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焦點解決治療-重要介入技巧
(1)同理:
「想玩電腦是很正常的。」
反應個案的感受,鬆動個案的負面感受,改變他的自我覺知。
(2)增加可能性:
「只是目前暫時還沒有找到控制自己打電動的方法。」
鬆動個案覺得自己毫無選擇餘地的錯覺。
(3)重新再架構 reframing:
「你希望在電動的世界裡成功,表示你也很想有成就」
將個案所描述的事件,重新詮釋,賦予新的正向意義、正向的價值。
(4)例外架構exception:
「你何時電動打的少一點?」
使個案注意到自己的成功經驗、看到問題可以解決的可能性。
(5)假設解決架構hypothetical solution :
「如果有一天你不再打電動了......」
假設未來問題已經解決的願景,鼓舞個案對未來的遠景懷抱希望,找到現在
就可以開始做的步驟。
① 奇蹟式問句:
「如果有一天,你睡覺醒來,有一個奇蹟發生了,問題解決了(或你看到問
題正在解決中),可能有什麼事情會不一樣?」
② 水晶球問句:
「如果在你的面前有一顆水晶球,可以看到你美好的未來,你猜你可能會
看到什麼?」
③ 記憶錄影帶式問句:
「假設幾個月後,你的問題已經解決,我和你一起來看一卷錄影帶,回顧你
從現在到問題解決過程,你想我們會看到什麼? 可能做了什麼,讓事情
有逐步的轉變?」
(6)評量式問句scaling question:
「你想控制自己不打電動的決心是幾分?」
引導個案看到理想願景,肯定、瞭解自己目前的狀況與努力,化成具體可
掌握的小步驟,提供個案思考下一步具體行動的動力。
(7)外在化問句externalize :
「當你做什麼時,打電動的慾望沒有辦法吸引你?」
個案會將問題認定為自己的全部,SFBT 企圖用外在化問句,將個案與問
題分開。
(8) 關係導向問句 relationship oriented question:
「你的父母希望你怎麼做?」
SFBT 重視CL生活的系統及系統中重要他人的看法,例如: 家 人、老師、
室 友 、鄰居、朋友等的觀點,參與其思考問題解決的架構中,將可豐富、
修正與落實CL的目標或解決方法。
(9) 因應式問句 coping question:
「是什麼原因讓你那麼想打電動,還能去學校?」
詢問個案一些很小、視為理所當然的行動是如何來的,激發個案看到自己
已經在發揮的潛能,讓CL發現自己有能力走過目前困境。
(10) 追蹤性問句:
「你打算怎麼提醒自己打電動的時間?」
CL找到一些解決之道時,CO還可以追問個案的下一步行動,以增強
CL在離開諮商室後的改變動力。
(11) 讚美 compliment:
「你很棒喔!會想要出人頭地。」
CO隨時把握機會讚美CL。
(12) 家庭作業 task:
「回去想想別人是如何幫忙自己處理打電動問題的。」
家庭作業可以是思考性的、觀察性的或行動性的任務。
二、幾歲可以讓孩子單獨在家呢?
依據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51條規定:
6歲以下兒童,不可讓他獨處或由不適當的人代為照顧,違反規定的父母親或照顧者,可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99條,處罰三千元以上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鍰;依102條接受四小時以上五十小時以下親職教育輔導。台灣「6歲」這個標準實在太低了。舉例來說,美國馬里蘭州的規範是8歲以下,伊利諾州則是14歲以下,加拿大許多省規定為12歲,安大略省則為16歲。。
專家建議:
8-10歲兒童若單獨在家,不可超過1.5小時,而且必須是白天;
1 1 - 1 2 歲 兒 童 若 單 獨 在 家 , 不 可 超 過 3 小 時 , 同 樣 必 須 是 白 天 ;
1 3-15歲後白天雖然可單獨在家,但不可獨自過夜;
16歲以上才能單獨過一夜,不能超過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