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想過那麼多草都可以吃...但別吃太多,因為過量都有毒
館內外導覽及淨溪都可免費預約
我沒有想過那麼多草都可以吃...但別吃太多,因為過量都有毒
科名:禾本科(Poaceae)狗牙根屬(Cynodon)
別名:百慕達草、鐵線草(本地品系之俗稱)、鐵線藤。
簡介:狗牙根是一種常見的禾本科植物,它生長迅速、繁殖力強,對環境適應性極佳因此廣泛分布於全球各地,台灣也有原生種。狗牙根是一種用途廣泛的植物,無論在環境保育或是畜牧業上,都有著相當的價值。
應用:狗牙根具有優異的固堤保土能力,常被應用於水土保持工程。此外,它與其他草類混植後,也非常適合鋪建運動場和草坪。除了在生態工程上的應用,狗牙根還可作為動物飼料。它的根莖部分可用來餵食豬隻,葉片則可餵養牛、馬、兔子和雞等家畜家禽。
特性:對河岸、荒地山坡來說,其根莖蔓延力很強,廣鋪地面,為良好的固堤保土植物。但對於果園、農地來說則是難以根除的雜草,亦可作為畜牧業的糧草。
科名:豆科(Leguminosae)兔尾草屬(Uraria)
別名:狗尾草、貓尾草、狐狸尾、南方人參。
多年生亞灌木,可長到1.5公尺
簡介:由於春天時開的花穗長得很像一些動物的尾巴,因此被稱作兔尾草、狗尾草、貓尾草等。是一種生命力很強的草,很容易的荒地種植,具有不錯的觀賞價值,長度可達50公分以上。
應用:它粗大的根部可被拿來燉湯,例如可與雞肉燉煮稱為「狗尾雞」的藥膳料理,可以清熱止咳,散淤止血,健脾助消化,因此又被稱作南方人參。
科名:薔薇科(Rosaceae)石斑木屬(Rhaphiolepis)
別名:革葉石斑木、繖花石斑木、石斑木、雷公樹、白杏花
分布:台灣本島北部近基隆海濱地區、蘭嶼及綠島。
簡介:台灣原生植物之一,常綠小喬木或灌木,小枝叢生。因具有厚的革質葉片與狀似密點石斑魚斑紋的葉背脈紋,故得名。因葉形雅緻,質地優美,是一種常見的盆栽樹種,也成為本土行道樹、綠籬、庭園美化、防風樹、地被植物、盆栽常用植物。花期在3〜5月,帶有濃郁香甜的氣味。
應用:根有袪風、利濕、活血化淤、收斂、止血等功效。
科名:菊科(Asteraceae)鬼針屬(Bidens)
別名:鬼針草
簡介:是大家最熟悉的一種雜草,在平地隨處可見,因為果實上面有小鉤子會黏附在動物的皮毛或衣物上,因此又稱作鬼針草。四季都會開花,是蜜蜂很喜歡的一種花,常常會看到蜜蜂在它的花上逗留。
應用:可以被煮成涼茶,幼苗也可作為野菜食用,也可以將其搗碎敷於傷口或腫傷,具有消炎功效。
科名:馬鞭草科(Verbenaceae)過江藤屬(Phyla)
別名:雷公錘草、鴨舌癀、水黃芹、蓬萊草、石莧、鳳梨草。
簡介:生命力強,適合生長在濱海、道路等較嚴苛的環境,茂密時可長得像一片地毯一樣,花期為5~9月。
應用:全株皆可入藥,具有行血健胃、清涼消炎的功效,故別名稱作鴨舌『癀』。
科名:葉下株科(Phyllanthaceae)油柑屬(Phyllanthus)
別名:小返魂、鴨吐草、真珠草。
簡介:由於它的花及果實長在葉子底下,在結果時看起來很像葉子底下有一排珍珠,顧得此名,是本土常見的雜草之一,太陽下山時會合葉休眠,非自花繁殖植物,需要靠昆蟲授粉。
應用:清熱利尿,明目,消積的功效,主治腎炎水腫,泌尿系統感染、黃疸型肝炎、青竹蛇咬傷等症。
科名:大戟科(Euphorbiaceae)大戟屬(Euphorbia)
別名:鋪地草、伏生大戟。
簡介:常見於平地及農田的雜草,因為為一種匍匐在地板上生長的大戟科植物,固的此名,夏、秋天時會開出綠白色的花朵,受傷時會分泌白色乳汁。
應用:其易管理、覆蓋性佳及生長快速等優點,為果園草生栽培地被植物不錯之選擇,目前常見於臺南市麻豆區及附近地區果園栽培利用,當地稱之為「戶神實」或「戶神實仔」,可保護土壤且抑制其他高莖雜草的生長。全草均可入藥,其味淡,性涼,具有清熱利濕,涼血解毒,催乳等功效,可用於主治痢疾,泄瀉,乳汁稀少,癰癤,濕疹等症。
科名:大戟科(Euphorbiaceae)大戟屬(Euphorbia)
別名:通奶草。
簡介:一年生草本,株高 10~80 公分,植株具白色乳汁,因古代相傳用於幫助婦女產後催奶、促進奶水分泌而得名「通奶草」,花果期8-12月,可以扦插繁殖,容易和假紫斑大戟搞混,可從托葉是否貼莖生長來判斷,貼莖的是假紫斑大戟,雖然為草生植物,但長得好時可長得挺高挺茂盛的,看起來有灌木的感覺。
應用:清熱解毒、健脾通奶、利水、散瘀止血。
科名:大戟科(Euphorbiaceae)大戟屬(Euphorbia)
別名:乳仔草、大地錦葉、大乳汁草、對牙草、大本乳仔草、飛陽草、奶子草。
簡介:常見的草類之一,因為葉形似一對一對對張開的翅膀,故名「大飛揚草」。
應用:可以入藥,全草搗爛,可以外敷於兩頰,治療牙齦痛,也可以煎水入用,具有清熱、解毒、止癢、止咳等功效。但是微毒,有輕微的刺激及麻醉性,特別是對兒童, 當葉子被過量生吃時,症狀包括噁心、嘔吐和腹瀉。
科名:菊科(Asteraceae)鯉腸屬(Bidens)
別名:連子草、墨菜、白旱連、白花草。
簡介:是常見的台灣紋白蝶及沖繩小灰蝶的主要食草之一。全身披著短短的剛毛。莖部分枝很多,摸起來粗粗的,再生能力很強,折斷後著生在泥土上的莖,還會長出根來。如果把一段莖葉折斷,折斷的部位變得黑黑的,因此又稱為『墨菜』。
應用:是可以食用的野菜之一,但有明顯苦味。藥用價值高,服用可補肝腎陰,消炎止痛,涼血止血,還可以抗氧化,磨成粉外敷於傷口也有助於止血。由於莖挺軟因此可做為畜牧食草之一,常用於豬隻飼料。
科名:莎草科(Cyperaceae)莎草屬(Cyperus)
別名:莎草,香頭草,土香草,土香。
簡介:多年生草本塊莖植物,荒地常見雜草,對農田及花園來說常常是一種麻煩,香附子為該草的藥名。
應用:塊莖之外皮剝去,生食或煮食味道似乎不錯。因有雌激素樣作用,是常用於治療女性的中藥之一,可抑制子宮收縮,可作為調經用藥。另有有強心及降低血壓的作用。
科名:菊科(Asteraceae)紫背草屬(Emilia)
別名:紫背草,羊蹄草、葉下紅、牛奶奶、野木耳菜。
簡介:花開食遠遠看過去象一個小紅點,所以被稱做一點紅,跟蒲公英一樣種子是羽毛狀能隨風飄揚,而且一樣會結成一球,因此常被誤認成蒲公英。
應用:是阿美、排灣、泰雅等原住民族常食用的野菜之一,民俗上有清涼解火、消炎退燒的功效。也是兔子愛吃的草類之一。
科名:莧科(Amaranthaceae)藜屬(Chenopodium)
別名:灰莧菜、灰菜、紅心菜、鶴頂草
簡介:一種風媒性的植物,部分被台灣原住民馴化為栽培植物。其為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長強健、耐旱性佳。
應用:一種有多種應用價值的植物,其種子可作為食材,混在小米及白米稀飯中,與山萵苣等野菜,一起添加做食用,另外也可用於釀酒用途。也可用作雞和其他家禽的飼料,甚至還能栽種當作誘餌,吸引甜菜葉蟬,避免主要作物受損。
它們長得好快樂...比我快樂!
科名:楝科(Meliaceae)楝屬(Melia)
別名:苦苓、楝樹、金鈴子、紫花樹。
分布:常用於行道樹、園景樹、海岸防風林,台灣高速公路兩旁也很常見。
特性:落葉喬木,葉序大葉互生小羽片對生。其木材和樹皮味苦,故稱之「苦楝」。為本土種植物,亦是星天牛的寄主植物,生長快速,喜高溫、可防風、抗旱、耐鹽,適合作為海邊造林的樹種。
木材是優良的家具及裝潢的材料,種子作為「風鈴子」入藥。
科名:葫蘆科(Cucurbitaceae)合子草屬(Actinostemma)
別名:屎桶仔藤(台語發音),屎桶仔扣(台語發音)
分布:低至中海拔約 200~1,600 公尺的山地,原先多見於開闊的原野及森林邊緣;現在是平地、海邊、濕地、河岸邊的瀕危植物。
特性:一年生草本藤本。種子對合而生,稱合子草;果實如寶盒可開,稱盒子草。
果實內的種子有2~4顆,深褐色,有不規則紋路。
科名:旋花科(Convolvulaceae)土丁桂屬(Evolvulus)。
別名:蜈蚣草、人字草。
分布:台灣全境海岸沙質水邊及乾燥草地,恆春海岸、小琉球及澎湖群島自生。
特性:多年生草本,全年開花、夏季盛花,漏斗形藍色小花。全株被毛,莖匍匐或斜上,葉無柄互生。在生態上有定沙的功用;也可做為藥引使用,用來解熱、消炎。
科名:楊柳科(Salicaceae)柳屬(Salix)
別名:河柳、水柳仔、水柳樹、沙柳、苦柳、皂柳
分布:低海拔溪岸或荒廢地,最高可達 200 公尺處,30~40 年前隨處可見,現已較為少見。
特性:落葉性中喬木,可做防風植物用。
喜歡生長在水岸地帶且向陽的潮濕環境,樹高可達15公尺。
果實成熟時,稱為柳絮,每逢四、五月(國曆)柳絮紛飛。較特別的是它的枝條並不像大家所悉知的垂柳一樣向下垂,而是向上伸展的喔!
科名:柳葉菜科(Onagraceae)水丁香屬(Ludwigia)
分布:常見於溝渠、溪流、池塘、茭白筍田及稻田。
特性:浮葉草本植物,具匍匐莖,為綠化水生植物。
它的特殊武器就是讓它能表現水上輕功的海綿狀氣生根(aerophores),這個構造較常出現在浮水的根上,變態根會變得膨大且充滿氣室可以支持水面上的莖漂浮不會沉入水中。也是小魚們的避難所與產卵的好場所。
科名:桑科(Moraceae)葎草屬(Humulus)。
別名:山苦瓜、割人藤、穿腸草。
分布:台灣各地平野、低山地帶,多見於廢耕地、果園附近或河流兩岸的開闊地,有時形成一大片草叢。
特性:蔓性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
莖和葉炳有鉤刺,生長迅速。除曾作為飼料外,莖皮纖維可作造紙原料,種子油可制肥皂,其葉亦為黃蛺蝶食草。
科名:桑科(Moraceae)構樹屬(Broussonetia)
別名:噹噹樹、鈔票樹、鹿仔樹。
分布:分布在低海拔的平地到山區。
特性:落葉中喬木,雌雄異株,高可達 20 公尺,徑 30~40 公分。台灣原生植物,葉形相當多元,葉背佈滿了毛絨,但葉面卻很粗糙,摸起來觸感相當奇特。早期將嫩葉做為鹿的食物。
果實為聚合果,味道鮮美,不只能夠吸引鳥類覓食,也能製成果醬。樹皮可作為造紙(鈔票)原料,用途相當多元。
科名:桑科(Moraceae)榕屬(Ficus)
別名: 大冇樹,大葉榕,蜊仔葉,豬母乳舅。
分布:在低海拔地區的闊葉林中相當常見。
特性:常綠的榕屬喬木、變色葉植物,因果實表面具有稜故稱為稜果榕,並又因葉片較多數榕屬植物大,故又稱大葉榕、大葉冇的別稱。此外,稜果榕為隱花果,雖只能看見牠的果實,但其實花就藏在裡面,平時得由一種稱為榕小蜂的細小的蜂類來傳粉,而隱花果也成為榕小蜂傳宗接代的好去處,牠們可說是互利共生的存在。
科名:桑科(Moraceae)桑屬(Morus)
別名:桑樹、蠶仔樹、蠶仔葉樹、桑白、娘子樹、野桑。
分布:中低海拔林緣及次生林向陽之地。
特性:落葉性大灌木或小喬木。葉互生具柄,三出脈,葉片卵圓形或寬卵形,基部近心形。葉子形狀變化大,葉緣有鋸齒有時裂有時不裂,是蠶寶寶的最愛;花雌雄異株,果實為多花聚合果,由紅而變成紫黑色方成熟才有甜味,普通稱它為 「桑葚」,可生食。樹皮可以作為造紙原料或是作成繩索。
植物也有外來種!?驚訝吧!嚇到了吧!
科名:豆科(Leguminosea)銀合歡屬(Leucaena)
分布:台灣全島海拔 3,000 公尺以下之山區、河邊、荒地。
特性:落葉灌木。適應力很強,為強勢外來入侵種。葉互生,二回偶數羽狀複葉。
16世紀荷蘭據台時引入,作為薪材、飼料及製成紙漿出口。除冬季外,幾乎全年開花,每一單株開花結實量約可形成700~1000個果莢;種子落地後會等合適的溫濕度後伺機生長,其樹根會分泌出含羞草素抑制其他種植物生長,可阻隔周遭植物入侵,使得當前台灣受其族群佔據。
科名:莧科(Amaranthaceae)青葙屬(Celosia)
別名:野雞冠花、百日紅、草決明。
分布:台灣全境的道路旁、平野、海濱。
特性:一年生草本,一年四季皆可開花,花絮從基部依序向上開花,為白色或粉紅色,頂端會是紫紅色。
種子炒熟後可以加工作為糖食,曬乾可作為青葙子、草決明入藥。嫩莖葉去除苦味後可以食用。
科名:大戟科(Euphorbiaceae)蓖麻屬(Ricinus)
別名:紅麻。
分布:台灣各處的荒地都可以發現它們的蹤影。
特性:1645 年荷蘭人佔台時便已引進種植,果實成熟後可榨油,是種很好的潤滑油原料,在工業上用途廣。也是樺蛺蝶幼蟲的食草。
莖皮含有麻纖維,是生產繩索、紙張和板材的原料。
科名:禾本科(Gramineae)狼尾草屬(Pennisetum)
別名:紫狼尾草。
分布:生長在平地至中海拔 1,500 公尺山區之河床、耕地、路旁、荒廢地。
特性:草本,稈高可達 3 公尺,莖稈扁平,直立,叢生,無毛,有蠟質。原產於非洲熱帶區域。現在世界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多已引種栽培,做為牧草之用。
科名:無患子科(Sapindaceae)倒地鈴屬(Cardiospermum)
別名:風船葛、假苦瓜、泡泡草、鬼燈籠、天燈籠、三角燈。
分布:中南部山區的野地、海濱、路旁、牆角處、荒地或低海拔山區,陽光充足的地方。
特性:通常無患子科都是高大的喬木,像龍眼、台灣欒樹、無患子等等,倒地鈴卻是極少數的多年生蔓性草本。
果實長的像個小氣球一般,壓破時會有「啵」的一聲好像泡泡,故又稱泡泡草,內有三顆帶有白色心形圖案的黑色種子。
科名:禾本科 (Gramineae)稷屬(Panicum)
別名:畿尼亞草、天竺草、堅尼草、馬草。
分布:低海拔向陽地區。
特性:多年生草本,稈高 1.2~2.5 公尺。
1908 年自菲律賓作為馬匹的糧草而引入,被廣泛的種植在中部大肚台地上,故被稱作「馬草」。在秋冬之際莖部以上就開始枯萎,極易著火,引起火燒山,使得雜生在一起的植物遭受魚池之殃。每到春天能迅速重新萌芽,秋冬一到又因枯萎再度引起火燒山,如此年復一年的現象,謂之「循環性火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