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用简洁明了且朴素的语言,将老农福贵的人生搬上文学殿堂。他的一生就是一个故事,一个由老农福贵所讲述的一个故事。读者和作者似乎都坐在老农身边,听他娓娓道来他那坎坷的一生。没起伏的语调,没激烈的情绪,更没有沮丧埋怨的哭声,一切都是那样的平静,那样的祥和。
作者在此书中讲述了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赌光了家业后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等他再回到家,女儿已经成了哑巴,母亲也病了,家里一点吃的也没有,·而后半生也过得挺苦的,最后只剩下一头牛,他与一些回忆,但在整个过程中还是忍受挫折,从未不想活了,坚持的走下去,而这就是他活着力量的来源。
在1998年的一次访谈当中,余华说:“我见到的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这个人就是福贵”。福贵有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然而他活着。将近四十年的人生中,他不断地经受人间的各种苦难,面对了与一家四代人的生离死别,是一个痛苦至极的人。可谓他九死一生,而只因他坚忍一生痛苦,也体现了坚忍是活着的力量。正如余华所说的:“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
这部小说的主人公福贵在家境落败后,每天下地干活,刚刚好有足够粮食生存;而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福贵的生存现状仍局限于生理需求,也就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
历经苦难后,亲人逐一逝去,家中只剩福贵一人孤苦伶仃。他不需要像往年那样抚养他的晚辈,也不需要瞻前顾后地照顾自己的亲人。此后,他不为任何人而活,只为自己而活着,这便是一种高尚的体现。
此处的高尚指的并不是美好,而是看透世间琐事后的一种淡然心理。这就像作者余华所写: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他的观点同样表达了一个人活着的意义就在于他活着的每一刻,而不是为了除自身外的事物而活着,如对亲朋的牵挂。
在现实,人却为了追求自我实现,而忘记了“活着”简单纯粹的本质。
虽然我们生活中像是《活着》这本书的情节,起起伏伏。但就算是掉到生活的谷底,也并不是绝望。就像在故事里的福贵,凤霞与家珍都离他而去,也是福贵在这篇小说情绪垫底的时刻,但福贵没有因失去说有希望而不继续坚持生存,反而还坚持找工作,为了挣钱养苦根。
虽然福贵失去了家人的陪伴,但他还是坚忍耕田的困苦,为了活着。他没为失去家人而自暴自弃,反而勇敢的正视生活。
他唱的“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的意思是福贵年少时对“活着”的理解,并不了解,也不想了解,好似游荡。且中年时掘藏是福贵对“活着”意义的掘索,是拥抱“活着”的欲望。而在他晚年时候,归于寂寥,不再想“活着”本身,与放荡相似却也有所不同。这体现了他对活着了解的变化,也最终体现了他没有因生活带来的一生挫折而感到绝望。
家珍爱福贵,爱的不是他的钱财,爱的不是他的家产,爱的不是他那看似无底的口袋。家珍爱的,是福贵自己。家珍在福贵沉迷于赌博的那段日子里受到了很多家暴,收到了很多委屈。然而,家珍并没有离开福贵,而是用各种方法让福贵不再沉迷于这些荒唐的事情。
从刚开始的“每一盘菜底下都是猪肉”来告诉福贵所有女人都是一样的并让他自拔,到后面怀孕8月亲自到赌场求他回家。家珍从未放弃福贵。就算后来福贵破产,开始过惨烈的生活,她明明有机会再嫁到一个富贵人家,她却还是跟随着他。到后来,家珍患病死亡的时候,她的最后一句话是:“下辈子我们还要一起过”。跟着福贵经历了人间七苦,家珍却还是希望他们下一辈子能再接着做夫妻。这体现了家珍对福贵的“真爱”
福贵把凤霞卖给了一家富豪,为了供有庆读书。但有庆宁愿不肯读书,愿意牺牲读书的机会,也不肯让姐姐被送到有钱人家。他着涵盖了无私的为了而其着想,而没有因获得的宝贵的教育机会,还被父亲打了好几次,却没因此抛弃要回姐姐的希望。
其次,他还为了已失去不少血县长的妻子捐血,而他积极的希望能为县长的妻子捐血,直接体现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愿意捐血。而他等到脸都白了,都没有一句怨言,同样体现了他伟大的牺牲与无私奉献精神而选着忍受,而最后因为没有阻止他们继续抽血,因为他一心想着捐血救县长的妻子,而因此因血都差不多抽完了而因此死亡。虽然他不是主要人物,但我们还是无法忽略他用了自己的命换了县长的妻子的命,与 宁肯受苦而想让凤霞回来的伟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