到幾公尺遠的獵物或敵人,曬太陽曬太久會張嘴散熱。
"你可以把牠當作蜥蜴造型的狗"
台灣相當常見的鬣蜥,於淺山區或都市區的公園都有機會看到他們在石頭或樹幹上曬太陽,又稱斯文豪氏攀蜥,通常公的身上會有較明顯的黃色線條或斑紋而且會有冠,母的則無,曬太陽曬太久會張嘴散熱。
一種都市公園也有機會見到的蜥蜴,為日行性,喜歡居住在草堆之中,特別是禾本科的植物,故得名『草蜥』,晚上時也會看到他在禾本科的葉子上睡覺。
除了館內展出的蓬萊草蜥外,台灣還另外有多種草蜥有機會在野外被發現。
"盜版石龍子?"
蛇類是一個泛稱,內部包含了真蛇目、盲蛇目及多個不同的科,目前認為蛇類在演化中是由蜥蜴類把腳退化而來,現在在蛇的洩殖腔旁邊還可以看到牠們退化掉的小腳腳。
蛇類沒有聽覺,視覺也不算太好,因此主要是靠感受到震動及空氣中的味道來探詢外界資訊的,平常會看到牠們將舌頭吐出來將空氣搧到口鼻的嗅覺感應器來聞味道,另外蟒和蚺嘴巴上面特有的孔洞稱作唇窩(有些蛇則是有頰窩),可用來感應溫度作為熱感應器,可幫助牠們捕獵內溫動物。
蚺科的一員,蚺跟蟒科一樣無毒但肌肉相當發達,可以長到九成都是肌肉,因此與蟒科一樣都是用肌肉來勒死獵物,蚺的外觀不太容易與蟒科辨別,但是牠們的出生方式不一樣,蟒為卵生,蚺則是卵胎生,目前台灣尚未發現原生蚺科。
之所以叫彩虹蚺是因為其鱗片在光線折射之下會有像彩虹般的光澤,彩虹蚺相當喜歡泡水,所以偶爾來館內會看在牠在水桶中泡澡喔。
蟒科的一員,無毒但肌肉發達可,打獵時以勒死獵物為主,目前台灣唯一發現的蟒科為分布在金門地區的緬甸蟒,與中國靠金門沿海區域是同個基因群的,而且根據非正式紀錄也有發現緬甸蟒會自行跳到台灣海峽「渡海」(有人有拍攝到金門緬甸蟒主動跳海),相當有趣。
本館展示的蟒科為球蟒,為相當常見的寵物蟒,平常休息或緊張時會把自己縮成一顆球因得此名。
游蛇科的一員,為台灣原生蛇,跑起來時爬的非常快,雖然為無毒蛇,但因為斑紋長的像百步蛇因此有時會因誤認而被打死,尾巴有臭腺,遇到危險時會分泌臭味來驅趕敵人。食性相當廣泛,會吃蛙、小型哺乳類甚至蛇類,而且活的死的都會吃(有人拍攝到牠在吃被路殺青蛙的蛙腿),因此綽號又叫『台灣王蛇』,但館內這隻特別挑食只吃青蛙。
常見的游蛇科寵物蛇,由於常出現在玉米倉及玉米田中,捕獵當中的老鼠,因此被稱做玉米蛇。個性溫馴膽小,威嚇時會高頻率的震動尾巴威嚇對方。
小頭蛇屬的一員,為台灣原生蛇,顧名思義他的頭真的挺小的。赤腹松柏根長得跟赤背松柏根相當相似,但一個是背部呈赤色一個是腹部呈赤色,兩者因為吃蛋因此都被稱為蛋蛋蛇,蛋與國外食蛋蛇會將整顆蛋吞進去的吃蛋方法不同,牠們會用嘴巴鋒利的牙齒把爬蟲的皮革蛋劃開,直接將頭伸進去吸食蛋液。在蘭嶼的蜥蜴們就是因為蛋蛋蛇的威脅,每一隻蜥蜴媽媽都需要辛苦地照顧產下的蛋。
"喔我的天啊是松柏根!ㄚㄚㄚㄚㄚ"某隻蜥蜴媽媽
台灣體型最小的蛇類,長得像蚯蚓,但仔細觀察會發現牠在爬行時的頭部會吐出標誌性的分岔舌頭。
這種蛇一輩子幾乎都活在土中,因此把眼睛退化掉了,故被稱作盲蛇,其實相當常見,只要能挖到蚯蚓的地方都有機會挖到牠。
牠超小,牠小到只能吃白蟻過活,所以有時去挖白蟻窩會看到他在裡面大開殺戒,另外這種蛇是孤雌生殖,自己一隻就可以生了。
"你是不是拿蚯蚓來唬爛我?"
台灣難得的原生大型蛇類,可以長超過兩公尺,無毒蛇,但是牠的牙齒挺大顆的所以最好不要惹牠。
別名叫做臭青公或臭青母,因為他們的尾部有臭腺,遇到威脅時就會分泌臭味嘗試趕跑敵人。
臭青公算是相當常見的蛇類,所以牠其實是蛇肉店相當常見的蛇種,食性相當廣,而且因為夠大隻,農村雞舍也常常遭遇牠的襲擊。
"唐。突。惡。臭!"
龜鱉類將牠們的「肋骨」長到身體外面變成牠們的殼,因此他們的殼是有感覺的,在上面刻字或敲牠們的殼他們會不舒服,另外龜鱉類很討厭被翻過來(你會看到牠們嘗試反擊或奮力掙扎),因為在野外牠們被翻過來是很危險的一件事,因此對龜鱉最友善的接觸方式是把他們從底部托起(不要捏著殼)並捧在手上並不把牠們翻過來。
為台灣原生鱉類之一,鱉又稱做甲魚或軟殼龜,由於鱉類常常被用做進補食材,因此在亞洲有不少鱉的養殖場,平常市場上看到的鱉大多為養殖出來的。至於野外的原生鱉類則是因為捕捉及棲地破壞已經沒那麼常見了,不過偶爾仍能在溪邊或湖邊看見被放生的鱉出沒。
"吃鱉"
為台灣的原生龜類之一,常和巴西龜搞混,但牠們其實有兩個比較好發現的外觀差異,一個是斑龜殼底部的側邊是「斑點」,巴西龜是線條,另一個是斑龜的尾巴比巴西龜要來的長。
另外在食性上,斑龜偏向吃素(菜葉),而巴西龜則是較不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