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介紹

「宅枝森」,分別蘊含了主題意象及空間規劃上兩種層面的意義:

在主題意象上,

將「宅」比做樹木運輸養分的根與莖,協助青年;青年沿「枝」延伸成長發展;功成名就後榮歸故里,終成蓊鬱之「森」


在空間規劃上,

「宅」為建築物,提供居住、公益設施使用;並有如樹「枝」般延伸的多層戶外空間;進行垂直與水平空間綠化社宅之「森」


緣起與目的

政府擬訂「社會住宅興辦計畫」,民國113年全臺預計興建完成20萬戶社會住宅,幫助在市場上租不到房子的弱勢族群,例如身心障礙者、老人、低收入戶或特殊境遇家庭等等,也同時照顧了青年族群就學、就業階段的居住需求。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使住宅資源能循環利用,照顧更多的民眾。而在社宅推動過程中,周邊居民往往持反對意見,認為「要公園,不要社宅」。為使推動工作更加順利,政府除了藉由宣導減緩周邊居民們對於社會住宅的疑慮,應提供周邊居民也可使用的共享開放空間,使周邊居民共同受益,落實居住正義。

樹林區人口正朝高齡少子化之方向發展,依新北市優先設置公益設施規範,基地周邊行政區缺乏老人照護與活動空間;另為提升生育率政策推動,應一併考量未來住戶及周邊居民對於幼兒照護之需求,故於基地設置各項公益設施及放空間,增加該區公共服務機能,提升社區生活品質。

本規劃位址為捷運萬大樹林線(尚未通車)LG16預定地至LG17預定地沿線旁,未來可接軌各線捷運,出入雙北市各區相當便捷,興辦社會住宅協助更多就學就業青年族群,減輕生活負擔。

規劃應考量生活機能、共享的開放空間,讓社宅不只是棟建築:創造共享的開放空間、延續山林印象的地景設計,使社宅與在地產生連結,如提供沿街式開放空間及留設通學路逕,於地面層設置鄰里消費為主之店舖、公益性設施、藝文展間以及開放空間,串連周邊既有社區之服務機能,帶給居民完善的生活體驗。


SWOT策略分析

一、優勢(Strengths):基地鄰近大同登山步道、狗蹄山遺址

說明:基地西北側為僅距30公尺即為大同登山步道、狗蹄山遺址,為二處極佳遊憩資源。

對策:延續山林印象的地景設計。將入口意象定位於路口處,對外可將人流引入基地,對內可以串流兩處資源。


二、劣勢(Weaknesses):基地規模不大,零散。

說明:基地分布在兩個街廓造成公共空間(公益設施、開放空間)難以整合。

對策:串連使用之可能(如立體連結、地下連通),以利未來基地與周邊鄰里的交流互動,並配合學區形成通學路徑。


三、機會(Opportunities):基地位於捷運沿線旁(尚未通車)

說明:位於捷運萬大線沿線旁(萬大線),居住需求成長,引入就學就業人口。

對策:與之配套的內外公共空間連通方便,讓使用者生活品質提升。


四、威脅(Threats):基地周邊有產權者成為興辦社會住宅之阻力

說明:社會住宅的推動往往受到居民反對,居民不要社宅,要公園。

對策:

1.增加社會住宅所在地區公共服務品質,應保留一定空間供作社福、長照、身障、托育使用。

2.留設足夠綠覆的開放空間,供周邊居民使用。

3.開放空間可彈性作為計畫型公共藝術使用(節慶活動、工作坊),增加周邊居民參與、在地連結。


計畫目標

主目標為在建築與綠化開放空間之間取得平衡及塑造人本的戶外共享空間,提供接壤、區隔、交流、休憩等功能,提升居民們的生活品質、促進社區交流。

一、主目標

建築與綠化開放空間取得平衡-人本的戶外共享空間

二、次目標

1.接壤:建構完整步行系統,提供舒適開闊的人行環境

2.區隔:隔離社區與道路間的喧囂,讓使用者彷彿置身森林

3.交流:無排他性,大家均可使用的互動交流空間

4.休憩:多處節點供使用者漫步、停留

空間規劃

全區共分為七處開放空間,分別為外部的入口意象、沿街步道;內部的孩童遊樂區、綠蔭廊道、下凹式空間;及建築物上的戶外露臺與空中花園。

展覽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