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

「東寧才子」丘逢甲。

丘逢甲生於1864年,適逢甲子年,因此取名「逢甲」。出生於臺灣府淡水廳銅鑼灣的雙峰山(今苗栗銅鑼),為客家子弟。丘逢甲自幼天資聰穎,14歲即考上秀才,受到時任福建巡撫丁日昌的賞賜,獲贈「東寧才子」之印,成為臺灣科舉士人的典範。26歲時高中進士,欽點工部虞衡司主事,權位之高相當於今日行政部會副長。

親老需待,無意做官。

然而丘逢甲無意在京師做官,以「親老需待」的名義返臺,受到當時臺灣望族禮聘,開啟教授漢文的事業。後來,由於兄長丘先甲辦理鄉勇團練、開墾土地等因素,丘家舉家遷往臺中。丘逢甲曾到臺中「衡文書院」任主講,又於臺南和嘉義舉辦新式學堂,為清末臺灣的教育帶來不少貢獻。

與其事敵,寧願戰死。

乙未割臺時,丘逢甲與前任巡撫唐景崧、劉永福等人成立「臺灣民主國」,抵抗日軍接管臺灣島,並宣示「吾臺民,誓不服倭,與其事敵,寧願戰死」。然而在日軍的砲火威逼下,幾個月內便潰不成軍。丘逢甲失敗後乘船內渡至廣州,至於他是否拋棄臺灣的部眾,仍為世人議論不休的話題。儘管如此,西渡後的他仍致力於興學教育,領導新學風氣的盛行。1912年,丘逢甲病逝於鎮平,留下遺言「葬須南向,吾不忘臺灣也」。一代悲情人物就此殞落。

詩界革命鉅子。

丘逢甲於詩文中常自署倉海君、南武山人、海東遺民等。其詩作成就廣受肯定,梁啟超稱為「詩界革命鉅子」,柳亞子則讚道:「時流競說黃公度,英氣終輸倉海君」。

《柏莊詩草》為丘逢甲最具代表性的詩集之一,作於1899年,主要收錄乙未割台(1895)之前的詩作。其中多數為士人感時憂世之作。清末政局的動盪,揚起丘逢甲憂國憂民的情懷,卻因為自己作為一介書生而無力挽回,只能將此等情緒注入詩中。這首

《臺北秋感》便在這樣的人生背景下所創作。

動蕩起伏的政局,一代悲情人物。

19世紀的的臺灣,充滿著動盪與不安。歷經羅妹號事件、牡丹社事件、中法戰爭...等等外強進犯,位高權重者卻是漫不經心,只知飽顧私囊,令丘逢甲痛心。而西方的船堅炮利與先進思想,更是對傳統文化產生巨大的衝擊。綜觀丘逢甲的一生,幾乎完全經歷清末臺灣的紛亂。乙未割臺的潰敗,更定調了丘逢甲作為悲情人物的命運。

以下整理出丘逢甲一生事蹟與當時臺灣政局的時間軸,可以窺見一代悲情人生的跌宕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