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課類型:社群 召集人:謝旻勳 指導老師:宋玉雯老師
關於我們
一群熱愛文學與詩歌的人。希望透過詩社交流彼此,讓創作更為凝練,對詩的語言更加敏銳。詩是歷久不衰的語言,東方的詩學傳統自詩經伊始,西方則有神話史詩,詩歌可以敘事可以抒情,它的成熟早於所有文類。
詩,便是可以表達所有幽微難言的載體。
活動動機
詩歌是一種能連結人心、啟發思維的藝術形式,透過迎新活動,能讓新成員瞭解詩社的運行與活動內容,希望藉此吸引更多對詩感興趣的夥伴,為詩社注入新活力。
活動目的
介紹詩社活動與理念
讓新成員更全面地了解霧淞詩社這學期的活動安排、創作方向和未來規劃,培養對詩社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促進成員相互認識與交流
透過輕鬆的互動——詩接力遊戲,減少初次見面的陌生感,並藉由一個共同的主題,詩,讓大家相互討論,有了對話就不再陌生。
增加對詩歌的興趣和參與
讓參與者不僅了解詩歌的多元形式,也能實際動手創作,從中感受詩歌的趣味與魅力,激發對詩歌的持續熱情。在大家的討論和幫助下,靈感可以相互碰撞,完成成員第一次的提筆寫詩,從此培養詩的語感和創作方法。也許對有些人而言寫作是孤軍奮戰,但在詩社裡並不,我們相互勉勵,砥礪而行。
活動過程
詩接力遊戲
參與者分成兩組,由主持人提供詩句開頭或主題,小組討論過後每人輪流接續創作下一句,逐漸完成一首即興詩作。過程中從初始的生疏到投入討論,展現創作的合作樂趣。完成一首詩後,會由兩組相互閱讀,對彼此的內容提出問題,在來往的解釋中,欣賞即興產出的詩意
作品成果
〈獨角戲〉裡玩弄明暗,光會有聲音嗎?
〈林森北〉讓濕氣與夜色凝結成實體。
〈就是會濕〉在學校的雨天狼狽實景。
〈你推上了嗎?〉學長們精彩的藏頭詩。
活動動機
性別關係的多元認知與探討,在當今社會是重要的議題。舉辦性別議題相關的讀詩會旨在搭建一個豐富的交流平台,因此特與本校社群「性別小彩坊」合作,透過詩歌的誦讀、參與者的分享和討論,深入剖析性別角色與社會關係。
不同的視角和身份下活動目的
關於多元性別的認識
在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的時代,大眾對於性別議題仍受諸多傳統限制與偏見,本次讀詩會邀請本校社群「性別小彩坊」合作,使與會者能透過研讀相關議題詩歌,提供挖掘性別議題上不同身份作家上書寫的差異,也是對不同性傾向、性別認同的關注。這次的選詩不是僅限於順性直的主流,也包含大量的女性書寫,以及男女同志身份作家、跨性別作家的作品。
情感共鳴
每個人在性別框架下都有著獨特的生命體驗,讀詩會提供所有參與者一個舒適的交流空間,探討詩作背後的性別意識,又以及作品裡的情慾如何流動,在觀看與被觀看間,不同的視角和身份下,能夠得到什麼啟發。
文學的跨域
詩歌作為主要媒介,文學不單是文學,它能夠涵蓋與反映每個不同族群的真實。在讀詩的過程中,我們是更加貼近了社會,這作為一種文學的跨域關懷,它是無遠弗屆的,是領略我們觀看世間的方法之一。
活動過程
主題式讀詩會討論與分享
由霧淞詩社與性別小彩坊共同精選五首關於不同性別議題的詩,主持人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參與者從不同角度讀詩,再由參與者分組自由討論。
參與者透過誦讀詩作,互相分享對於詩歌的不同解讀。小彩坊的成員們對於性別議題有著敏銳的感知,與詩社成員對文學面向的感知恰好不同,藉由雙方觀點的碰撞,不停地提問與思考中,用詩的方式進行思辨。
主持人介紹詩人與詩歌背後性別議題,進行總結與回顧。
選詩
夏宇〈南瓜載我來的〉(1、7、8節)
主要描述對於童話故事,仙度瑞拉為底的改編,把不同童話融入串在一起,用男女互動對話打破約定俗成上童話的夢幻,更接近社會寫實與殘酷
柴柏松〈藍色裙子〉
跨性別為題的詩,對於青春期性別的不安透過多種意象表達出來,詩以年紀為進程,觀看下好像也與敘事者逐漸成長。
陳克華〈下班後看A片〉
以一種男性凝視在看女女AV,探究敘事者背後含藏的情感,在男女情慾之間究竟誰為主被?何為陰陽?
余秀華〈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
女性視角的情慾,回應社會期待下女性該要保守內斂,此詩打破傳統窠臼,頗為熱烈。
騷夏〈玩具的房間〉
以散文詩書寫女同志的情慾與性愛,手法直白露谷,背後卻暗示對於社會性別角色的禁錮,突破大眾對於女同志向來內斂無情慾的刻板印象。
活動動機
世界詩歌猶如繁星璀璨,外國詩歌有其獨特光芒。特別邀請詩人曹馭博老師分享外國詩歌作品,以深厚的專業素養與精準的眼光,帶領參與者鑑賞詩歌,並從中提升詩歌創作技巧、學習藝術表現手法與理解審美內涵。
活動目的
專業的詩人引領
本次讀詩會有幸邀請詩人曹馭博,以對詩歌敏銳的感知與豐富的經驗,導讀詩歌的同時,深度剖析詩歌的結構與語言,使參與者對於詩歌獲得更全面、深刻的理解。
作品得到反饋
提供參與者投稿作品的機會,能夠獲得馭博老師親自反饋,接受專業的審閱與點評,為詩歌愛好者提供珍貴的作品展示平台。透過詩人長期創作實踐積累的豐富經驗,傳授與分享給參與者,激發並鼓勵創作的熱情。
多元文化體驗
閱讀外國詩歌的過程,從中學習多樣的詩歌表現手法,拓寬文化視野並感受其中魅力,培養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尊重與理解,提升對語言藝術的感知與審美。國文課裡我們對詩的基本認識,不外乎是傳統近體詩和五四運動後的新詩(也有部分開始追求現代性追求橫的移植),但這些詩其實都難逃東方詩學觀的傳統,也並未讓我們能真的徹底脫離東方詩學的脈絡。直到如今讀了外國詩歌後才體會到東西方詩人敘事手法和習慣上的差異,一種嶄新的提升。
活動過程
詩人導讀與參與者作品回饋
由馭博老師編輯講座詩歌文本,帶領參與者賞析外國詩歌,分享創作背景、歷史文化,深度剖析藝術表現手法與詩歌情感內涵
分析國內各大文學獎的獲獎風格,不同評審會有不同的口味喜好。並說明不同評審會有不同的口味喜好。馭博老師不吝給予同學鼓舞,鼓勵同學可以勇於嘗試投稿。
參與者事先投稿詩歌作品,由馭博老師點評與指導。作者先親口朗誦自己的詩作,老師再從各項維度給予反饋,分別指出作品的亮點與不足——詩是注重語感的,當詩句被唸出口,比寂靜更能有所體悟。老師一句一句帶大家檢視。當把每個句子與詞拆分時,竟然感受到了戰慄——原來被解讀是如此的赤裸,原來詩是這樣地直擊靈魂!
活動動機
經典文學以其豐富的想像力和深刻的哲思穿越時空,成為後世創作者不竭的靈感來源。在詩歌創作中,經典故事、神話與寓言被賦予全新的語境,成為詩人表達情感與觀點的媒介。本次社課旨在帶領成員探索經典改編的魅力,從中了解如何重新詮釋古老的故事,為現代詩注入鮮活的生命力。
活動目的
重溫經典,學習與文學對話
引導成員重新認識經典故事的核心精神,並看前輩詩人們是如何以詩歌的形式嘗試轉化和改寫,也透過分析改編作品,了解詩人如何與前人的作品進行對話,從中學習如何在創作中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風格。
探索現代性與普世性
讓成員思考經典如何反映普世價值,並學會用當代視角重新審視這些價值,思考轉換後的主題與原意的對比、語言意象與結構的創新、是否成功捕捉經典精神並賦予現代價值等面向。
提升審美與批判能力
透過對比原作與改編作品,培養成員敏銳的文學審美,並學習如何兼顧傳統與創新,探討在同一首舊作進行不同的改編會有何異同?又熟為優劣?培養成員對於詩作的欣賞與批判方法,探討新作背後的創作新觀。
選詩
洪萬達〈一袋米要扛幾樓〉
用流行的動漫迷因為題,書寫日復一日如薛西弗斯般的痛苦,詩句裡面結合了古典現代的經典時事迷因,打破現代詩主流的語感
蘇紹連〈〈問劉十九〉變奏曲〉
重新詮釋白居易的〈問劉十九〉,將原詩與朋友間的閒適轉化為愛情的告白,反覆詢問「好嗎」傳達了一種微妙的親密感與脆弱感,也含藏熱烈的渴望與瘋狂
陳大為〈屈程式〉
運用多重視角和章節結構,對屈原、端午節、愛國情操與《離騷》的象徵與當代意義進行探討與重構,批判性地反思傳統文化如何被現代社會消費和再現
龍智成〈上邪曲〉
重新詮釋古詩〈上邪〉的情感核心,透過現代語言表達深切的愛情渴望延續了原詩對愛情的執著,但賦予了更多內在化和孤寂感
洪萬達〈周易〉
用《周易》中的卦象結構,融入現代詩與愛情裡,以碎片化的敘事和抽象的意象,探討生活的變動與不確定性中的掙扎
蕭詒徽〈乘客〉
充滿自我疏離與內在探索的詩作,主題圍繞日常生活中的異化與身份的模糊,透過「他」與「我」的分裂,展現迴圈一般難以跳脫的生活
陳義芝〈蒹葭〉
從〈蒹葭〉的經典意象出發,表達對情感的懷念,詩句結合了古典與現代的書寫方式,勾勒出一首哀婉的纏綿的動人的愛情詩
活動動機
每一首詩都承載著創作者的心血,而讀者的視角則賦予詩新的生命。本次期末活動以匿名評詩的形式,提供成員一個平等自由真誠的交流平台,鼓勵大家對彼此的作品提出回饋。這不僅是一場詩歌的盛會,也是一個交流創意、切磋技藝的良機。
活動目的
促進創作與交流
透過匿名分享與討論,讓成員放下包袱,自由發表對作品的真實看法,增進創作者間的互相理解與靈感激盪。
提升評賞與批判能力
培養成員對詩作的分析與鑑賞能力,從中學習如何挖掘作品的內涵,並找到改進的方向,也能從中學習該如何與人對話,進行有效且溫和的評賞方式。在說出自己觀點的同時,也是一種詩的練習,透過實際寫作與思考,一起進步。
鼓勵創作
透過分享與投票活動,讓創作者感受到作品被欣賞的成就感,有了觀者與建議,就能夠在寫作的道路上逐漸往前,而非原地踏步。
活動過程
活動開使先將詩以匿名的方式收集整合印製,主持人將事先整理好的詩作分發給成員,並簡要說明活動流程與注意事項。
接著進行輪流評論與交流,參與者逐一對詩集中的作品發表意見,可以包括:對詩歌內容的欣賞之處、詩中運用的技巧、語言或結構的優劣分析、自己對詩歌主題或情感的理解。在討論過程中,成員可以就某些有爭議的詩作進行深入交流,幫助大家挖掘更多的文學可能性。
匿名投票選出當天最受歡迎的作品,得票最多的創作者可自由選擇是否揭曉身份並領取小獎品,總結當日的討論亮點與學習收穫,並為學期的詩社活動畫下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