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門課程的設計是讓你了解有關病人的一些事。在大學五年中你學會了許多與「病」有關的事物,例如你會看X-ray,你知道怎樣鑑別診斷牙痛的成因。但從照顧病人的角度來講那只算一半的工作。因為你的工作是「照顧一個會痛的人」,而非只是「搞好一個人的牙齒」。
所以你會發現這門課著重的在「人」。也許你會想,人的問題不就等以後開業,慢慢接觸病人就懂了? 老醫師常常會告訴你「啊病人看多了就知道他們在想什麼」 - 這句話一半對也一半不對。對的部分是,確實要了解病人需要靠經驗累積。不對的部分是: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把自己放空,每天和病人聊天打屁以後就變成很懂病人的醫師。不對! 對年輕醫師來講反而更需要在一些基礎知識上裝備自己,讓自己「有備而來」地去接觸病人,這樣不僅在一開始行醫時就能加強信心,也能學習到以理論為背景,用系統化的方式去探索病人的行為與想法。在這方面來說,建立基本的行為科學與心理學(特別是認知心理學)的知識就非常重要。同時你們也需要臨床經驗較豐富的醫師來引導你們如何把這些知識應用於應付形形色色的病人 – 這就是門課我希望帶給你們的。
同時也要請同學注意,本課程並不意味著取代普通心理學或是神經科學等基礎課程。在那些課程中,大家自然會學到更廣泛的,一般性的心理學原理或神經機制。我們這門課的重點在於連結 - 將這些基礎知識,與臨床牙科實務做連結 - 因此我相信已經具有初步臨床經驗的同學(例如開始見習),會更能領會這些行為科學議題如何應用於臨床場域。但對於低年級的大學部同學,仍歡迎你們的加入,或許能激起更多討論的火花。
在我們課程的第二與第三階段,將會大量採用進行電腦遊戲的方式,來引導同學認識在臨床實境中,可能與病患產生的互動關係,藉此引發進一步的討論。遊戲共分4個章節(A-D),將隨著課程的進度於遊戲網頁公布。請同學注意授課進度並按規定時間完成。
If you attend this course from the AEARU Global Learning Initiatives Program, please check here for the International Version.
什麼是行為科學? 這和心理學有什麼不同? 什麼是認知神經科學? 這和腦科學是一樣的東西嗎? 其實這些學問的共同點,都是研究人的科學。我們雖然是牙醫,但我們並不是只有看牙齒 - 我們真正看的是病人。病人會痛,有情緒,會生氣會哭 - 我們不只希望牙齒完好,更重要的是病人覺得舒適滿意。但人類有這麼多的經驗,到底哪些是與我們臨床看診息息相關? 那些是我們應該注意的? 在這堂課我會挑出幾個重要的主題,也是行為科學探討的關鍵議題,例如「人如何感覺到各種經驗」(與「知覺」這個主題有關),「病人回想的病史可靠嗎」(與「記憶」這個主題有關),或是「為什麼明明合理的治療,病人卻不願意接受」(與「動機與決策」這個主題有關)。在這次上課中我們會先聊聊這些行為科學議題,並說明它們與牙科診治間的關聯性。
延伸教材:3 clues to understanding your brain / VS Ramachandran
牙醫師每天處理的就是病患的各種經驗,例如疼痛或是咀嚼上的困難。然而這些經驗是如何形成的? 客觀的物理刺激如何透過感官受器,變成我們主觀意識到的經驗? 這樣的過程我們稱之知覺歷程(perceptual process),受到非常複雜因素的調控(例如注意力)。最有趣的是,很多時候我們甚至「不知道自己其實知道...」例如「盲視」現象這個例子,人腦其實已經在處理感官訊息,但我們卻未能清楚意識到這件事。另外我們的經驗也可能發生「誤解」,例如有名的rubber hand illusion - 你一定會大吃一驚,人們形成知覺經驗的過程,比想像中的複雜許多。也因此臨床上,如果確定病患真實的感受 - 病人到底有多痛? 到底是真痛還是浮誇? 背後都有許多因素需要思考(例如病患對刺激的認知,本身人格的影響,對醫療結果的預期等等)。
延伸教材:What hallucination reveals about our minds / Oliver Sacks
我們都聽過老人家說記性越來越差,這是否就代表失智症的威脅? 同樣是記性變差,為什麼有的病人連中餐吃什麼都忘記,卻能記得年輕時候的事一清二楚? 另一方面,牙醫師可能早就忘了課本上教的知識(這是一種explicit/semantic memory),但是拿起handpiece,卻想也不用想就能使用(這是一種implicit/procedural memory)。在這堂課,我會從認知科學與腦科學的角度帶大家認識記憶的「種類」以及相關的腦神經機制。由於我經常與失智症病患的接觸,我也會和大家分享記憶功能的缺失,對臨床治療的影響。最重要的是,我會強調記憶的「建構」性質 - 人腦不僅是被動地去記得事情,也會主動地去建立記憶的內容,例如在法庭上,在診療椅上,病患換的記憶是否可靠? 這些都是需要探討的議題。
延伸教材:How reliable is your memory? / Elizabeth Loftus
如果大家問問朋友最害怕的事,你會發現看牙齒經常名列其中。害怕是一種常見的情緒經驗,但從行為科學的角度來看,我們還必須加以區分。焦慮和恐懼是不同的經驗嗎? 感到焦慮和感到恐懼的病人有什麼差別? 他們是否對應著不同的人腦機制? 事實上,無論焦慮或恐懼都是一種面臨威脅所產生的經驗(如defense-systems model),是牙醫師需要特別認識的。病患會感到焦慮恐懼,往往不只是因為威脅很嚴重(例如打針很痛),也與發生結果的不確定性有關(例如不知道會不會突然痛起來) - 你會發現在診療椅上引發焦慮恐懼的情境,其實和賣座電影裡的劇情,有許多共同點!最後,我也會帶大家認識生氣(anger)與沮喪(frustration)這兩種牙科病患常發生的負面情緒。
延伸教材: You aren’t at the mercy of your emotions / Lisa Feldman Barrett
對經營診所而言,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病人必須按期回診。再者,病人必須乖乖聽醫師的話,按時照顧好自己。這些都關係著人類行為的動機與決策。特別在目前的醫療氛圍中,病患與醫師的「決策共享」(shared decision-making)正日益受到重視。然而,病患的想法與醫師的判斷未必總是契合 - 根據Kahneman(諾貝爾獎得主)與Tversky的研究,即使像金錢交易這樣利害分明的情況,人類的選擇往往也充滿「偏誤」(bias) - 各種情緒與認知因素都會影響我們最後的決策。在感到疼痛的時候,牙科病患很可能會做出怎樣的決定(例如想要積極地一次把牙齒治好,或是先減緩疼痛以後慢慢再說) - 這些議題都是進行良好的醫病溝通,使病患滿意的關鍵。
延伸教材:Are we in control of our own decisions? / Dan Ariely
前面的課程教大家區分焦慮與恐懼這兩種情緒的差異。在這裡我們進一步來了解臨床上如何判別病患的焦慮恐懼情緒。首先我會介紹大家使用牙科焦慮量表(Dental Anxiety Scale),這是國際上廣泛使用的,用來量化牙科病患焦慮恐懼情緒的主要工具。我也會介紹對這些病患的分類方法,主要是根據華盛頓西雅圖大學Milgrom等學者發展的標準。透過上面兩種工具,讓大家學習如何在短時間內掌握病患的情緒問題。同時,我也會說明台灣目前在這個議題上的不足與落後處。我在去年JDR發表的回顧與整合分析顯示,處理焦慮恐懼問題與疼痛控制其實是一體兩面 - 如果你希望病人滿意你的治療,「不痛」和「不害怕」兩者都是你應該努力的目標!
你我都面臨過很大的壓力,對很多病人而言看牙科本身就是壓力,而「痛」更是牙科治療中主要的壓力來源。首先,我會帶領你們認識目前腦科學對疼痛研究的初步結論,了解疼痛與各種認知與情緒因素間的密切的關聯。有些病人能有效地因應(coping)這些壓力,最終獲得滿意的結果。另外一些病人卻表現出災難化(catastrophizing)的想法與行為,包括「誇大疼痛經驗」,「鑽牛角尖」,「感到無助甚至放棄」。這些病人種種「不合理」的行為(例如明明牙齒很爛卻還不肯接受治療),往往是基於他們一種負面的思考框架 - 我們該如何辨別這群病人,如何有效幫助他們適應牙科治療? 在國際上,我曾於美國牙醫學會期刊和IADR年會發表過這方面的心得,讓我來告訴你如何幫助這群「燙手山芋」的病人。
延伸教材:如果牙醫師不能止痛,那還有什麼用?/2018.10.5 國立陽明大學心哲所
高齡醫學與老人健康照顧是現在最夯的議題,我先後主持兩個科技部長期研究計畫,深知在這個議題上,台灣牙醫師的理解還不夠深入。例如,許多人以為失智症(dementia)就是記性不好忘東忘西,或者認為老人咀嚼吞嚥功能困難,只要把假牙裝好補好即可。照顧老人絕對不是「免費幫大家裝假牙」就可以簡單解決 - 試想,假使老人家連醫師簡單的問候都聽不懂,在面臨失智與各種情緒障礙的威脅下,你可能根本不知道如何下手!因此我希望從基礎開始,為大家建立有關老年人認知與情緒功能方面的基礎知識,並教導大家透過簡單的測試(如簡短智能測驗MMSE)了解老人的基本心智狀況。唯有從基礎上理解老人的身心功能,才能進一步做出適合老人的牙科診治。最後我也會帶領大家了解日本 - 老人口腔醫學的先進國家 - 他們如何發展老人的口腔健康照顧。
精神疾病(mental disorders)是當前社會最大的挑戰之一。目前台灣的牙醫學教育對這個領域極為忽視,不少牙醫師與同學抱持著「這些病人,我不要碰就好了的態度」。事實上許多精神疾病的盛行率比你想像的還要更高,且他們的口腔健康狀況很可能更需要積極的照顧 - 如果有一天你自己開業當老闆,恐怕無法永遠將這群病患拒於門外!我們應該抱持著積極認識並了解如何幫助他們,而非逃避怕事的態度。在這堂課我會聚焦於重度憂鬱症與恐慌症,兩者皆是牙醫師在臨床上幾乎一定會遇到的狀況,且與牙科治療的結果(例如疼痛經驗與滿意度)息息相關。(失智症則於前一堂課做介紹。)希望透過這堂課使大家進一步思考:我們固然不是精神科醫師,無法治療精神疾病,但照顧精神病患的口腔健康卻依然是我們牙醫師的責任。
為什麼有的病人總是講不聽? 更傷腦筋的是,不但你講不聽,他還有很多大道理要反過來說服你!就像許多電影裡描述的,每個人對疑難雜症各有各的解釋,到底是誰幫誰洗腦呢? 或者,這其實是一個有關「信念」的行為科學議題。首先,病患到底怎麼去理解生病這件事(illness representation),例如牙齒開始動搖,是不是單純解釋成自然老化? 再者,病患怎麼去思考醫療與促進健康這件事(health belief)? 他真的認為正確刷牙就可以預防牙周病? 還是說他總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好好刷牙? 這堂課我會帶領大家認識這些議題,唯有從病患的角度去思考(你必須先了解病患是怎麼想的),才能見招拆招,用病患的語言與思考框架,去幫助病患釐清事實。
從這堂課開始我們將聚焦在各種臨床上的技術。首先就是關於測量的技術:我們要如何評估病患的疼痛或焦慮恐懼等主觀經驗? 我們卻可以透過好的方法,也就是有較高的測量信度(reliability)與效度(validity)的工具 - 去估計病患的經驗的強弱,並依此作為我們擬定治療計畫的根據。我會以慢性TMD疼痛中最常用的DC/TMD測驗為範例,告訴大家如何正確地使用這些工具。常看到一些同學對問卷的認識,就是全部丟下去,然後記得回收(份數越多越好) - 這都是極錯誤的態度。使用問卷時每一句解說與每一個小動作,都必須嚴謹地去完成,是希望大家都能學到的態度。
你幾乎不會看到一位病人一邊身體放鬆一邊喊著很痛!你也不會看到一位病人身體神色緊繃到了極點,卻跟你說一點都不會痛。疼痛與焦慮恐懼情緒都無可避免地與我們的生理反應有密切的關聯。在這堂課我卻要反過來告訴大家,如果可以改善病患的生理狀態,往往就是改變他們痛苦經驗的第一步。當病患緊繃到不行的情況下,你要他們不要緊張,不要怕痛是一點用都沒有的。我會告訴大家簡單的放鬆訓練步驟,當病患的身體已經準備好的時候,進一步地透過各種認知與行為策略去幫助他們克服疼痛與焦慮恐懼。我也會介紹大家世界幾個先進國家(例如瑞典與荷蘭)在處理焦慮恐懼病患時採用那些方針,使病患獲得更自在的看診經驗。
我常開玩笑說,我們牙醫系的學生第一天去實習的時候,連和病人打招呼都不會。也曾聽病人說過,牙醫師講的第一句話就是「嘴巴張開」。大家一定也聽過有的牙醫師說話虎虎生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病患照單全收 - 這堂課我要帶領大家認識這幾年行為科學的研究結果,告訴我們那些是醫病溝通的重點。我會以實驗證據為出發,告訴你們病患可能聽錯那些重點,你需要特別釐清那些點(例如有關「副作用的風險」該如何說明)。我也會告訴你們一些牙醫師的「話術」,並告訴妳們這些話術很可能不但不靈光,還給自己找麻煩。我希望大家記得,與病人溝通並不只是藝術,也是一門科學!
「遵囑」(adherence)是醫療行為的核心概念之一。當我們費盡心思教導病患種種,他們到底回家是否確實遵行? 例如拔牙後流血不止是因為沒把紗布咬緊 - 但什麼叫做「咬緊紗布」,病患真的理解真能確實執行? 這個議題看似簡單卻經常被牙醫師忽略。我們也常聽到一種說法,如果病患這個也不要那個也不願,那就嚇他們 - 「訴諸恐懼」(fear appeal)往往是最有效的說服病患改變行為的方式(就像香煙廣告上漆黑的肺臟)。事實上訴諸恐懼牽涉著非常複雜的行為科學理論,你該怎樣成功地去改變病患的行為? 或者反過來徒增病患的反感? 這堂課並不是教你如何用行為科學來操控病人。相反地,我希望帶領大家思考:病患的「不願意」或甚至「反抗」,都有其背後的原因。了解病患為何不這麼做,遠比強制病患非做不可,或許還來得更重要!
實作演練:牙科臨床互動情境遊戲Part D
先謝謝大家辛苦地上了幾乎一整學期的課。最後一堂課我們要討論的重點不再是病人 - 讓我們回過頭來想想自己吧!牙醫師(以及我們整個牙科團隊)每天面對病人的痛苦 - 但我們自己難道沒有痛苦,難道感受不到焦慮恐懼? 很多時候我們也會生氣,也會失落。事實上國內外的研究都顯示牙醫師是非常容易受到職業倦怠(burnout)侵擾的群體。性別年齡,醫師的資歷與位階,甚至婚姻與人際關係各方面,都與倦怠感有密切的關聯。這種倦怠感讓我們對病人冷感,精神上疲累沒有動力,對自己的工不再有成就感 - 我衷心希望每位年輕醫師(與即將進入臨床的同學)都能明白這個道理:善待自己,就是善待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