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閱讀的神奇體驗
【沐字沐自系列--店主的胡思亂想02】
孩子問:「為何喜歡讀很厚的書?」當孩子看我正讀著《雲端咕咕國》時,他好奇的問。
小店主可沒有厚書上癮的傾向,一定要找厚書來讀,一切只是剛好罷了。
幾年前,讀過《呼喚奇蹟的光》,以二戰納粹佔領為背景,再以盲眼女孩與收音機這個老物件作為貫穿。那是一個人心惶惶的黑暗年代,藉由收音機裡的聲音與故事安撫著許多人,同時也召喚出光明與希望力量。黑暗與光明之間的拉扯,科技與人性的探究,戰爭與希望的矛盾,直到今日依舊印象深刻。
於是,當看到《呼喚奇蹟的光》作者隔了七年又有新作品《呼喚奇蹟的光》時,二話不說當然先下訂兩本,一本給自己,一本放書店期待有緣人。趁年假看完了《雲端咕咕國》,又是一個會烙印心底很久的小說。
《雲端咕咕國》以一個古羅馬時期的傳說故事做為基底,透過三個時間敘事線:很久以前,現代與未來作為穿插,逐漸的明白作者的世界觀:無論時代如何變動,也許原有世界的崩毀,語言與故事都會是人類所能擁有的珍貴記憶,也是點燃生存引擎的動能。
例如書中未來時間的敘事軸上,整艘太空船只剩一位小女孩,即使生命岌岌可危,但女孩一想到和父母親的共讀經驗---那一個古老的傳說故事,她慢慢地感受到希望與力量,進而發現了一個大騙局。
好喜歡這個橋段,提醒著大人讀者,可別輕易忽略童年閱讀的神奇體驗呀!
2025年台北書展正在進行中,記得帶著孩子與行李箱去找找能給予力量的好書吧!
《呼喚奇蹟的光》#時報出版
《雲端咕咕國》,#時報出版
現貨供應中~~~
#《呼喚奇蹟的光》2023年有改編成迷你影集,也不錯看!
預告片:https://youtu.be/WrEc6CJ8rXc?si=tFc3Kn0D8kxu5MK0
在中國,她是大學教授的女兒,不愁吃穿,倍受寵愛。到了美國紐約,她沒有看到所謂「美麗國度」的風景,卻在整個成長階段品嘗到非法移民的恐懼與迷惘。
她是《美麗國度》作者王乾。
此書時而嚴肅,時而幽默,如同王乾五味雜陳的童年。「我在這裡生的,我一直住在美國。」爸爸總是耳提面命的提醒著王乾,即使明白這是一個天大的謊言,依舊選擇謊言進入心魂,直到自己有力量抵抗謊言。
充滿孩子五感的細膩描寫,隨著孩子的視角移動感受,跟著她一起生活,真切聞到工廠裡的血腥味,路上遇到警察的緊張躁動。
文字裡在在感受到童年成長環境的內心陰影,父母親不斷的在血汗工廠工作,全家人擠在昏暗的房間,做夢都會夢到中國家裡的溫暖,而非美國房間的不友善與寒冷。
憑藉對於家的追尋與堅韌的愛與意志,讓我們得以透過此書看見美麗國度的真實面貌,更是一本感人至深的移民與童年回憶錄。
《#美麗國度》,二十張出版
不知怎的,最近腦海中很容易閃過經典短篇《夏先生的故事》。
夏先生每天總是一直走路,手拿著木杖,揹著小背包,一個人持續走10幾個小時,一個村子又繞過一個村子,彷彿走路就能提供夏先生食糧與生命似的。最有印象的是,當有人想要跟夏先生搭話時,夏先生會以響亮又清晰的口吻,鎮住對方追問的渴望,說著:「讓我靜一靜,別來煩我!」拄著木杖,再繼續向前邁進。
曾有次針對大人的講座裡,提出「孤獨、孤單、獨處、寂寞有何不同?」看似有點雷同的語彙,其中的情感卻是截然不同。
《孤獨的哲學》直搗核心的讓我們思考:「我們真的活在最孤獨的時代嗎?」以不同面向談論現代人的孤獨感,繃緊了聲音告訴人們,大家都得為自己的孤獨負責,才能找到生命的歸屬,展開自我的本質。
然而,即使現在是最孤獨的時代,也別太擔心,只要我們都能好好的生活,好好享受當下。如同《上屋頂,曬月光》每個人都能鑽入自己獨特的靜謐時光,那真正平靜的神祕時刻,彷彿找到最初的自己,原來那個雪白色的自己終究也能成為別人眼中的巨人。
小小孩或是青少年亦然如此。《有人在嗎?》溫柔地提供一個時空,讓我們感到寂寞的時候,想像世界萬物與我們的種種互動與對話,原來萬物都是與自己為伴,賦予了我們廣袤無垠的悠然風景。《蝸牛美美想獨處》以貼近日常的口吻,以蝸牛爬行為意象,內在與外在之間如何不著痕跡的自在轉化,成功地讓我們明白獨處與共享的共處方式。
最終,到底孤獨、孤單、獨處、寂寞有何不同?這個答案仍得讓每個人自己去追尋與探索。無論答案如何,《孤獨》(TOUT SEUL)其實也給了一些指引。《孤獨》是一本讓人直視內在情感的圖像小說,因為未知所以恐懼,因為孤獨所以看得仔細,因為閱讀所以更多包容與自由,300多頁裡的圖像可以窺探自己內在裡的真正孤獨為何物。
非虛構作品《孤獨的哲學》,木馬文化
短篇小說《夏先生的故事》,商周出版
圖像小說《孤獨》,木馬文化
繪本--
《上屋頂,曬月光》,大塊
《有人在嗎?》,大塊
《蝸牛美美想獨處》,小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