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欽差大臣沈葆楨奏准新設臺北府,清廷計畫籌建城池,因台北地基鬆軟,因此由福建巡撫岑毓英、臺灣道劉璈勘查地點,後決定建於艋舺及大稻埕間的地帶,於光緒8年(西元1882年)召募工匠興建,至光緒10年(西元1884年)完工,且臺北城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座依風水建造的城池。
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實施台北城內市區計畫,不但將護城河填平,將台北城垣至護城壕間的空地規劃為公園,並以增加城門為由,拆除妨礙道路貫通的台北城牆,西門就是此時開始被拆除。原先在第二次市區改正計畫中計畫將所有城門拆除,但因拆除西門的反彈,讓總督府改變心意。
在二戰後,陸續整修,現今僅剩北門保留當時模樣,其餘皆改為宮廷式建築。
門額題「承恩門」,有朝向北極星或承受皇恩之寓意,城郭額銘「巖疆鎖鑰」四字,位於忠孝西路、延平南路、博愛路、延平北路及中華路交叉口,曾是台北城內通往大稻埕的主要交通孔道,外廓門與北門略錯開且有兩層牆壁構造堅固,戰爭時利於防守。
位於中山南路、信義路交叉口,東城牆中央略偏南處,朝向北部的重要口岸-基隆,負有防禦的重任,也是台北城通錫口(松山)的孔道,且當時城內通往東門的「東門街」,就是現在的凱達格蘭大道,東門為五個城門中石作最為精緻,建築構造和北門類似,但因整修僅剩石構臺座及圓拱門為原有建材。
麗正一詞是取自《周易·離卦》中的:「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位於公園路、愛國西路交叉口,為台北府城的主門,建築最為華麗、宏偉,整個城門如封閉的碉堡,而城樓正反面各有1圓2方的窗洞,以供防禦和監視,但面對城外的方形窗洞開口極長,夜半遲歸者或有緊急事件,須由「吊城」方式進城,但因整修僅剩石砌城座、門洞為原貌。
門額題「重熙門」,為盛事興榮、光輝普照之意,位於延平南路、愛國西路交叉口,據說為林本源家族所捐建,因林家本籍福建漳州,當時艋舺是泉州人的天下,於是捐贈自行捐建小南門,為通板橋、中永和一帶的孔道。五城門中最為小巧,構造也不同於其餘四城門的緊張嚴肅,為精美的樓閣式造型,整修後僅剩石構臺座及圓拱門為原有建材。
〈古照片來源:臺灣大學圖書館〉
〈現今照片來源: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