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將從基礎與臨床兩個層面來探討情緒神經科學(Affective Neuroscience)。課程將側重在焦慮或恐懼等「負面情緒」。本課程與一般導論性質的課程不同,在題材的選擇上更側重「情緒」這個議題與其它臨床與行為議題的橫向連結,例如焦慮在牙科治療種扮演的角色,或臨床上老人病患的情緒經驗與年輕成人的不同處,或情緒與決策行為之間的關係。希望藉由修習此課程,同學能更加了解各種負面情緒背後的神經科學機制,以及如何將這些知識落實在臨床工作上。
在情緒神經科學的理論基礎方面,本課程著重於最新腦科學的相關研究,特別將大量引用人腦神經造影(brain neuroimaging)研究文獻。歡迎修讀腦科學與神經科學相關領域的同學們選修。
The course has been delivered to the PG students from 2014 to 2019 in the Department of Dentistry and later in the Institute of Brain Science, NYMU. It is also announced (in Mandarin) as a MOOC (www.ewant.org.tw). 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the course is to provide a general description of the trait and situational factors related to emotional experience, including anxiety and fear, anger and frustration, and pleasure. The course highlights the brain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emotional experience. Specifically, the course highlights the role of evolution in human emotion and focuses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emotion and social interaction, by introducing cutting-edge evidence from brain imaging and clinical studies. (See Section 6 for the course syllabus.)
請各位同學根據以下題目(任選一題即可),繳交書面摘要(限一張A4)並預約時間進行一對一線上討論。討論中請一定要涵蓋兩個部分:(1)您對這個議題的立論(也就是您最想提出的主張,通常只有一兩句話),(2)您在我們課堂上學到那些概念,這些概念如何與您的立論聯繫起來?
(2022 New!)
如果您是實驗室的管理者,現在要請您對實驗室成員宣布使用特殊儀器(您可自行舉例)的安全守則。您會如何強化說明,萬一不遵守這些守則的嚴重後果?換言之,讓成員感受到若是違規的危險,讓他們更乖乖地遵守規則。
我們看過1951年與21世紀對戰爭核輻射的宣導影片,對於這樣具有威脅感的議題,它們都採用卡通動畫來表示,您覺得這可能對觀眾造成怎樣的效果?(比方,觀眾看了以後就覺得不可怕,反而不擔心核輻射的問題?) 您覺得隨著時間演進,這些對威脅的宣導影片有哪些不同處?
人類可能由各種途徑獲得害怕的經驗。比方制約學習,模仿,或是語言訊息。如果今天這些不同的途徑所帶來的經驗彼此衝突(例如聽別人說拔智齒很可怕,但是現場看到別人拔智齒卻一派輕鬆),您覺得會帶來何種情緒經驗?這種衝突可能與那些人腦機制有關?
1. 我們提到threat的基本意涵,它是讓人不愉快(unpleasant)又讓人想逃避(avoid)的。有一種情緒經驗(被一些學者認為是基本情緒) - disgust(厭惡),同樣讓人感到不愉快也想逃避。disgust與fear/anxiety的差異在哪裡?你可以設想一種實驗來區分這兩者? (比方設計一種刺激,讓受試者只感覺disgust而不會感到fear,或是只感覺到fear但不會感覺到disgust)?
2. 我們提到人可能會後天學到(acquire)與威脅有關的連結(例如"紅燈表示會被車撞"),但也會區辨某些連結代表安全(例如"綠燈就可以放心通過")。你覺得在那些條件下,我們對於區分威脅與安全,會感到困難?(舉個例子,如果在感官的層面上,兩者難以區分 - 例如今天改用"深紅色代表危險,淺紅色代表安全,那很可能我們非常難以斷定安全或危險 - 因為根本看不清楚是哪種紅色^^)
3. 從演化的觀點來看,您覺得哀傷(sad)這種情緒具備哪些功能?
4. 您看過電影裡很浮誇的表演,比方一位演員表現恐懼或哀傷的樣子,非常浮誇,以致您覺得"很假很唬爛",一點都無法撼動人心? 您可能會設計怎樣的一個實驗,來探討當看到"他人很假的情緒表現"時的人腦活動?
4. 在Defensive fear systems中我們提到威脅與個體的"距離"是一個重要因素。但這些實驗都假定只有一個威脅,我們只要關注那個威脅與我們自身的距離即可。現在,若是有兩個以上的威脅,每個威脅與我們的距離都不同(隨時間不斷變化),您覺得會帶來何種情緒經驗?這可能與那些人腦機制有關?
請各位同學根據以下題目(任選一題即可),繳交書面摘要(限一張A4)並預約時間進行一對一線上討論。
1. 我們提到pain catastrophizing,特別強調這是一種與威脅(在此為pain)有關的想法(catastrophic thought)。請舉例說明 (a) 您覺得還有哪些針對特定威脅(X)的 " X catastrophizing"?(b) 請說明如果您要設計一份問卷來評估個體的X catastrophizing,您可能會在問卷裡加入那些問題? (c) 請舉出一例說明如何幫助高度catastrophizing的人去因應(cope)這種威脅造成的壓力。
2. 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美國對日本的許多宣傳畫,都將日本人描繪成極為醜惡的模樣。日本也不遑多讓,對民眾宣傳西方人頭上長角都是怪物...。請問 (a) 您覺得將敵人加以醜化,是否有助於讓我方軍民更願意對其使用暴力(更想揍扁敵人...) (b) 您可能設計怎樣的實驗,來釐清敵人形象的美醜,與我方使用暴力程度的關聯?
3. 著名的電腦策略遊戲Alpha Centauri裡面有一句話:"Human behavior is economic behavior. The particulars may vary, but competition for limited resources remains a constant. Need as well as greed have followed us to the stars ..." (CEO Nwabudike Morgan)。綜觀人類歷史,許多時候一些"大膽冒險" " 英勇奮進"激勵人心的事蹟,前提在於有豐厚的報酬 (例如歐洲航海的地理大發現)。俗話也說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您同意下面的立論:(a) "期待未來豐厚的報酬,總能夠減緩人對未知事物的恐懼?" (b) 您覺得可以設計怎樣的實驗來印證(或否證)上面的立論?
1. 請先閱讀維基百科的"小林丸測試"(Kobayashi Maru) 條目,這是用來測試星艦艦長面對近乎絕望的壓力下,可能做出的反應。假如在測試當下,您能夠用儀器偵測這些星艦學員的人腦活動,您覺得 (a) 會觀察到那些人腦活動的特徵? (b) 這些人腦活動會對應那些(在測試情境中),受測者的行為與經驗變化?
2. 反覆努力練習 - 最終依然沒能通過考試,這是令人非常挫折的經驗。從壓力與因應的角度來看,如果有足夠的資源去克服困難(例如找了家教補習,成績大躍進) 可以減緩壓力。但有沒有可能這個解決問題的方案,本身又造成了新的壓力? (例如發現家教收費很貴,自己根本付不起錢) 您覺得可以怎樣設計一個實驗來探討這些不同壓力經驗之間的關聯性?
請各位同學根據以下題目(任選一題即可),繳交書面摘要(限一張A4)並預約時間進行一對一線上討論。
1. 我們提到一些經驗如"後悔"會影響我們的決策,甚至在還沒做出決策前,"怕自己將來會後悔"這樣的想法,就會影響我們現在如何決定。換言之,當我們做出決定前,我們往往會去設想"萬一我做了這個決定,會發生什麼事"。除了"會不會後悔"以外,你覺得還有哪些情緒,會在我們做決定之後感覺特別強烈?這些情緒會如何影響我們做決定?
2. 雖然研究上看到老年人的情緒有一種"正向"的效應,好像比較不會被一些負面消息或威脅所影響(相較年輕人) - 但真的是這樣嗎?當長輩聽到自己子女(特別是孫兒女)有問題,往往就非常緊張非常擔心... 所以,有沒有可能老年人的負面情緒,可能和"對象"有關?(例如不擔心國家大事或股市,但確非常擔心自己孫子孫女的學業)。您覺得可以設計怎樣的實驗來討論這個"對象"的效果?
3. 從演化的角度來看,人類做決策未必深思熟慮就是最好的。很多時候我們跟據思考的慣例("捷思", heuristics)來做決定,並不是為了找出最佳解決方案,而是要考慮效率,在最快最有效率的情況下做出還不算太差的解決方案。但現在人工智慧廣泛使用,對電腦而言,處裡資訊的效率遠高於人類 - 所以我們可不可以說,未來各種事情的決策一律交給電腦去求取"最佳解"即可?(對人類而言求最佳解太累了,但對電腦並不會)
請各位同學根據以下題目(任選一題即可),繳交書面摘要(限一張A4)並預約時間進行一對一線上討論。
1. 試舉一個與商品行銷有關的"訴諸恐懼"的例子,從(1) severity,(2) susceptibility,(3) response efficiacy,(4) self-efficacy四個面向來分析這個訴諸恐懼的策略是否有效。
2. 話說"人比人氣死人","別人的失敗,就是我的快樂啦",這顯示social comparison與情緒有密切的關聯。這裡的問題是:您覺得(1) 有哪些trait或state因素,會讓人變得"不愛比較"?(比方修練了"佛系trait"的人...) 並(2) 盡可能說明這些trait/state factor與情緒之間的關聯。
3. 我們提過情緒與決策之間種種關聯,請就這點,舉一例說明(1) 年輕人與老年人在面臨威脅時,其情緒經驗與決策可能存在的差異。(2) 盡可能說明這樣的差異可能與那些人腦機制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