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逢甲
秋風於淡水河上揚起波紋,在這十年裡,考中進士的丘逢甲卻無意於京師做官,回到故鄉台灣教書後,七番來到當時正步步繁盛,竄上台灣經濟中心的台北。
在這期間,台灣的茶葉貿易因為經濟與社會發展,導致勞力便宜、幣值較低的優勢不再,使得台灣茶逐漸喪失外銷能力,銷量減少。而進城後須交的租稅,也隨著劉銘傳在1986年實施的清丈戶口及田畝而增加。
劉銘傳接任巡撫後,引進多項西化設施,例如火車、電線等等,皆充斥著西洋人的氣息,與當時唱著家鄉民謠的閩粵腔的婦女產生一種傳統與現代的衝突,引起丘逢甲心中感慨與排斥。
悵然的丘逢甲於城外划著獨木舟,探尋著秋天的氣息,面對物換星移的世界,唯有劍潭的老樹仍在一旁搖曳生姿、亙久不變。
1. 大稻埕在地理意義上的轉變
咸豐元年(1851年)泉州府同安縣人林藍田為躲避海盜洗劫,自雞籠(今基隆)遷至大稻埕經商並開設店鋪,開始大稻埕的商業活動。咸豐三年(1853年)三邑人與同安人為艋舺碼頭的泊船權利,發生頂下郊拚分類械鬥事件,下郊的同安人無力抵抗,於是帶著自身信仰的霞海城隍敗逃至大稻埕,大稻埕旁淡水河的碼頭交易逐漸興起。咸豐十年(1860年)淡水開港後,大稻埕成為臺北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以茶葉與布料的貿易為主。
大稻埕的茶葉貿易在洋行的帶領下,不僅市場擴大,更造就驚人的財富與繁榮。進入日治時期後日商抵制洋行勢力,轉而以日本與東南亞為主要市場。戰後大稻埕因淡水河淤淺逐漸失去河港功能,且臺產茶葉不敵錫蘭紅茶的競爭而逐漸沒落。之後臺北市區向東發展、人口大量外移,大稻埕成為臺北市外圍的老舊市區。
( 圖為民國55年臺灣首個加工出口區--高雄加工出口區)
2. 現代化背後的國際情勢
清末 ( 1885年 ) 台灣現代化之父劉銘傳提議建省,開啟了台灣的現代化之路,最具代表性的便是1889年台北城的鐵路完工。至乙未割臺日人統治台灣後,各項基礎建設陸續展開,包括交通、電力的投資及國民教育的施行。
1950年代,因國共內戰因素,從中國遷徙至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對台灣實施資本節制的土地經濟政策。1953年起為防止過度依賴進口,採取提高進口關稅、限制其進口及外匯管制等方式,扶植民營企業,特別以紡織業為重。
1959年起對生產過盛的紡織業採取促進出口政策,並改革外匯管制增加產品競爭力。由於此時美國等先進國家欲將勞力密集產業外移,為吸引外資,台灣採取自由開放、鼓勵出口等政策,由出口帶動生產。1959年底,政府採較自由的經貿政策、降低關稅、放寬進口、單一匯率等改革。1960年公布「獎勵投資條例」,以減免租稅方式吸引外資抵台。
1966年成立加工出口區於高雄,而後在楠梓、臺中相繼設立,外人投資大幅增加。臺灣因此成為美、日兩國的加工基地,兩國抵台投資額佔總投資額60%以上,也形成臺灣對日本的巨大入超與對美國的大額出超。1963至1996年平均經濟成長率超過9%。台灣逐漸由農業社會轉為工業社會,電器、紡織、塑膠等輕工業快速成長。
圖為臺北大稻埕1895年古地圖與現代地圖對照。
清末的農地田甲,如今成為都市叢林,可左右拉動,探究土地建設的今昔對比。
3. 稻田演變成高樓
進口替代時期(1953-1959年),農產品出口佔總出口80%以上,呈現農業國家面貌。政府一方面發展農業,一方面透過優良的肥料換穀政策、擴大農工差價方式,將農業所得引導到工業。1953年,政府實施第一期經濟建設計劃,發展勞力密集輕工業,以替代進口商品。1959左右,工業以每年10%以上的成長率快速發展,台灣創下了以農業帶動工業發展的先例。在政府的適度干預與計劃下,1960年代確認的客廳即工廠經濟政策,締造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經濟方向與理念,農業出產與貿易結合的生產型態被輕工業取代。從1966到1980年,台灣財政漸趨穩健,加工出口區、十大建設和十二大建設奠定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