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九年陳聽安老師獲博士學位後,曾有機會逕赴美國哈佛大學作博士後研究,惟有感於出國日久,亟想返回台灣貢獻所學,本計畫去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任職,但因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所長張可皆老師之關愛,堅邀延聘至政治大學財政所服務,從此投入作育人才之行列。
返抵國內,除在政大財政所、經濟系與法律系授課外,亦在其母校中興大學經濟系與淡江大學國貿系兼課。之後為專心教學與研究,辭卸一切兼職,一九七二年後,即陸續出版「現代財政學」、「台灣地方財政研究」、「教育投資研究」等專著。
一九七三年陳聽安老師晉升為正教授,次年,獲聘財政研究所所長,即調整入學考試科目,加強師資陣容,強化課程結構與方法訓練,嚴格教學與要求論文水準。是以,今日台灣財政學術與實務界之菁英,大都為其昔日任所長時之門生。學術界有政大財政學系主任徐偉初、黃明聖、曾巨威,何怡澄、賴育邦、陳國樑,台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院長黃世鑫,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系主任鄭文輝,中央研究院人文暨社會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張慶輝等。實務界包括財政部部長林全、張盛和、許虞哲、蘇建榮、次長陳樹、台北市國稅局局長凌忠嫄、南區國稅局長邱政茂,行政院主計總處主計長朱澤民,公平交易委員會主委趙揚清,證券暨期貨管理委員會主委呂東英、丁克華、吳當傑等。
陳聽安老師在政治大學擔任教席長達三十三年之久,除先擔任財政研究所所長,復兼財稅系系主任之外,亦曾出任經濟研究所所長。一九七六至一九七七年首次獲美國傅爾布萊特基金獎助赴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研究訪問,一年中完成「開放經濟的財政政策研究」。一九七七年秋返回台灣,一九八一年受中興大學校長李崇道延請從政大借調至母校中興大學法商學院服務,擔任經濟研究所教授兼法商學院院長之職。在擔任院長三年中,對教師升等制度做出重大變革,以教學與研究成果為升等之評審標準。此外,對電腦更新與普及化、圖書設備之購置與資訊化、師資之聘請與經費之控管,皆有突破性的改進。
一九七○至八○年代時受中央日報、中國時報、工商時報等報刊之邀,發表專論,評述政府之財經政策。一九七八年由時任中央銀行總裁兼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俞國華先生聘為諮詢委員。每月至少集會一次,歷經趙耀東等七任主委,長期為經建會提供財經制度之規劃與政策之釐訂建言,時間幾近廿年。諮詢委員先後有王作榮、于宗先、梁國樹、許士軍、潘志奇、侯家駒、黃大洲、陳昭南、林鐘雄等。
除在財經領域提供諮詢,陳聽安老師也曾在金融方面獻猷。一九七九至八四年在台灣省中小企業銀行擔任董事,一九八五年至一九九二年由財政部推派擔任中國農民銀行常務董事,一九九二至九四年又受派至證券交易所擔任董事。
台灣為因應第一次能源危機,行政院在一九八五年特別成立經濟革新委員會,主任委員由行政院院長兼任。委員網羅產、官、學三界,對台灣往後財政、金融、產業及經濟行政建構重要的框架。
陳聽安老師參加財稅分組(簡稱財稅組),在經革會成立之前,曾受財政部稅制會委託做過「我國公共支出效果之分析」專題研究。此外,在國外求學也曾做過國際貿易及國際金融方面的研究,而陳聽安老師的博士論文更是討論經濟發展,故祗要會議的時間不衝突,他也參加了其它分組的議題討論,然討論最熱烈為財稅組。有關「兩稅合一制所得稅可行性之研究」案的討論,意見更是南轅北轍。財稅組的召集人蔣碩傑以主席身分表達正方意見,之後陳聽安老師提出下列不同的看法:
「首先,歐洲國家的所得稅制和我國的有別,不能相提並論,不僅名稱不同,連實質內容也有差異,何況我國的綜所稅已含股利、利息等合計二十七萬可以扣抵。若仿照歐盟國家施行兩稅合一,有東施效顰之嫌。其次,歐盟國家實施兩稅合一是會員國家稅制整合的一部份。美國或日本的所得稅並無所謂的兩稅合一制度。再次之,兩稅合一的理論是建立在重複課稅的基礎上,但究竟兩稅是否重複課徵殊有疑問。因為企業中的公司為法人,即非自然人,是法律所賦予的人格,其可以有種種自然人所沒有的權利。如發行股票、公司債、成立分公司、子公司等,故為獨立的課稅主體。是以,公司既可有特別的權利,從義務觀點,對其課稅有何不妥?相對的非公司組織的獨資、合夥企業,因非法人沒有上述權利,若先課以營所稅,又課以綜所稅,倒形成真正的重複課稅。再就課稅的客體論之,即在公司階段是盈利,盈利分配給股東後才成為股利所得,盈利所得與股利所得,兩者截然不同。對不同所得課稅,何來重複之說?進言之,公司營運不可能不利用各項公共設施,從受益來說,課稅亦屬允當。至於施行兩稅合一能否真正增加我國投資?有待實證,並不能保證確定,但可以確定的是政府稅收必然減少。」
財稅組曾就不同假設估計稅收損失多在一百億左右,但陳聽安老師認為「這一數字遠遠被低估,且千真萬確的是兩稅合一制會使得臺灣所得分配惡化,即貧富不均的加大,受益最多的畢竟是股東大戶。」王作榮沒有針對所得稅兩稅合一表示贊成或反對的意見,只是說:「本提案的研究仍多缺失,故建議本案保留。」之後未見其它人發言。身為主席的蔣碩傑並未作進一步說明或補充,當下隨即散會。所以兩稅合一的案子,最後並未在經革會委員會會議上提出。當日會場湧入甚多媒體記者,或許他們事先消息靈通,得知本案與會委員立場鮮明,所以次日有關報導不少,《經濟日報》更以頭版頭條用醒目的字眼刊出「蔣碩傑VS陳聽安」。
一九八七年政府為配合社經發展,決心對全國賦稅制度做重新規劃,成立財政部賦稅改革委員會,陳聽安老師受聘為主任委員。委員有蔣碩傑、王作榮、張則堯等十七位台灣知名財經專家。賦稅改革工作為期二年,二年之中完成了七十六項專題研究報告,針對所得稅、銷售稅、財產稅、稅務及關稅制度一一提出具體改革方案。今日台灣之所得稅簡化,由原來十三級距大幅縮減成五級,邊際稅率由原來的五十%降為四十%,夫妻均為薪資所得者可選擇分開申報,以減輕婚姻懲罰。寬減免稅額與級距之指數化,台灣省設北、中、南國稅局加強國稅稽徵,加值型營業稅由地方稅改為國稅,貨物稅課稅範圍之減縮、及其完稅價格之合理化,營利事業所得稅與個人綜合所得稅之聯結(兩稅合一)等,無不主要依陳聽安老師主持的賦稅改革委員會所提出之方案,或修正或直接逐步採行。
經革會財稅組兩稅合一的研究案當時因故未提委員會,但在結束四年之後,財政部賦稅改革委員會(簡稱賦改會),就此案重新加以研究。最後作成部份及全部合一兩項建議提報委員會。表決下通過了兩稅部份合一案,等到一九九八年政府決定實施兩稅合一,摻雜了政治考量,採用的卻是全部合一的制度。再過十多年之後,政府覺察兩稅合一不當,重回營所稅和綜所稅的兩稅獨立課稅制度。這些曲折,更見陳聽安老師的卓識遠見。
陳聽安老師主持為期兩年的賦稅改革工作結束之後,一度於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年以教授休假,至英國劍橋大學經濟系從事為期一年之研究,同時接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考察歐洲共同體之最新發展,撰成「歐洲單一市場之研究」報告書一冊。此研究並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優等論文獎。在英國研究結束後,再次獲得美國傅爾布萊特基金會資助,轉往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訪問,追隨該校醫療經濟學者蕭慶倫教授從事「健康保險制度的財源籌措問題」之研究。此項研究結果發表於行政院經建會出版的刊物《自由中國之工業》。因緣際會,台灣策劃於一九九五年三月實施全民健康保險制度,政府為求制度完備,在實施前,行政院特別成立「全民健康保險精算財務諮詢小組」。陳聽安老師被推舉為小組召集人,委員包括台灣大學的陳雲中、柯木興,中央大學的單驥,政治大學李金桐等。半年內完成評估報告,為求永續經營,建議設立財務調整機制等事項。一九九五年全民健康保險制度正式上路,主管機關衛生署即成立中央健康保險局,同時設立全民健康保險監理委員會,陳聽安老師受聘為監理委員會委員,擔任全民健康保險精算財務諮詢小組召集人,評估制度的財務可行性,並提出設立財務調整機制等建議,為臺灣健康保險制度的成功推行奠定基礎。
一九九七年台灣成立國家衛生研究院,稍後創立論壇組織,下設健康保險、長期照護等論壇,陳聽安老師擔任論壇委員,並負責財務與財務支付兩組召集人。成員包括政大的徐偉初、朱澤民與周麗芳教授,台北大學的蘇建榮教授,中正大學的陳孝平、王正與鄭文輝教授,及保險事業發展中心的梁正德處長等。兩個小組經訪察、調查與研討會討論。至二○○四年已出版了下列研究專著,提供衛生行政政策與立法之參考:
(1)「我國全民健康保險財源籌措分析」(1998)
(2)「長期照護財務問題:各國經驗與台灣前景論文集」(1998)
(3)「我國全民健康財務之診斷與展望文集」(2002)
(4)「長期照護財務制度規劃」(2004)
教學之餘,陳聽安老師復受行政院研考會、財政部、教育部、教育廳、保險事業發展中心、中華民國工業總會等單位之委託研究,完成「台灣地區農會信用業務之研究」、「大專院校學費之研究」、「大學經費之研究」、「公私立學校學生單位成本」、「利率自由化之研究」、「防止國際租稅規避對策之研究」、「廿一世紀經濟自由化的發展新趨向」、「兩稅合一對企業經營成本之影響」、「菸酒公賣開放民營可行性之探討」、「台灣省菸酒公賣局經營管理之研究」、「失業保險及其與商業保險事業發展之關係」等,分別由行政院研考會等單位出版,分送有關單位作政策訂定與業務改進之參考。
一九九七年陳聽安老師由總統任命為特任官銜之考試委員。擔任考試委員期間除主持人事法制之專案審查及擔任多種特種考試典試委員長,並針對台灣公務人員之保險制度、公務人員之退休與撫卹制度深入研究。先後於公務人員月刊發表「我國公務人員保險制度改革建議」(一九九七年)。在考銓季刊發表「公務員年金制度之研究」(一九九九年)、「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之定位及經營管理」(二○○○年)、「公務人員退撫制度之重新定位」(二○○二年)等專論,注入人事制度之新觀念與退撫制度之新方法。
二○○一至二○○四年政府為改善台灣的健康保險制度,成立「二代健保規劃小組」。受聘為該小組委員,負責「權責相符新健康保險制度」之規劃,投入研究健康保險及長期照護財務問題,對政府健保政策及長期照護制度設計提供了重要參考。
二○○二年九月陳聽安老師自考試院退休,有較多時間整理著作,除於二○○三年先後由三民書局出版「國民年金制度」、「健康保險財務與體制」專著外。二○二四年為感恩並彰顯在人生過程中曾經幫助過他的恩人、機構單位,以及在各項學術研究上與他同行的夥伴,完成「轉折」一書。
他退而不休。「只要活著,他的人生任務就還沒完成。」持續發光發熱、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完成自己的生命意義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