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期程為2024/8/1~2024/11/30止共四個月(提供6萬元經費/件)
台灣偏鄉地區蘊藏著豐富多元的本土文化資產,如獨特的方言、民俗習慣、傳統工藝,然而永續傳承與保護往往需投注更多心力,許多珍貴的文化資產正面臨失傳的危機,當然也暗示出重生的新型態。
台灣雖小,但偏鄉卻如繁星點點,散落在這片土地上。以花東地區為例,這裡不僅擁有令人讚嘆的自然風光,縱使地震頻繁,居民卻展現出堅韌不拔的生命力,也才有能力孕育出獨特且深刻的文化底蘊。
Swaroop, A. (2023, October 27). Bridging the educational gap: AI-powered solutions for rural education. Medium在文中指出,全球有 2.6 億兒童缺乏基礎教育機會,尤其農村地區因基礎設施、師資、資源匱乏,加上地理隔離及經濟障礙,導致教育資源嚴重不足,作者相信AI的發展為此困境帶來曙光,透過個人化學習、打破地域限制等方式,有效彌合城鄉教育差距,為農村教育帶來更多可能性,促進教育公平。
其實台灣偏鄉早有許多熱血人士不求回報專注在自己的工作上,日復一日涓滴以成河,也早有值得借鏡的科技融入創新教學的方式,例如AI融入孩童的藝術體驗學習,孩童藉由AI工具來擴展想像與感受觸角,增進對藝術知覺的沉浸體驗。當然AI不僅改變創作藝術轉為協作的角色,令人好奇藝術之外,AI對文化資產的永續保存,可以扮演什麼樣的功能?
在 AI教育沙盒環境中,旨在探索各種實驗性的AI教育議題,不一定非得成功,旨在看到實作的問題與困境,以及嘗試過的解決方式。
文化是一個地方賴以生存的根基,文化資產是時間越久越珍貴,卻讓人不知如何珍惜,我們早就需要正視這個問題,採取行動來保護和傳承不可替代的文化瑰寶。需要永續保存的不僅是一項文化技藝內容,也可以是一個滿腹技藝的老師,藉由AI讓老師有技藝教學知識與經驗的分身人,協助文化保存的工作者,有了永續的數位力量,更有數位傳承的文化價值。也就是說,AI讓文化資產有了記憶,等於有了永續生命力,但要如何達成就需要實際做過才知道....
AI教育沙盒其中第四項徵件主題,以AI來聚焦台灣偏鄉的鄉土文化技藝各種實驗性質的永續傳承方式,譬如以AI凝聚偏鄉地區的文化知識庫和文化生命張力,以AI模型的文本生成、圖像創作等功能,讓當地的老師和學生能更便捷地記錄、傳承和創新本土文化資產,如方言、習俗、工藝等融入當下生活的新詮釋,加強偏鄉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探討如何讓文化這檔事,變成大家願意關注的事。
我們期待藉由教育沙盒的實驗精神,可以看見更多 AI 如何「記憶」文化技藝的方式,如AI 如何幫助文化工作者更高效地整理、保存和研究文化資料,如何使用AI進行更生動、更具互動性的文化展示和教育,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結合,開發新的文化服務等讓人重新體驗文化生命的渲染力。
因此,AI教育沙盒開放徵件,邀請對此感興趣的人組成跨領域團隊,提供計畫案以進一步探索AI在教育的應用方式。
(經費:6萬元)
• 創新性與可行性:
o 創新性:展示AI技術在保護和傳承偏鄉文化上的創新應用,如整理文化資料、生成文本、創作圖像等。
o 可行性:考慮到偏鄉地區技術和基礎設施的限制,提出的方案要切實可行,有足夠的技術和資源支持。
• 文化資產的影響力與教育價值:
o 文化影響力:有效保存和推廣台灣偏鄉獨特的文化技藝,讓更多人了解和欣賞。
o 教育價值:加深偏鄉學生和居民對本土文化的了解和認同,推動文化教育,用AI做有趣的展示或教學。
• 跨領域合作與社群參與:
o 跨領域合作:號召技術、教育、文化等不同領域的專家組成團隊,攜手設計和實施方案。
o 社群參與:鼓勵偏鄉社區,包括老師、學生、文化工作者等積極加入,共同投入文化保存和傳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