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瑋宸

第22屆台新青少年志工菁英獎 傑出志工獎得主

  「服務」,是將幸福匯聚於生活的一種形式。世界上的美俯拾即是,而用心體會的精神之美,最為動容。往昔的自己總是認為,服務便是付出,付出便是給予,而給予,就是盡自己所能的「幫助」他人,直到接觸志工服務後,才真正去體會同理與關懷,開始將視域增廣,更以宏觀的角度去多面向思考,體察周遭的人、事、物,將溫暖體現於社會,使微光凝聚,點亮希望。

  每一次的體驗都是新的旅程,學習、吸收並反饋,是長期以來不斷在嘗試的方法。我喜歡與人交談,在細細咀嚼每一字、每一句時,都能感受到言語帶來的力量與溫度,無論是傾心交談,抑或日常分享,都能從中習得不同的新知,這些不但是收穫,更是使我向前的動力,也是滋潤成長的養分。

  在因緣際會下,我認識了一位社工姊姊,她是一位聽障人士,在與她初相識時,雖溝通上稍顯不清楚,但她的態度及行為與一般人沒有異同。在國小時,因為居住環境的關係,她必須獨自搭乘船隻前往學校,也因為是聽障人士,所以與同學交際不甚順利,甚至遭受霸凌。了解她的故事後,在她身上看到堅毅與樂觀,即便她受到許多不公的對待,也承受了許多歧異的眼光,但她不放棄,仍然將悲憤化為力量,甚至從事社會服務行動,擔任社工,去服務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她認為所受到的困難,都是使她成長的動力,因此,她更希望不斷充實自我,嘗試一切的可能性,並主動關心他人,將自己的經歷化為溫暖的力量,散播出去。因為認識這位堅毅且樂觀的社工姊姊,使我了解自己是處在非常幸福的環境,也正因如此,我開始接觸了服務志願行動,初始就以弱勢兒童為對象,參與「花蓮縣弱勢族群服務協會」辦理的「國、中小暑期共學營」,在初期時是扮演著隊輔兼隊員的角色,營隊希望讓身為國中生的我們,除了帶領小學生之外,也能與同年紀的隊員一同成組參與其中,使我們不單是帶領者,更成為一同並肩作戰的夥伴,也因如此不同的學習方式,更能深刻的體會到換位思考的重要性,要能使「付出」真正成為力量,必須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對方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身為給予者的我們,也能感受到被服務者的立場,如此便達成「共學」之效益。

  在帶領弱勢家庭的孩童時,最大的困難便是「自我認同感」,因他們的家庭背景,使他們容易產生自卑感,自信心也相對薄弱,因此在與孩童相處的過程中,我發現他們會透過轉移話題,或是逃避的形式,來避開當下所要面對的一切,因此我們就要試著了解當下的問題,或是他們當下無法面對的原因為何,需要給予一個獨立思緒的空間,在情緒稍和緩後,要適時的給予支持及鼓勵,讓他們有受到肯定的感覺,我們想藉由傾聽及鼓勵,使他們擁有溫暖之感,知道即使做錯了也沒關係,只要願意嘗試就好。在擔任隊輔時,當他們在活動時感到徬徨,我會請他們在紙上寫下當下的感受、面對的問題,透過紀錄的方式,無論是用文字敘述,或用圖畫表示,能夠使自己更清楚區分當下的情緒,也能順便記錄下來,同時其實也是一種抒發。面對他們的自我否定,我們更應該給予陪伴、適時的鼓勵,使他們感受到自我價值的存在。

  在共學營期間認識了一位弟弟,他是個熱愛棒球的小男孩,很不幸地,他的右眼視力受損,趨近於弱視,影響了他的平衡感,也影響了他的自信心。在活動初期,目光很容易會被他吸引,因為他戴著一頂棒球帽,隨著台上的老師唱唱跳跳,看似活潑的陽光男孩背後,卻有著極度的不自信,在陪伴的過程中,能夠發現他會因為想要證明他能夠完成所有事,因此會全力嘗試任何機會,而在完成一件事後,或是他成為這個項目的佼佼者時,能夠看到他打從心底的喜悅,同時也會觀察著大家,若眾人沒有太大的反應時,便可見他的失落感隨即而來。在長期的觀察與陪伴後,了解到他認為自己身體有缺陷,因此非常在意他人的眼光,所以就會想盡力證明自己可以,甚至比他人厲害,但在追求這些的同時,其實也在慢慢失去自我,甚至使參加所有活動的本意變得不再單純。至今與他認識已經五年,在這期間也一直是我們的服務對象,比起物質上的幫助,我們給予更多的是陪伴,他變得更加開朗,甚至不為自己的眼睛感到自卑,反而去思考自己能夠做什麼,懂得去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初相識的不勇敢,到現今還有能力回饋他人,成為榜樣,對他而言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我們給予的並非一昧全然鼓勵,而是讓他透過在群體中發現他人的亮點,進而了解自己的優點,每個人因不同才變得特別,因此我們告訴他:「你若不勇敢,誰能替你堅強」,也因為長期的服務陪伴,認識了他們一家,他的父母及妹妹都非常溫暖,總給予這位小男孩支持,也培養他說出每天發生的事,使他能夠在乎自己的心情,也能給體察到別人給予他的關懷,進而使溫暖傳遞下去,對於他,對於我們,都是無價的收穫。在長期關心那位小男孩,並看見他的成長與改變後,我更深信服務是可以帶來溫暖,且能夠達到效益的一種形式,當我們在付出時間、心力後,看見體現於世界的人、事、物有所價值,未必是實際的改變,能夠使受服務的對象感到幸福,能夠使身邊的人更加關心此議題,便是一種效果,在一次一次的服務過後,我也更加體會到老子所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若我們只是單純的提供資金或是物質上的補助,卻未實質關心問題的根本,那並非真正的幫助,也失去服務的本質,因此我喜歡實際的去關懷人、事、物,唯有親自了解,用心體會,才能了解每件事件的問題,以及發現每段故事背後的感動,進而真正的將「善」循環下去。

  志願服務的本質是在於看見需求,以實質之方法利助他人,惠而不費的將關懷與溫暖瀰漫於社會,共同努力將世界推向美好。服務可以是一個舉動,也可以透過辦理活動來呈現,在完成一系列的規劃時,其中涵蓋了許多元素在內,包含啟發、策畫再到執行,無論是獨手包辦,抑或團體協力,都需要有大量的創意素材,思考如何將活動發揮至最大效益。在擔任某次愛心義賣會的服務志工時,因是愛心義賣活動,所以要號召民眾將家中不常用的物資捐出,但在活動宣傳初期時,反應並不熱烈,因此必須思考能夠吸引民眾的方式,使這份充滿溫度又富有意義的活動推廣出去,我認為一個活動要吸引人,除了活動本身的意義外,還需透過創意來思考誘因,吸引更多人一同參與。因此我推薦社工員與一處原住民活動中心聯絡場地,在確認後,我開始尋找有關原住民文化的美食,洽談是否能在當天到場擺設攤位,並透過協會合作過的飲食單位,訂購點心、飲料等,更詢問曾經協助過的孩童們,有無自行設計的遊戲可提供當天到場的民眾遊玩,增添樂趣性,在宣傳時也設計相關海報,至熱門地點發放,在活動當天因推廣有成,上至老、下至小,有許多民眾都呼朋引伴一同前來,我也在當天擔任活動性志工,負責引導、疏通出入口等服務。我們更邀請社區的長者前來唱歌、表演,不僅帶動氣氛,也活絡了整體的感情,也透過當天的飲食攤位、娛樂活動,以及與原住民的族群連結,使活動吸引了不同民眾前來,無論是此義賣會或是民眾,都有非常多的收穫,最後,協會也將當天所得捐助給相關弱勢團體,達到資源共享、溫暖傳遞的效果。

  在這段學習的旅程當中,與每個人相遇的每段故事,都使我餘韻無窮,現今許多社會議題引人關切,無論是消弭貧窮、關懷弱勢,抑或其他,要如何從中看見「真正的需求」其實並非易事,這段期間我參與協助許多次的個案訪視,以及各式勞工權益相關博覽會,或許環境與外在直接彰顯了困境之處,但更多時候,他們所需的並非如此,因此應在深切的關心過後,挹注心力去盡善協助,心領神會後的結果,才是暖意所到之處。

  很榮幸能獲得第二十二屆「台新青少年志工菁英獎」全國僅三十名「傑出志工獎」的殊榮,透過這個將各地志工匯聚的活動,不但能使我們有方式的統整歷年來的服務活動,更能讓我們再一次的反思所有志願服務的過程,相遇、相識、相助,都是深至靈魂之處且值得回味的緣分。善意是一件簡單而幸福的事,卻是我們不斷在學習之舉,我們應思考如何實際的去在乎每一個需求,並將一切可能性實現,多去聆聽不同故事,使心靈與感官不斷碰撞而交織,才不會設限於己身的想法,也能實質展現服務的精神。在未來,我希望能夠更致力於關懷兒少發展,眾多青少年會因同儕影響及自我否定,長期下來,造就行為上的偏差及心理上的自卑感,因此需要使他們透過一個管道得以抒發心情,並且能夠探索自我,多元學習,因此我會想以「弱勢家庭」為對象,進行服務及關心,他們未必會被社會所看見,但其實都藏著許多淺在的問題,可以透過辦理活動,類似共學營的概念,使他們能夠學習他人並自我認識,若有機會,也會想擴及至別的縣市,甚至是跨越國家,若未關心兒少的議題,且未徹底地發現問題,那麼影響性是永久的,盡自己所能之力,用心、用陪伴,去給予他們支持及鼓勵的力量,我也會不斷充實自己,努力充分的學習,透過經驗利己助人,匯聚幸福、展現同理,將善意的燭光,點亮每一個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