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內外導覽及淨溪都可免費預約
科名:鷹形目(Accipitriformes)鷹科 (Accipitridae)黑翅鳶屬 (Elanus)
特徵:小型鳶,外型似隼。腹面淺色,背面藍灰色,由黑色覆羽形成的黑色「肩部」相當醒目,蠟膜黃色、成鳥眼為紅色。
棲息地:開闊莽原及散布著樹林的農地。
特技:懸停的拍翅幅度較大。
食物:鼠類、蜥蜴、小型鳥類。
科名:隼形目 (Falconiformes)隼科 (Falconidae)隼屬 (Falco)
特徵:磚紅色、黑色茅狀斑跟橫斑、黑色飛羽、灰色尾羽。
棲息地:平原、河口、沼澤等開闊地。
特技:會懸停。
食物:小型鳥類、鼠類、昆蟲。
科名:鵜形目(Pelecaniformes)鷺科(Ardeidae)蒼鷺屬(Ardea)
特徵:全身體羽白色。夏季下頸和肩有細長的簑羽;喙黑色,眼先藍綠色;跗蹠黑色。冬季和非繁殖個體身上無簑羽;喙黃色;眼先黃色。
棲息地:棲息於沼澤地、湖濱、河畔、池塘及海岸潮間帶泥灘地。
食物:魚、甲殼動物和昆蟲,偶爾也會捕食鼠類。
科名:鵜形目(Pelecaniformes)鷺科(Ardeidae)白鷺屬 (Egretta)
特徵:腳、嘴黑,腳趾黃,繁殖期眼先變粉色
棲息地:湖沼岸邊、水田、河岸、沙灘、泥灘及沿海小溪流。
食物:魚、甲殼動物和昆蟲。以各式魚蝦為主食。
科名:鵜形目(Pelecaniformes)鷺科(Ardeidae)牛背鷺屬 (Bubulcus)
特徵:喜群居又常常棲於牛背上,因此得名「牛背鷺」。嘴橙黃色,腳、趾為黑色至褐色。非繁殖期跟小白鷺很像,但頭部仍有不明顯的淡黃色;
繁殖期頭部、前頸、上胸等處羽毛為黃色繁殖羽,嘴巴成桃紅色。
棲息地:海拔2,100公尺以下的水田、旱田、沼澤、草原、農場、牧場及垃圾場及高速公路邊坡草皮等
食物:牛背上寄生蟲或昆蟲、青蛙、蚯蚓等
科名:鵜形目(Pelecaniformes)鷺科(Ardeidae)牛背夜鷺屬 (Nycticorax)
特徵:成鳥整體淡灰色,黑色頂和背部。 虹膜紅色、頭後兩跟飾羽。
棲息地:海拔1,500公尺以下的河流、沼澤、池塘、河口附近。樹棲性,特別喜歡棲息在紅樹林、竹林及木麻黃防風林間。
食物:蛙類、小魚、蝦等水生動物,偶爾吃一些植物性食物。受驚嚇時會把食物嘔吐出來,經消化或未經消化的食物腥臭不堪,以此作為防衛。
科名:雀形目 (Passeriformes)椋鳥科 (Sturnidae)八哥屬 (Acridotheres)
特徵:嘴喙是象牙白,基部有一撮羽冠,全身的羽毛漆黑,但飛行時翅膀內側可見白色翼斑。
棲息地:草原和山區的樹林,少數會在農地、公園和都市等人造環境。
食物:各種植物的種子、蔬菜莖葉等、田螺、螻蛄、鞘翅目昆蟲、蝗蟲。
科名:雀形目 (Passeriformes)椋鳥科 (Sturnidae)八哥屬 (Acridotheres)
特徵:嘴喙是鮮黃色,頭、翅的羽毛漆黑,身體偏深灰色,尾羽末端為白色,飛行時翅膀內側可見白色翼斑。
棲息地:農地、公園和都市等人造環境。
食物:各種植物的種子、蔬菜莖葉等、田螺、螻蛄、鞘翅目昆蟲、蝗蟲。
科名:雀形目 (Passeriformes)椋鳥科 (Sturnidae)八哥屬 (Acridotheres)
特徵:嘴喙是鮮黃色,頭、翅的羽毛漆黑,身體偏棕色,眼周圍有黃色裸皮,飛行時翅膀內側可見白色翼斑。
棲息地:農地、公園和都市等人造環境。
食物:各種植物的種子、蔬菜莖葉等、田螺、螻蛄、鞘翅目昆蟲、蝗蟲。
科名:雀形目 (Passeriformes)伯勞科 (Laniidae)伯勞屬 (Lanius)
特徵:為冬候鳥,背面從頭到尾灰褐色,有一條粗黑的過黑線,胸腹黃色,嘴粗短、先端下勾,尾羽棕色、基部紅棕色,羽毛顏色會隨亞種不同而有些微差異。
棲息地:主要在農耕地、灌叢或公園路地活動。
領域性強,喜歡在枝頭或是電線杆上伺機捕食。會食物:以昆蟲、爬蟲、小型鳥類、蛙類或幼鼠為食,有把剩餘食物掛在枝頭上的習性。
科名:雀形目 (Passeriformes)鵯科 (Pycnonotidae)鵯屬 (Pycnonotus)
特徵:棕綠色的翅膀,白色的腹部、喉部、耳部和頭頂。
棲息地:中低海拔的次生林、灌叢、農田、果園及都市公園與行道樹等。
食物:雜食性,主要以昆蟲及漿果等為食。
科名:雀形目 (Passeriformes)繡眼科 (Zosteropidae)繡眼屬 (Zosterops)
特徵:體上部柔綠色,額及喉黃色;嘴黑色;眼周圍有白圈,並具不明顯的黑色過眼線;胸及腹部白色,胸側羽色略濃;尾下覆羽鮮黃色。
棲息地:全台低至中海拔區域普遍可見。
食物:以昆蟲為主食,亦會吃花蜜、花粉、果實等。
科名:雀形目 (Passeriformes)扇尾鶯科 (Cisticolidae )鷦鶯屬 (Prinia)
特徵:全身黃褐色,體上顏色 較深,體下較淡。尾羽很長但長短落差大,中央尾羽長而越外側尾羽 越短。嘴大致黑色,眼紅褐色,下嘴基部黃色,腳橘黃色。
棲息地:中低海拔到海岸地 帶的高草叢、蘆葦叢和灌叢及稻田。喜好芒草莖上,用芒草穗及葉編織成巢。
食物:小型昆蟲。
科名:鶴形目 (Gruiformes)秧雞科 (Rallidae)水雞屬 (Gallinula)
特徵:嘴和額版紅色、嘴的尖端黃色、全身黑色。體側有白橫斑,腳為黃綠色,臀兩側有大塊白斑。
第一代出生紅冠水雞會幫忙餵食第二代出生的小紅冠水雞。
棲息地:低平原長有挺水植物的濕地,如河川、溪流、湖泊、池塘、水庫等水域附近的蘆葦叢、灌木叢、草叢及沼澤和稻田中。
食物:水域周邊的小型昆蟲及植物。
科名:鶴形目 (Gruiformes)秧雞科 (Rallidae)苦惡鳥屬 (Amaurornis)
特徵:額、眼先、兩頰、頗、喉、前頸、胸至上腹中央均白色,喙黃綠色,上喙基部橙紅色,腳趾長。
個性膽小,善步行不善飛行。
棲息地:低平原海拔1000公尺以下長有蘆葦或雜草的沼澤地和灌木的高草中、竹叢、濕灌木、稻田、甘蔗田及河流、湖泊、灌渠和池塘邊。
食物:植物嫩芽、昆蟲、軟體動物。
科名:鴴形目 (Charadriiformes)彩鷸科 (Rostratulidae)彩鷸屬 (Rostratula)
特徵:通常為一妻多夫進行繁衍,孵蛋、照顧幼雛的工作都是由雄鳥負責。喜歡集結成小群在溼地水田附近活動。
細長的嘴呈赤褐色,尖端膨大向下微彎。頭頂有一道米黃色央線,有白色“逗號”在眼周,胸部連接肩部有一白色寬帶,腹面白色,尾羽短。雌鳥體型較大,也較鮮艷亮麗,頭及上胸為栗紅色,身體背面銅綠色帶有紅棕色縱紋。雄鳥的頭、背部則以褐色為主,背上排列著黃褐、黑色的橫斑,在翅及尾上有許多黃褐色圓斑。
棲息地:水稻田、濕地草原或沼澤地。
食物:昆蟲、軟體動物及甲殼類。
科名:夜鷹目 (Caprimulgiformes)夜鷹科 (Caprimulgidae)夜鷹屬 (Caprimulgus)
特徵:全身大致呈灰褐或黃褐色,綴有褐色與黃褐色斑紋,飛行中雙翼長而尖。夜行性鳥類,但以晨昏時段較為活躍,傍晚時分即見外出低空翻飛,捕食蚊蚋等飛蟲。
常在晨昏時聽到的"逐伊逐伊"為雄鳥的鳴叫聲,雌鳥雖亦會鳴叫但聲音很小。
棲息地:棲息於河川中下游砂石混雜的寬闊河床、接近河床的泥石裸地、人車稀少的道路上、機場、大型工業區、大型工地或校園內人少的地面等;近年越來越多個體十分適應在城鎮內的建築物屋頂棲息並繁殖。
食物:小昆蟲
科名:雁形目 (Anseriformes)鴨科 (Anatidae)鴨屬 (Anas)
特徵:冬候鳥,台灣常見鴨科鳥中體型最小。雄性夏羽頭部棕褐色,有眼罩狀粗的鮮綠彎曲眼線,眼上方至嘴呈黃紅色,尾下有一鮮黃三角斑;雌性全身黃褐色斑點,過眼線黑色。雌雄均有鮮綠色翼鏡。
棲息地:常棲息於湖泊草澤河口草原與農耕地帶。
食物:水生植物及種子、藻類、水生昆蟲及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