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評估資訊資源
【重點觀念:評估資訊資源,會涉及我們如何在研究需求的脈絡下,藉著提出批判性問題來檢視它們的合適程度。】
【學習目標:閱讀完此章節後,將能辨別用以衡量權威性的指標以決定資訊資源的可信度,並能基於資訊資源的時效、內容正確性和目的性來評斷與研究需求的相關程度。】
您現在應該已經找到不少有用的資料,現在要來檢視一下它們是否是最佳選擇。不論是從Google找到的網頁或是圖書館找到的期刊,都需要考量到一些因素,像是作者的專業程度、提供此資訊的原因、內容品質和相關程度。
通常有經驗的資料查詢者都會保持開放態度的同時帶有一定的懷疑。有一些清單可以協助您進行這樣的批判性思考過程,像是CRAAP(Currency, Relevance, Authority, Accuracy, Purpose)或是RADAR(Relevancy, Authority, Date, Appearance, Reason for Writing),能讓新手研究者可以記住這些基本的資訊評判標準。
我們先來試著問自己以下問題:
作者有足夠的專業程度嗎?
我可以辨識提供這則資訊的人是誰嗎?他們是否在這個主題的相關領域有一定程度的聲譽?如果提供資訊的是一個組織,我可以觀察哪些訊息?他們是否有贊助者或是合作夥伴?
這是否是最新的資料?
要判斷資料是否夠新,其實會跟研究主題和任務要求有關。另外也要考慮一下資料的形式,部落格、新聞、書籍、期刊文章的發行時間會不同。
作者為什麼要發布這個資訊?
評估一下作者發布資訊的動機、或是出版品的出版目的,他們是否想要賣東西、提供會誤導人的資訊?或是他們想要說服或散佈錯誤資訊?或是想對一個主題貢獻知識?
資料內容是正確的嗎?
這個資料是可信賴的嗎?是否提供正確資訊?是否有參考文獻來協助佐證?是否有拼字錯誤等問題?圖表呈現上是否有驗證過?是否能與其他資料來源相互映證?
這跟我的研究問題有關嗎?
這個資料是否會讓我對研究主題有新的認識?是否會改變我的觀點?寫作的程度是否是我可以理解的(或是太簡單、太難)?誰是他的目標觀眾?是否符合我的任務要求?我將如何使用這個資料?
我們要記得,先評估「相關性」再來評估「可信度」,如果資料與您的研究問題無關,就算可信度很高,也是無用的資訊來源。另外,老師可能會對於您的作業或研究有所要求,所以也要確認您蒐集到的資料是符合老師要求的。
有時我們受限於時間,或是在有些情境下使用錯誤的資訊不會有太大影響,我們就會比較放寬對於資訊的評估要求。我們在不同情境對於運用資訊的評估順序也可能會不同,如:休閒娛樂、期末報告、個人醫療問題這些不同場合。
不論是課堂作業或平常生活所需,當我們評估資訊時,作者的專業程度和可信度都是很重要的判斷要點。
不過,判斷權威性是很複雜的事情。在學術出版的世界,權威性判斷指標通常是作者的學歷、文章發表紀錄、服務的學術機構。然而,非學術社群就有很多其他指標,例如:專業證書或實務經驗。舉例來說 ,我們通常會基於相信醫生、諮商師、律師的專業,而閱讀他們在擅長領域撰寫的文章。
我們可以用Google搜尋一下作者的相關訊息,或是利用圖書館的資料庫查看看他曾經發表過哪些其他文章、出版過哪些書籍,就能更清楚他的經歷。而且要注意,作者在A領域享有聲望,不代表他在B領域擁有專業話語權。
另外,我們在評估學術文獻的作者可信度時,可以想到同儕審核機制,而選擇被收錄在比較知名、引用次數高的期刊內的文章。這時候,WOS和Scopus這樣的引文資料庫就可以幫上忙。我們也可以查看看期刊的出版資訊,了解這本期刊的徵稿機制、同儕審核機制、編輯團隊的組成,由此來判斷期刊本身的可信度。
* 詳見圖書館E學習網「如何挑選必讀文章」、「如何挑選核心期刊」、「投稿停看聽:別讓掠奪性期刊影響您的學術聲譽」
如果是網頁資料,您可以找看看網站上是否有「本站介紹About This Site、關於我們About Us、團隊介紹Our Team」這類標題,就能更清楚作者訊息。如果是書籍,通常書封或封面封底內頁會有作者介紹。您也可以留意出版單位的訊息,學術機構、大學所發布的網站或出版的書籍,可信度就會更高一點。
有時,可以由資訊資源產生的目的來判斷內容是否正確。想想看這則資訊發布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作者會想創造跟分享這則資訊?
如果是學術出版社發行的書籍、報告、期刊,就可以比較相信這些出版品是希望能對一個主題領域的知識有所貢獻,而不會故意提供帶有偏見的資訊,而且通常這些資料會經過審查委員的查核流程。
如果是網頁,可以想想這個網站為什麼會設立?作者是否會有意使用偏頗的資訊或有散佈錯誤資訊的動機?有什麼證據來支持他們的說法?是否有廣告意圖?通常網域是gov、edu、org的網站會比較有可信度,因為是教育機構、政府機構或一些有規模的組織所建置的網站。如果該網站有很多廣告,就要比較小心。
要怎麼判斷資訊內容是否有偏誤呢?首先,我們可以跟其他相同主題的資訊進行比較,看看這則資訊是否有刻意遺漏、刻意簡化或是刻意強調某面向的資訊。接著,可以看看它是否會選擇性的只參考比較新或比較舊的資訊來源,以及是否會運用比較強烈的主張語氣。還有,可以觀察一下作者是否可能會從發布資訊獲得好處。
接下來,我們可以檢視內容的完整性、用字遣詞的正確性,以及是否有被其他相關資源肯定或引用過?
您可以快速地看一下書籍或文章的摘要、標題目次,瀏覽它的內容是否完整。有時,可以透過書評或是出版社網站、書店網站的書籍評分來瞭解這本書的品質。或是您可以使用引文資料庫或Google Scholar查詢文章、書籍的被引用次數,如果很多人都引用過或是被重要的文章引用過,代表它有一定的正確性及重要性。
我們在2.認識資訊類型 這個章節介紹了不同的資訊類型,以及做研究時的不同資訊需求,大致知道要怎麼判斷在不同情況下需要什麼樣的資訊。
要判斷哪些資訊跟自己的研究問題有關,有時只要快速掃視資訊的一部分就可以判斷。
首先,您可以先確認資料的時間點是否是自己需要的範圍。如果是生命科學相關的研究問題,因為這個領域變動速度很快,可能只要找最新資料就可以了,五年前的資料通常都不太相關。在人文歷史領域,則可能需要較久遠以前的資訊,如果是想要研究日治時期臺灣,那要找的資料就會是那個時期的,不一定最新的資料最有關。您可以留意資訊的出版日/發行日、再版/改版,以及留意是否有其他更新的相關資訊?資訊發布之後是否已發生想法或觀點上的改變?
其次,我們在3.發展檢索策略 這個章節了解要怎麼提取研究問題的主要概念,因此在閱讀資料時就可以先快速掃視文章中跟主要概念有關的段落。對於不同類型的資料來源,我們可以有不同的檢查方法:
網站:檢視網站的標題與網站架構圖是否有相關資料的線索、試著搜尋看看網站內容確認資料量、確認網站內容產出時間。
文章:檢視文章標題和段落標題是否和研究問題有關、瀏覽摘要確認文章討論的重點、從前言和結論檢視是否有助於回答自己的研究問題、確認文章刊登日及文章內容討論的時間點、確認參考文獻是否有提供研究問題相關的其他資料來源(他人對此問題的觀點或研究問題相關的背景資料)。
書籍:檢視書封、簡介和目次了解是否書籍內容和研究問題有關、確認出版日期及書籍內容討論的時間點、確認參考文獻是否有提供研究問題相關的其他資料來源(他人對此問題的觀點或研究問題相關的背景資料)、由書目或索引檢視是否有出現自己問題的關鍵字。
下表呈現了書籍可以優先檢視的資訊,以及呈現論文、期刊的結構與對應內容。
建議先檢視論文與期刊的摘要、結論章節,其次檢視結果、討論章節。不過,若您現在是想要找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就可以優先檢視研究方法章節。
閱讀資料時建議可以搭配筆記,在這樣批判性思考的過程中,會更容易知道如何判斷資料的相關性。
延伸閱讀:How to read a book, How to Read (and Understand) a Social Science Journal Article, Reading and Taking Notes on Scholarly Journal Articles
您可以使用圖書館電子書書展「提升多元學習力」來線上借閱閱讀策略、自主學習管理等電子書,或是報名政大電算中心「學習技巧」、「時間管理」微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