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又稱為稻江、稻埕。原是平埔族的居住地,因萬華(艋舺)同安人發生激烈的械鬥,造成族人移至大稻埕定居,開始大稻埕淡水河旁商店和房屋的興建,淡水港開放後,大稻埕在劉銘傳的治理下成為臺北城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以茶葉、布料為主要貿易交易。
在西元1851年,迪化街最早有商店出現。兩年後,艋舺地區的泉州同安人在迪化街紛紛建起商店,形成「中街」。到了日治時期以南北雜貨、茶行為主,之後米業和布匹、中藥等也逐漸興起。隨時代演進,街景、房屋的外觀改變,從樸實的閩南式店舖繁複華美的巴洛克式裝飾,演變成現今風貌。
〈圖片來源: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
永樂市場是全臺的大型布市,有各種花色的紡織品,不管是本地的或進口的,旁邊巷弄裡各種衣物周邊零件、配件、蕾絲、繡花也琳瑯滿目。
〈圖片來源: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
城隍就是城市的守護神,而霞海城隍是1821年從福建霞城遠渡重洋來到台灣而得其名。
是內政部公定的三級古蹟,霞海城隍廟除了主祀城隍爺,另旁祀城隍夫人、月下老人、八司官、文武判官、范謝將軍、八將,馬使爺及義勇公,霞海城隍廟總共容納有600多尊各式神像,也成為其特色之一。
大稻埕的發展歷史,與大稻埕碼頭有著密切的關係,淡水開港通商,外商洋行紛紛到此開設商號,促成大稻埕往後的繁華。現今雖然碼頭功能不復當年,但已轉型為民眾休閒遊憩的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