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藥新來源
『榛樹』全身是寶
本文刊載於 89/5/2 中國時報
鄧資新
慕 尼黑大學生物醫學博士
中 央研究院植物所博士後研究員
抗癌藥新來源
『榛樹』全身是寶
本文刊載於 89/5/2 中國時報
鄧資新
慕 尼黑大學生物醫學博士
中 央研究院植物所博士後研究員
紅豆杉醇或紫杉醇 (Taxol)為一種有效且已廣為使用的抗癌藥物,但是其來源主要得自於已近臨絕種的保育植物:紅豆杉或太平洋紫杉,因此,對此 藥物的需求遠超乎這些保育樹種所能提供的有限生長速度。
最近,在美國化學學會半年期的會議上,波特蘭大學教授安琪拉霍夫曼(Angela Hoffmanan)報導她在研究東方榛木枯萎病的意外發現:霍夫曼教授和其同事確認榛樹(Hazelnut trees )在其葉片、枝條及堅果部分和生長在榛樹上的某些真菌都能產生臨床治療上證實有效的抗癌藥物─紅豆杉醇(見載於四月份Science 288:27-28,2000)。
紅豆杉醇為目前世界上銷售最好的抗癌藥物之一,它經常用來治療卵巢癌及乳癌,許多乳癌癒後患者,仍繼續服用此天然藥物以防止 疾病的復發。從榛樹上得到的這個新發現,無疑開啟了獲得紅豆杉醇寶貴來源的新大門,似可暫時舒緩對此抗癌藥物的需求,然而許多研 究人員已開始對此藥物從事對抗其他種癌症、阿茲海莫症、多重硬化症等疾病功效的研究,如證實有效,則其供應勢將嚴重不足!
所幸,大地創造萬物,似已考慮到其多樣性和備用性,就譬如籃球場上有主力的先發球員(如紅豆杉或太平洋紫杉醇以及新近發現的 榛樹),然而能否致勝立功,有點像寄生狀態的板凳球員(如在可產生紅豆杉醇樹種上的寄生真菌),其板凳(開發利用)深度,則經常 能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因此,若能在這些小兵身上投注更多的研究,相信對世人維護健康、治療疾病的殷切需求以及在醫藥、生物科技產學合作研究開發的 促進上,將可望能以小兵來立大功。
此外,榛樹為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樹皮為暗灰色、褐色、或灰褐色,葉片互生,邊緣具重鋸齒或淺裂狀,這屬植物約有20種,分布 於亞洲、歐洲、及北美洲,在台灣並未發現有本地種(僅曾記載一存疑種,但已無標本),而外來種已有引進,栽植於中部地區。
如前所述,榛樹幾乎全株(葉、枝條及果實)都含有紅豆杉醇(但相較於紅豆杉或太平洋紫杉,榛樹的含量濃度為其 10 %),其堅果可供食用,然而直接食用和如何食用(包括用量、次數與服用時機)之後的療效及是否具有副作用的問題,尚待進一步的評估。
但若以中草藥的觀點,將其作為有效抗癌、防癌的保健食品則有極大的潛力,唯對其品質需嚴格控管,不致遭受真菌毒素(已報導的有黃 麴毒素等)的污染,才能達到應有的保健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