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內的魚類皆為生態調查時從筏子溪帶進來的物種,都是筏子溪原生魚
館內外導覽及淨溪都可免費預約
館內的魚類皆為生態調查時從筏子溪帶進來的物種,都是筏子溪原生魚
台灣特有種,特徵是身上有7條黑色的縱線,成魚的頭部會有一對鬚鬚,一般在水域的中下層活動,喜歡躲石頭縫隙內,且喜歡吃肉,會在水域底部的石頭環境中鑽來鑽去地游獵,因此被稱作台灣石賓。
鱲就是我們俗稱的溪哥,釣客所稱的「貓仔」,由於溪哥身形精實纖細,且溪歡吃小魚小蝦動作快速,所以又被釣客稱作『貓仔』或『溪貓』,可食用。馬口鱲為台灣特有種,特徵是身上那條黑色的橫紋,公母魚外觀無明顯差異,成魚的頭部會有明顯的疣。馬口鱲比粗手鱲的活動範圍更廣一些,會到水域的中下層活動,也比粗手鱲更兇更喜歡吃肉,常看到牠跟石賓搶底部的蝦子跟蟲來吃。
粗手鱲頭部的上下寬度較其他溪哥來的寬故得此名,牠們公魚和母魚有明顯外觀差異,公魚的鰭有像是被黃色螢光筆畫過的顏色,且身上有明暗相間的斑紋,母的則是全身樸素幾乎沒有任何顏色和斑紋。相較於馬口鱲,粗手鱲一般只喜歡在水的上層活動,不太會跑到中下層水域。
鯽魚為鯉科鯽屬,跟一般養大型魚玩家熟知的『朱文錦』是同一屬的。是館內大魚缸中的小天使,不太吃肉,平時就過濾點魚缸底部的泥沙或是啄啄水草上的青苔維生,不太會群游,大多時間都是自己一隻在魚缸中自己游自己的,個性很溫馴,不太會打架且就撒飼料時也搶不贏旁邊的溪哥和石賓,成長緩慢。
與鯽魚同為鯉科鯽屬,為鯉魚和鯽魚雜交而來,體色相當多樣,可視為金魚的一種,因繁殖容易生長快速,已成為大家常用的飼料魚種,在館內七星鯉及鱸鰻缸內都能看見牠作為飼料活在裡面。
就是我們台語稱的『流氓』,可以長到很大隻,最大有發現超過兩公尺的,鰻魚在繁殖時會從內地的水域游到海邊的水域產卵,產完後再游回溪流,而小鰻魚則時會隨著成長慢慢從海邊往內地移動(毛蟹也會喔),所以一般我們能在山區的水域中看到大隻的鱸鰻,或是在出海口也能透過網子攔截並捕撈要到海邊產卵或準備回程的鱸鰻。
由於鱸鰻相當滋補富有有經濟價值常常被捕捉,再加上棲地破壞,現在野生的鱸鰻已經不好找了,不過目前因為有養殖業者專門繁殖鱸鰻因此此物種未被列為保育類。
鱸鰻有一個特別的技能,牠們可以離開水面在陸地爬行半小時以上不是問題,平時牠們會透過這個方式找更好的生存環境,例如一個魚池的魚吃完後爬到另一個魚池繼續吃,因此以前有人會趁下雨時到山區或田中趁機攔截在陸地爬行的鱸鰻。
說個小故事,我們館內的鱸墁就有多次爬行到隔壁缸屠殺史尼氏小䰾再爬回來的前科。
是彈塗魚的親戚,都是蝦虎科的,蝦虎的腹部有特化的鰭可做為吸盤吸附住地面或石頭,蝦虎會出現於近出海口的溪流(如彈塗魚)或是靠山區較湍急的上游(如館內蝦虎)。有地盤性,會看到牠平時會吸在地面某顆石頭當地盤,並時不時痛揍靠近牠地盤的魚。
是肉食性,喜歡吃小蝦小蟲,算是挺兇殘的魚。
極樂穩蝦虎的頭部有紅色斑點且頭較寬較粗,公成魚的鰭末段會呈現黃橘色。
另一種蝦虎科的魚,和極樂吻蝦虎差在頭部有兩對紅色很像被紋面的線條,體型跟極樂穩蝦虎差不多可長到8公分左右,身上紅斑較不明顯,背鰭比紅斑穩蝦虎特尖,公魚鰭的末端呈淡黃色,跟馬口鱲的配色挺像。
小型蝦虎,能長到4~5公分就很了不起了,全身都布滿紅色斑點,臉上也跟明潭吻蝦虎一樣有紅線紋面,雖然小但依舊是蝦虎所以很兇,常常能看到他們為地盤打架,公成魚的鰭末端會呈現白色。
俗名麥穗魚、尖嘴仔、車栓仔,為台灣水域中能見到的一種小魚,小時候跟大肚魚有點像所以容易被搞混,但牠成魚體型能成長到大肚魚的3倍,以前常隨著運河游到稻田中,雜食性。
為台灣平地常見的小魚之一,公成魚的眼睛及身體會有淡淡的紅色,繁殖季時顏色會變得更加鮮紅且變紅的面積會更廣,雜食性,產卵時會將卵產於二枚貝內部。
易出現在富植物碎屑與淤泥的靜水域或緩流水域,具環境之適應力及耐污力頗強,具有腸壁呼吸的功能,能在水中溶氧不足時,直接吞吸空氣,也因此可以藉由泥鰍來判斷天氣的好壞,當天氣不好,濕度加大 、氣壓降低,使得水中的溶氧量減少時,泥鰍就會較頻繁到水面呼吸;反之當天氣好水中溶氧高時,泥鰍就會較安分地待在水的底部。傳聞諸葛亮借東風時就是以泥鰍來判斷何時變天的喔。
花鳅跟泥鰍的一個明顯差別在於泥鰍身上的花紋較無序且不整齊。
南投人稱呼牠們「四點金」,因為牠們的身體側面有著像柵欄似的四塊黑色大斑點,以前稻田中相當常見,但目前因環境過度開發而在野外瀕危,公成魚身上會有非常漂亮的彩虹色澤,跟雷射標籤一樣,因此也是相當受歡迎的原生觀賞魚之一喔。
為原生鱧,夜行性,常被和入侵種泰國鱧搞混,兩種魚台語都稱作『鮕呆』,但七星鱧頂多只能長到20~30公分,大小遠遠不及外來種的一半(泰國鱧能長到60~100公分),民謠【西北雨】就有句歌詞是「『鮕呆』兄拍鑼鼓」。
具有特化的『上鰓器』,可以在水中氧氣不夠或混濁時到水面呼吸,非常凶狠,會以小魚小甲殼類為食,隨然泰國鱧在台灣混的風生水起,但本土的七星鱧卻因為開發過度及外來種競爭的關係目前已相當少見了。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鱧』魚和『鯉』魚是不一樣的喔,這邊介紹的『鱧』魚較大為肉食性,至於『鯉』魚則是如先前介紹的朱文錦與鯽魚一樣叫小是植食性的喔。
俗稱大肚仔、胎鱂魚、食蚊魚原生於北美洲,為台灣平地常見的外來魚種,適應力強,能耐污染力也能耐受低氧環境,繁殖能力又高,因而被引進到世界各地作滅蚊用途,在台灣的較乾淨的田中及水溝中都有機會發現他們。
公魚母魚大小差異非常大,卵胎生,因肚子很大故得此名。常被和瀕危原生種青鱂魚搞混,他們外觀及大小大致相同,不過不論是公母魚臀鰭的樣貌及位置都跟青鱂魚是有明顯差異的。
除了蟹類額外展出以外,蝦類於各魚缸都有喔
溪蝦是一個總稱,它其實包含了有相當多種喔,在館內的主要為粗糙沼蝦,體型大的個體之頭胸甲及腹部各體節較為粗糙而得名,夾子(手)會隨著成長變的越來越長,可長到身體的兩倍以上,體色有些偏棕色有些偏黑色。
水族店最常見到的蝦子,在筏子溪也能看到野生的個體。
溪蟹科,一種台灣中低海拔乾淨環境常見的陸蟹,特別是臺灣西半部最多,沒有泳足,公的體型較小,中文俗名為「屎蟹」,雜食性,為台灣特有種。
與毛蟹的繁殖行為不同,他們不需要到海邊產卵,可直接抱著卵直到牠們變成小螃蟹,因此可以一生都在內地生存,近期就可看到館內的蟹媽媽在顧卵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