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事蹟略述》
陳聽安教授出生於江蘇無錫,小學就讀於江蘇無錫東林小學,一九四九年隨空軍來臺,服務於臺中航空工業局,利用夜間完成高職學業後,進入臺灣省立法商學院(今臺北大學)地政學系就讀,後轉入經濟學系。畢業後留校擔任助教二年,獲中山獎學金赴德國佛萊堡大學研習經濟學,嗣後轉至敏斯特大學直攻博士。於一九六九年,以優異成績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後返國貢獻所學。
陳教授在教學與研究的貢獻,可概括為幾面向:
開啟我國財政的國際視野:陳教授選擇回臺灣進行教學與研究,開啟我國財政學術界的國際視野。後赴劍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布魯金斯研究所與哈佛大學等學術機構進行訪問與研究,並將國際經驗帶回臺灣,建立起臺灣財政學界與國際的連結。
提升我國財政學術的水準:陳教授執教於國立政治大學長達卅三年,在擔任財政研究所所長期間,進行了多項關鍵性改革,包括:加強師資陣容、優化課程設計、改進訓練方法及提升論文品質要求等,奠定了「政大財政」至今屹立不搖的財政學術領導地位。後於借調擔任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今臺北大學)院長期間,改進了學院的行政效率並提升了學術水平。
深化學術研究與論著:陳教授強調研究與教學並行發展,學術研究範圍廣泛。尤其專注於我國財稅政策、公共支出、平等問題及社會保障制度等領域。研究成果不僅轉化為教學內容,也對我國的財政與社會福利政策提供了理論依據與實質建議。
厚植人才的培育:陳教授除在學術與專業界培養了大量的菁英與領袖級的學者專家,門生不乏擔任政府重要職位者,包括:行政院長、司法院長、大法官、數任財政部長、行政院主計總處主計長,及其他部會首長等。
陳教授對於國家的貢獻,可概括為幾面向:
致力經濟建設:一九八○年出任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今國家發展委員會)金融和財稅專長諮詢委員,並於一九八五年參與行政院經濟革新委員會,協助奠定我國經濟建設發展的基礎架構,提出國家經濟結構現代化的策略性方針。
推動賦稅改革:一九八七年出任財政部賦稅改革委員會主任委員,領導完成臺灣歷史性最大規模的稅制改革。使臺灣的稅制更加公平與現代化,對我國財政永續產生長遠的影響。後於二○○八年擔任行政院賦稅改革委員會最高顧問。
長期照護與醫療保險的研究:一九九三年擔任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召集人,深入研究健康保險及長期照護財務問題,對政府健保政策及長期照護制度設計,提供了重要參考。
全民健保制度的規劃::一九九五年擔任全民健康保險精算財務諮詢小組召集人,提出健保財務評估與調整機制等建議,為臺灣全民健康保險制度的成功推行,奠定根基。後於二○○一年受聘為行政院二代健保規劃小組委員,建議整合監理與醫療費用協定委員會,構建權責分明、制度完備之健保架構。
政府機構運作與公務人員退撫制度的改革:一九九七年被任命為考試委員,研究臺灣公務人員保險、退休與撫卹制度,並提出改革建議,促進臺灣公務人員制度的現代化。
陳教授卸任公職後創設中華財政學會,致力於推動財稅學術交流,使財稅學術界、實務界及朝野人士,相互了解和交流,打破學術與實務的鴻溝,促成學者為政府、民間團體做施政或因應的研究與規劃。傳播財政思想與激勵後進,不遺餘力。
陳聽安教授,於二○二五年五月十日辭世,享壽九十二歲,陳教授以其深厚的經濟學知識、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對財政政策的深入研究而享有盛譽。主導了臺灣財政與稅制的重要改革,並對臺灣全民健康保險制度的規劃做出了理論與制度上的關鍵貢獻。他的學術著作和政策建議對臺灣財政發展具有歷史意義。他一生中的每一個階段,都扮演著一位成功的播種者。他所播下的種子,如今已成喬木,更孕育出新一代的播種者,生生不息地蔚為學術之林。
陳聽安教授您可以安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