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正常牙科演講,只講正常牙醫師不講的。
Dental anxiety, fear, and pain
[1]
為什麼牙醫師心口不合一?
[1]
長期需求者之評估-長照個案口腔衛生及功能狀況評估:口腔健康與全身健康之關係
[1]
咀嚼的 奧妙 - 牙,腦與心智
待上傳
心口合一:口腔功能,認知功能與老化的三角習題
待上傳
Symposium: Neuroimaging and Dentistry: Translational Research Based on Brain Imaging
Cognition and Adaptation of Oromotor Functions in Older People
簡介:本年IADR原訂在美國華盛頓D.C.舉行,同時慶祝IADR百周年紀念活動。經過半年以上的籌備,我提出申請舉辦以neuroimaging為主題的symposium,邀請瑞典Karolinska Institutet牙醫學系主任Dr. Mats Trulsson擔任主持人,並邀請丹麥Aarhus大學,加拿大Toronto大學,與日本東京齒科大學教授與會發表演講。很遺憾地,本次會議因COVID19疫情全部取消。本段演說為預錄檔,是我原本預定要發表的演講內容,歡迎同學參考。
Satellite Symposium: Orofacial Functions: From Neural Mechanisms to Rehabilitation (San Diego, U.S. November 3-7, 2018)
秋季系列講座疼痛與受苦主題
如果牙醫師不能止痛,那還有什麼用?
在這次討論中,我希望能回顧兩個在醫學史與臨床治療上重要的議題: (1)「痛」(pain)這個概念是隨科學技術演變而不斷變動的。隨著我們更深入了解對身體結構與機能,我們對「痛」的定義也隨之發生改變。(2) 從治療的觀點來看,臨床人員如何治療疼痛,以及病人如何認定疼痛「被治癒」,這兩點皆大大地也取決於我們如何定義「痛」。最後我想提出一個(也許不算新的)觀點:從醫學教育的角度來看,我們除了治癒身體的疼痛(bodily pain),是否也應更聚焦於協助病患適應與痛有關的苦楚(suffering)?再這次討論中,我會就以上議題分享自己的看法。
研究生專題演講
資訊與影像科學是否引發口腔醫學的第二次革命?
待上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