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76歲)

居住地:德國、義大利、瑞士、奧地利、比利時、美國

知名於:廣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布朗運動、光電效應 質能等價、愛因斯坦場方程式、 玻色-愛因斯坦統計、玻色–愛因斯坦凝聚、 宇宙學常數、古典統一場論、EPR悖論

研究領域:物理學

圖片來源: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5%B0%94%E4%BC%AF%E7%89%B9%C2%B7%E7%88%B1%E5%9B%A0%E6%96%AF%E5%9D%A6

20世紀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創立了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之一的相 對論,也是質能等價公式(E = mc2)的發現者。他在科學哲學領域頗具影響 力。因為「對理論物理的貢獻,特別是發現了光電效應」,他榮獲1921年諾 貝爾物理學獎。這發現為量子理論的建立踏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科學成就

光子與能量量子

光電效應說明光子衝擊到金屬板,將電子逐出金屬板。在論文《關於光的產生和轉變 的一個啟發性觀點》裏,愛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說,即光是由離散的能量量子組成, 這能量量子稱為光量子,後來被簡稱為光子。最初,光量子假說遭到物理學者強烈質 疑,其中包括馬克斯·普朗克以及尼爾斯·波耳。後來,羅伯特·密立根做實驗證實了光 電效應的方程式,阿瑟·康普頓做康普頓散射實驗展示在某種情況下光會表現出粒子性。 直到1919年,光量子假說才被廣為接受。 愛因斯坦得到了一個結論,頻率為f的光束是由能量為hf的光量子所組成;其中,h為 普朗克常數。愛因斯坦並沒有對這結論給出很多解釋,實際而言,他並不確定光量子 與光波之間的關係。但是,他的確建議這點子能夠解釋某些實驗結果,尤其是光電效應。

量子化原子振動

在1906年論文《普朗克的輻射理論和比熱容理論》裏,愛因斯坦提出一種新的描述物 質的物理模型,稱為愛因斯坦模型。在這模型裏,位於晶格結構裏的每一個原子都被 視為一個獨立的量子諧振子,它們各自以相同頻率像彈簧一樣做簡諧振動,因此具有 離散的能級。杜隆-泊替定律預言比熱容為常數,在高溫極限時,這模型給出相同的理 論結果;而當溫度趨於零時,這模型預言比熱容也趨於零,與實驗結果相符合。這是 20世紀初期第三個被發現的重要量子理論。 愛因斯坦模型預言比熱容以溫度的指數函數趨於零,這是因為它假設所有諧振子的振 動頻率相同。彼得·德拜對於這假設給予修正,在他研究出的德拜模型裏,振動頻率不 一樣,因此比熱容以溫度的立方函數趨於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