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接近尾声时,福贵亲人的逝去似乎越来越快,仿佛是要匆忙完结小说。
然而,福贵与亲人之死的相隔时日并没有被剪短,只是福贵叙述的更快了。这能证明福贵说到后来已经对亲人的死感到麻木,而认为他无需描述更多。打比方说,当一个人天天都见到某件事或物,他不会把它看成一个特殊样品。一个有钱人进到一个房间里,可能是先注意到破旧的物品。反之,一个穷酸人进到一个房间里,会先注意到价值昂贵的物品。
亲人之死的相隔时间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页数却变得越来越短从刚开始的相间35到51页,到后来的1到7页。
福贵看待亲人的死如同一个正常常见的,而这些年来也没有再往后看,因为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不再值得他再去想。
少年去游荡,说的是少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被人养着,无需探讨活着的意义。它叙述的是年轻时的福贵。当时他还是一个花花公子,而他从心所欲,爱做什么做什么,过着富二代的生活。当时的福贵,活着只是为了消费钱财,满足自我。
中年想掘藏,说的是想光宗耀祖的福贵。这句话本身说的是一个人有了惦记的人,有了目标,有了理想,但是又不想付出,只想要收获。所以就掘藏,也就是希望能突然大发横财,一夜之间变成首富,同时也代表了能用一个举动,达到所有目标。这说的是赌博上瘾的福贵。福贵为了能光宗耀祖,赚回他父亲所赌掉的钱财,他便开始赌博,希望能取巧赢一把。
老年做和尚,指的是一个人能够像出家人把一切看成身外之物。这好比丧失了家人的福贵。他活着,不是为了自己的梦想或家人。他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他并不怕死,但也不盼望死亡。失去对其他事物的牵挂后,富贵可以说是看透了人生。
在小说最开始的一幕,作者遇见了福贵。当时,福贵对一头与他同名的牛说:“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富贵只有这么一头牛,但却刻意编出了许多名字,使它以为有同伴在身旁。这便给予了它持续奋斗的力量。
其实,这头名叫“福贵”的牛可以被看作是福贵本人。在给娘找药的时候,福贵意外被国民党抓去当兵。那时军情惨烈,以至于全军都得天天在枪林弹雨下苟活。而让福贵坚持活下去的,就是他想和家人团圆的美好心愿。但是,这种难以实现的愿望是对自己的欺骗——欺骗自己要活下去。
富贵便在战火硝烟中挣扎,备受苦难,饱经风霜。然后,富贵回归后的生活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优美——在他从军期间,家人惨遭病魔的折磨;在他回家后,家境依旧贫苦不堪。即便如此,富贵心中的念想还是给予了他奋斗的力量。同样,这头老牛也被欺骗过,在谎言下奋斗,只因为它以为有同胞在身旁。
余华如何把福贵的不幸写的合理
福贵的亲人一一离他而去,但他们的死因却都完全合理。福贵的母亲因为福贵被抓去当兵而无法及时被治疗,因此去世。可以说她是被党政连累的无名百姓。福贵的儿子,有庆,因输血过多而死亡。然而,他之所以会输血过多,也是因为输血对象是一个大人物的老婆。医院为了救活一个更有权利的人,舍去了一个年轻力壮的少年。有庆之所以去输血,也是因为他认为这是正义,而他是为国做出贡献,这也是他被老师洗脑后得到的结论。
因此,可以说,有庆死于权贵和谄媚。福贵的女儿,凤霞,在同一个医院死,死于难产。有庆的输血对象难产,而凤霞也难产,这只能说明医疗的落后。福贵的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夹死。这说明了当时劳动保障的缺乏。福贵的孙子,苦根,因为在饥饿的时候狂吃豆子而撑死。因此,他死于穷困。这些都是当年n多个中国人无法逃脱的命运。
作者余华以福贵一个人,叙述了当时中国上万个人的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