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隔離為防治疫情擴散之非常手段,眾人的利益大於個人權益,因此經常無法顧及個別的狀況,民眾應有共體時艱的心理建設,配合集體隔離的總指揮,方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解除危機,創造個人、家庭、社會三方皆贏的防疫結果。
然而,集體隔離並非平常的狀態。面對一個陌生而且出乎意料的處境,我們常因自我環境控制力被限制產生不滿情緒,又因空間封閉隔離容易擴大的孤立無援的恐懼感,因此首要安定自我心緒。
(一)隔離的期間,會出現那些擾人的情緒
1. 突然來的自由限制,所造成的暫時的慌張不知所措應是自然的反應,不必過分強求表現陣定,以免壓抑了過多的壓力影響後續的抗壓力;
2. 接下來可能會有憤怒與報怨,則要找到適當的出口(例如:打電話給朋友);
3. 沮喪與孤獨,感到被遺棄的心情也會出現,此時利用安全的管道與有同樣際遇的朋友,取得連繫,相互鼓勵傾訴,可以增強信心;
4. 焦慮感的來臨,可用信仰活動或其它可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來幫助其慢慢的退去。
2. 若是很難打消這些念頭,則不必強求,可以一面帶著這些念頭,一面去做其它的事,雖然會分心,但是還是要讓自己「動」起來;
3. 不要坐著或躺著讓心中一直繞著「患得患失」的念頭轉。
讓自己生活規律化,儘量把生活品質維持在一個水平:有工作時段,休息時段,娛樂時段,運動時段,進餐時段…,
交替出現。
(四)隔離期間,如何穩定自己的精神與心理狀態
1. 保持關懷別人的心,在隔離的空間內,儘量的找到仍然可以幫助到其他人的方法;
2. 在隔離的空間內,保持與外界接觸管到,訴說心情,或是記錄自己的感想日誌都很有幫助;
3.能理性獲取正確內、 外部資訊,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恐慌;相反的,流言及聳動消息,是潰擊信心的隱形殺手,不
可不慎。
1. 就像新生入伍一般,新的身分有那些權利義務,規範行為,需要花一點時間熟悉,當這個角色清楚了,就能駕輕就熟,一些不舒服的感覺也會漸漸淡去…;
2. 沒有被隔離的鄰居或同事們,也需要給他們一點時間適應,短暫的異樣眼光或人際距離的變化是避免不了,因此你成熟表現是教育民眾的最佳示範,不必把別人的無知轉變成傷害自尊的工具。
本文引用自中華心理衛生協會,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