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聽安老師自考試院考試委員任滿離職,創設中華財政學會。因有感人才是國家最珍貴的資源﹔人才多樣,沒有定規,常受資歷、名望、資格等諸多因素的限制,人才被埋沒的不知有多少。「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真正的人才是要經過檢驗,也必須經得起考驗。因此創設中華財政學會,以加強各大學財政(稅)研究、教學切磋以及和財稅機關實務界的聯繫。希冀藉此平台結合同道展開一些活動,為國家社會盡一份心力,透過學術交流,散播一些新知識或新觀念的種子,盼能鼓勵後進共同墾植財稅的園地,使之更加美好。
學會成立後,舉辦地方財政問題、政府會計與預算制度、全民健保與財務、所得稅最低稅負制專案、地方財政、提升台灣期貨市場競爭力、新趨勢、新觀念,談新政府稅制改革、從遺產及贈與稅之改革論賦稅改革委員會之運作等各項研討會及論壇。
陳聽安老師認為學術不能只有學術,需要有活動,需要交流。因此每年舉辦海峽兩岸財稅學術交流會議,會議主題如﹕建立經濟永續發展之財稅革新措施、利用公共支出促進經濟發展、建立繁榮安定之福利社會、兩岸財政改革的趨勢、應對全球金融風暴的財政改革對策等,皆能切合社會脈動。
陳聽安老師創設中華財政學會,任理事長屆滿,已邁入古稀之年,其雖自感智力和體力漸衰退,餘留的價值已經不多,但每自嘲尚可發揮一點剩餘價值,仍不輟參加一些國內的邀約演講、學術研討會、兩岸的交流活動等。在一次財政部每年舉辦的全國賦稅會報,年度業務檢討,與會者不是中央政府的財稅官員,便是地方政府財政及稅務單位主管,陳聽安老師刻意跳脫狹窄財稅範圍,選擇以「論國家興衰:富裕或貧窮的成因」為題之演講。因其一向主張:「財稅是手段,不是目的」,希望全國財稅官員能以宏觀、史觀視野察看國家的興衰。更引述李商隱<詠史>詩「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以古鑒今,提出了一切政權成敗的關鍵,勤儉能使國家昌盛,而奢侈腐敗會使國家滅亡,是含有深刻的用意。在演講中,陳聽安老師提出了:「一、影響國家興衰的因素甚多,以政經制度面探討,從世界各國長期發展史的觀察可知,政治專制、生產缺乏誘因和剝削型的經濟體,與財富分配過度集中的社會,終將走向衰敗。二、相反地,政治權力適度分散制衡,生產導入激勵機制,及財富適度分散的國家,較能獲得持久的富強和繁榮。三、財富過度集中會波及國家安定。四、欲使國家歷久不衰,除採納民主的政治及自由的市場經濟制度外,配合以公平的賦稅與妥適的社會安全制度,誠為不可或缺。」其關心國事、心繫國事之情可見。
中華財政學會二○一六年年會時,正是美國新總統川普(Donald John Trump)當選美國第四十六任總統上任不久。陳聽安老師作了場專題演講。題目為:「川普的財稅政策及其影響」。該次演講內容涵蓋川普租稅政策、關稅政策、公共支出政策,及此等政策的影響。陳聽安老師在結語中說:「一個標榜自由的國家,如今改採關稅保護,違反自由貿易,確是諷刺,它極可能引起其他國家的反彈,重啟關稅壁壘與帶動物價上升。川普減稅收政策,將公司稅降至世界最低15%最低稅率等政策,亦可能引發其他國家新一波的減稅競爭。減稅刺激經濟成長,或有短期效果,所得分配惡化,貧富差距的拉大,是它的副作用。若稅收減少而公共支出未減,必將使美國國債更為惡化,進而影響利率和匯率的穩定。」對於任何事,陳聽安老師都能洞燭機先,有著超前的洞察力和預見力。尤其東林書院依庸堂的那幅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時繫其心。
陳聽安老師說﹕「對我而言,有機會散播各類思想的種子,永不感到倦怠。至於將來它能否發芽、開花和結果,就端看有心人了。」其尊賢重才及鼓勵獎掖後進,蔚為國用之用心良苦。
在陳聽安老師回憶錄《轉折》一書中﹕
「回首走過的這條路,雖然辛酸苦辣備嚐,但也未嘗沒有歡欣喜樂。偶於午夜夢迴,思及過往,打從娘胎出生起,陳聽安至今依然名叫陳聽安,但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今日能提供所學,是經歷了一連串的人生轉折。命運把我拋入最低谷時,往往是最關鍵的轉折點,是我人生轉折的最佳期。任何一個轉折都是一個新的契機,一個新的機遇。任何一個轉折都是一次對生命的考驗,一個個的轉折,堆砌出今日的我。」
今日他的軀殼已不在人世,但他的精神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