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忠昱 教授
簡介微生物學,微生物學中的微生物,分為:細菌 病毒 真菌 原生動物 藻類,大部分介紹古細菌,例如:
最後,透過實作,了解細菌染色的操作。
菌種:大腸桿菌 G(-)、枯草桿菌 G(+)
實驗原理:
革蘭氏染色法是由丹麥微生物學家Hans Christian Gram於1884年所發明,依據細菌細胞壁所構成的成份不同,利用這種染色法,可初步對細菌分類
革蘭氏陽性菌:細胞壁肽聚醣層較厚,染劑保留在菌體內呈現紫色或藍紫色
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肽聚醣層較薄,染劑不易保留在菌體內所以呈現紅色
實驗步驟:
用 pipetman 取5μl 無菌水滴在載玻片上
用 tips 輕輕在有含有菌種的培養基上塗抹,並移植在載玻片
熱固定法(用火燒乾水分使細菌留在載玻片上)製備細菌抹片
初染-結晶紫(crystal violet),10 秒後用二次水沖洗,擦手紙拍乾
媒染-碘液(Gram’s iodine),10 秒後用二次水沖洗
去色-95%酒精(95% EtOH),洗至沒有染劑顏色流出,10 秒後用二次水沖洗
回染-番紅(safranin),10 秒後用二次水沖洗
蓋上蓋玻片後使用顯微鏡觀察,先用40X的鏡頭找位置,再用100X 鏡頭(需使用鏡油)觀察
染色結果:藍紫色
染色結果:粉紅色
※圖片為物鏡100X油鏡
菌種:大腸桿菌(E.Coli)
實驗原理:
利用帶正電的單種染劑,觀察菌體型態
實驗步驟:
以熱固定法製作細菌抹片:
用 pipetman 取5μl 無菌水滴在載玻片上
用 tips 輕輕在有含有菌種的培養基上塗抹,並移植在載玻片
用酒精燈將在玻片上的水燒乾,即完成細菌抹片
以Crystal violet (結晶紫) 滴一滴染色40秒
以二次水清洗多於染料
使用擦手紙將玻片擦乾(避開菌種)
先用40倍物鏡找到菌體,再用100倍油鏡觀察,並拍照紀錄
◀ 油鏡下可以看到資料中的紫色染料。
背景有一些顏色的色塊是染料的碎片和結晶
我發現在取菌體時,要用適當的力道刮取,力道太大會導致大腸桿菌會聚集在一起;力道太小則會找不到。我一開始力道太小,顯微鏡下只能看到染料碎片,但是在我將Tip傾斜(避免施力太大)刮取數次後終於成功找到大腸桿菌。而將菌體裹到在物鏡上時則要快速的攤平,因為水蒸發的很快所以操作要很小心。
這次也是我第一次使用油鏡,發現油要滴的很準確才能讓油鏡裹到油。而且可能是因為倍數變大了,所以很難對焦,藍教授細心的教我可以先對焦蓋玻片的邊緣再對焦細胞,用了這個方法果然比較容易調整焦距。
透過課程活動,熟練我們對於革蘭氏染色法的操作,實驗過程步驟雖簡單,卻不可輕忽,每個環節每個步驟都不能出差錯,一定要耐心完成,更是要小心對待菌種,一旦操作不謹慎,導致菌種消失,就要全部重做。
在本次實驗中,我透過不直接接觸樣本,在添加染劑與洗淨樣本時小心操作,間接接觸樣本,儘量不使樣本被清除,最後終於如願拍到染色後的大腸桿菌與枯草桿菌在顯微鏡下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