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費或健保,如何選擇骨水泥?

撰文 | 姚又誠醫師

脊椎灌骨水泥,也就是椎體成型術,是脊椎外科醫師,用來治療骨質疏鬆性脊椎壓迫性骨折的重要治療方式。

雖然有健保給付的骨水泥,但是脊椎外科醫師多半會建議使用自費骨水泥。到底自費骨水泥與健保給付骨水泥有何差異?又有什麼樣的好處非用不可?

甚麼是骨水泥

骨水泥 (bone cement)的成分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又稱做壓克力。雖然名稱跟我們常見的壓克力板相同,但成分與質地其實差很大。骨水泥不用時是以粉末與溶液態分開儲存,當要使用時將粉末與溶液快速混合30秒,經過幾分鐘的化學作用,就會形成堅固、耐壓力的固體狀水泥塊。

骨水泥 (bone cement),混合的過程

在混合骨水泥後,從液態、變化成黏稠狀、最後轉變為固態的過程,是骨水泥能夠安全使用最重要的步驟,整個硬化過程大多在10-15分鐘。

傳統骨水泥的功用

不論骨科或是牙科,傳統骨水泥是用來當作填充劑,原始的設計並不是用來注射在脊椎。傳統骨水泥的用途,包含顱骨切開術後取代顱骨、人工關節置換時固定人工關節或是填補骨缺損、骨骼腫瘤切除後的骨缺損、牙齒缺損填充等。由於骨水泥常用來填補空洞,因此需要利用骨水泥還是黏稠狀時來塑型,最後乾了才可以固定。傳統骨水泥在市面上已經使用超過40年,雖然仍被廣泛使用,但經過多年研究,許多缺點也被發現而有更優良產品出現。

安全的骨水泥怎麼選?

與傳統健保給付的骨水泥相比,脊椎使用自費骨水泥有三大特點,讓脊椎外科醫師在使用上較為安全,較不易有神經損傷與滲漏。

一、高黏稠度 (High viscosity)

與傳統健保給付的低黏稠度骨水泥相比,自費骨水泥標榜的是高黏稠度。

黏稠度高的骨水泥,讓脊椎外科醫師在操作上更安全、更不容易滲漏。可以想像,當把水泥注射入椎體內時,若是像水一樣 (低黏稠度)在注射時,比較容易亂流(滲漏)。像牙膏狀 (中高黏稠度),會比較不容易亂流,就算流也不會流太遠。像黏土狀 (超高黏稠度),亂流的機會更低,因為會像麵糰一樣整團,侷限在空洞處而不會滲漏。

骨水泥-低黏稠度-傳統健保使用

低黏稠度

『水狀』

傳統健保骨水泥。使用時偏液狀,容易滲漏,不需額外付費

骨水泥-中高黏稠度-需自費使用

中高黏稠度

『牙膏狀』

大部分醫院提供的自費骨水泥。使用時偏牙膏狀,較健保骨水泥不易滲漏。需自費2萬到3.5萬

骨水泥-高黏稠度-需自費使用

高黏稠度

『黏土狀』

最貴,需自費10萬。使用時偏黏土狀,幾乎不會滲漏,安全性最高

二、硬化發熱溫度低 (Low exothermic temperature)

由於骨水泥粉末與液體混合是一種化學發熱反應,骨水泥在硬化時就會發熱產生高溫。傳統健保骨水泥根據研究在體內溫度會高達62度,而研究也發現,當與骨水泥接觸的骨頭,接觸超過50度的溫度30秒以上,就會造成蛋白質變性甚至骨壞死。而自費骨水泥的特色就是低溫骨水泥,硬化時的溫度在42 – 47度。雖然這樣的溫度仍然比人體高,但遠低於傳統健保骨水泥,也有較高的安全性。

傳統骨水泥比較自費骨水泥 | 硬化時的溫度變化

傳統骨水泥 V.S 自費骨水泥 | 硬化時的溫度變化

三、顯影性 (Radiopaque)

骨水泥的顯影性是非常重要的。骨水泥的材質本身在X光機下是不會顯影的,都要額外添加顯影材料進去骨水泥才會顯影,像是鋇劑 (Barium Sulfate)或是二氧化鋯 (Zirconium Oxide)。若是在灌骨泥的過程沒辦法看仔細,灌入的骨泥就可能滲漏了都還沒發現,造成嚴重併發症。傳統健保給付的骨水泥,因為量大、且多用在骨缺損,雖然也有加鋇劑幫助顯影,但是含量都很低,在X光機下的顯影性很差,常常看不清楚。而自費骨水泥是使用較高濃度鋇劑或更好的顯影材料二氧化鋯來幫助顯影,即使微量的水泥滲漏,在X光機下仍然有很好的顯影,幫助脊椎外科醫師看得更清楚,避免產生骨水泥滲漏。

脊椎灌自費骨水泥時放射線照射下顯影的情形

自費骨泥

可見明顯骨泥(黑色)填滿壓扁的脊椎骨

脊椎灌健保骨水泥時放射線照射下顯影的情形

健保骨泥

相比於自費骨泥在X光下顯影較深,健保骨泥呈淡淡半透狀灰黑色,量少時幾乎不可見,容易受肺與肚內腸氣遮蔽

結語:

骨水泥的使用,幫助骨科、脊椎外科醫師在處理骨缺損時多一項利器。隨著醫療科技發展,骨水泥內添加物的使用,幫助骨水泥在使用上更為安全。建議在選擇骨水泥時,不彷多問一下您的醫師骨水泥有什麼優缺點,幫助您做出更適合的選擇。

參考資料

Vaishya, R., Chauhan, M., & Vaish, A. (2013). Bone cement. Journal of Clinical Orthopaedics & Trauma, 4(4), 157-163.

Arora, M., Chan, E. K., Gupta, S., & Diwan, A. D. (2013). Polymethylmethacrylate bone cements and additive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4(2), 67.

Harving, S., Søballe, K., & Bünger, C. (1991). A method for bone-cement interface thermometry: An in vitro comparison between low temperature curing cement Palavit® and Surgical Simplex® P. Acta Orthopaedica Scandinavica, 62(6), 546-548.

文中骨水泥價錢來源參考: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自費醫材比價網,以台北市醫學中心價格為參考。

2018-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