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space
针对你感兴趣的产品(如:百度空间、贴吧等)写一份产品分析文档。
该文档请以用户的角度来分析,可以是产品的优缺点描述、同类产品竞争、业界形态等,并给出你的建议与意见。
百度空间产品分析
写在前面:北京三年写了整整3年Msn space,且一直是半开放状态;基本等于同私人日记。期间写过两个BLogcn,一个个人连载,一个新品(三星高端手机)推广之全套策略和执行案;哐当踩一脚歪酷就再无回访;QQzone荒芜着杂草丛生。;Google实验品之pages只用来放CV;SinaBlog秀场洪水猛兽般咄咄逼人之势,超不喜欢;通常开机即自动登陆挂线的内容包括igoogle(Gmai); Gtalk; MSN;QQ等。 节后闲来“搜人”,结果搜到百度。试用百度空间一星期,确仅只能以超普通和超低端的用户角度来完成命题了。(Eva于5月18日晨)
――――――――――――――――――――――――――――――――――――――――――――――――
如行家所言,搜事搜物搜词搜音乐都触手可及到接近“天花版”的时候,百度空间算是搜“人”。以中文搜索为核心业务并拔得头筹的百度,打造空间产品也依赖其搜索优势——通过“社区搜索”,至少我就这么搜到Robin lee。试用百度让我感觉“活在当下”,那应该就是社区的黏合力了。且这里简洁,实用,快速,人丁兴旺;但还不是全部依赖,这是百度产品目前的结构和特性所决定的。
一 百度空间用户
百度的空间用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
1. 百度贴吧的庞大用户群为百度空间奠定坚实而广泛的基础。
2. 对百度中文网页搜索、MP3、知道等产品的依赖者寻求品牌向心力。
3. 其他Blog或者space用户的搬家需求,需要更大更和谐宽松的空间环境。
我基本算是最后一类,加之百度MP3搜索的长效体验值合力。因为之前到至今的Google的确是有称道的地方,G搜索的广度和深度,以及Gtalk和Gmail的诱惑力。
虽然有人说说百度先有贴吧后有空间,是无心之举;但贴吧等产品的确直接孕育了百度空间,且时局使然。百度在有了搜索,贴吧、知道、百科、图片后,所有的大鱼小鱼海水鱼淡水鱼…都准备都到位了。百度空间无非就像是修了个超大鱼塘。百度对空间用户聚集异于新浪。和Sina拉名人作秀fans跟风不同的是,百度空间贴吧借超女火爆之后自动聚集了若干个圈子,滚雪球般累计了庞大的用户基础。明星只是道具,fans自己上台表演,这些fans才是百度的用户,才是百度客户的用户。Sina 无疑对Blog的发展是翻天覆地的,但Blog仅仅是blog,虽然也有圈子,但一个圈子的人气远不足一个小明星,且疏于更新,没有所谓的社区环境。网友间的互动都是通过留言和换链的初级方式。如果让明星来百度空间,那是一定百度网民的不幸。就让他们呆新浪好了。基于贴吧和MP3培育起来口碑的的百度要的是亲民。百度要得是二八原则里的八的网民,而非二的明星。(北京方言“二”是这样来的么?)
但是据搜索结果和相关数据,目前30岁以上的用户不足10%,年龄复制于百度贴吧,这是百度的全部市场么,未来会想更广范的商业用户拓展呢?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能改善年龄的比例和用户群体呢?即使百度追求简洁和实用,目前的空间版本还无法满足全部。如用户对个性主页的需求,对邮箱的需求,对IM的需求,对相册的需求,对看书读报的需求等等,每个网站的核心业务都会牵引用户接受相关的附属产品。所以百度空间还需要进一步的升级和配套。
二 百度空间产品结构
百度的空间并非单一和独立的,除了很好的利用搜索引擎之外,在个人资料页和好友个人档案页都有“贴吧”“知道”“百科”“音乐”“搜藏”等产品入口,甚至作为社区之标配的“百度币”。虽然我还不知道能消费些什么东东。而且只要简单注册一个百度帐号,就能通行百度,快捷方便。至少我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快就步步深入,步入百花深处了,甚至流连其间而不知。
产品协调的价值,是带动所有百度产品往前跑。相互之间互为提携和拉升,更能有效聚合用户。
百度在产品整合的同时,还需要增补和完善的地方。如“百度搜藏”路径设置等。因为百度没有个性化主页,igoogle真的是google的一个亮点,从个性化的图标、书签、及时贴到日历、换算、天气等工具到最近的主题选择,可自定义6个页面,支持自由拖拽,内容添加方式灵活——百度的搜藏一定程度上有些类似。所以搜藏不要深藏在个人资料页或档案页,不如提到空间题目下方,和主页、博客、档案、好友那里一列并排。而且搜藏的分类是相对简陋的。
谈到产品结构,提个简单问题,我希望给我的空间好友分享一个PPT文档,百度希望我去哪实现?
作为普通用户一旦偏好一款产品,自然希望关联产品都有出色表现。如此,选择百度空间自然希望IM,邮箱,个性主页等都能配套,且各产品之间打通,易于交互,并能带动自己的朋友圈集体潜移。但也正因为各有持重才有群雄割据之局,所以谁都做不了航母。而且即使有了满汉全席,用户还是会腻,只有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口味和需求、习惯和认同等,才能真正把握住客户。回到最初的问题,答案是我得实用Gmail收发邮件;或者通过QQ传大图;嫁接三个IM,谁都不能舍弃(QQ是历史朋友,MSN是工作伙伴,Gtalk是上游资源),个性主页仍选igoogle;好在IE7支持多个主页。有时候,做全不如做精,创先不如跟进。有竞争才有进步,网络群殴之后最后受益的永远是大众网民。
三 百度空间之社区搜索
目前百度空间内设置的搜索仅“互联网“本空间”“所有空间”。搜索结果自然也是百度的空间内容、相册、评论,包括题目和ID。梁冬之前说百度不是做社区,而是做社区搜索。而我认为现在社区是目的,搜索是手段。至少站在用户的角度如此。社区内的搜索加强的用户的交流互动,社区内的人更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所谓的社区黏性也体现一斑吧。
用户基于这些产品关联可以获得多方面的互动,从技术的实践,到理念的认同,再到情感的归属。有人说过正如互联网的实质就是社区。冷冰冰的敲击键盘获取信息知识,同时培育出来的归属感是很难被复制和取代的。例如,经常混天涯的人就是非常固定的。百度空间能让自己更好的展现,也能寻找同类,见识异类,发现英雄,更多是更多是普通网民间的互动,
但是目前社区搜索也存在以下问题:
1. 被搜索到的用户除了隐藏的部分好友的设置,实际是没有任何隐私可言的。这也我为什么不能一股脑把MSN space的家都搬过来。社区是需要交互,但如果一个人的版面有可以分为客厅和卧室岂不更好。有的内容只给好友分享,有些只想留给自己,并非全部公开。之前blogcn既有内容局部隐藏功能,msn space也更强调分级限制。百度有“私有”选项,我只当它草稿功能用了。
2. 大量广告商乘虚而入网上不乏兜售攻略,就像登门派发DM的推销员。总是不能避免,但是百度是否可以将散乱的社区进行区划,目前的好友圈子仅是个人的分组,如果空间能想贴吧那样提供行业、兴趣等分类进入的路径更好。甚至为广告商圈子,让广告商与用户互动。省他们沿街叫卖。
3. 同样因为广告用户的骚扰,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希望在私信留言可以设置阻止该用户,但不影响其留言和访问和加好友,以求社区和谐安定。
4. 有意思的是对我的个人空间题目,输入“下岗女工”查无此人;输入“偏门唱片”一击即中。看来我很快就有望再就业了。下岗女工词汇如此敏感么?百度对关键词的过滤应该远不止于此。
5. 空间搜索目前搜不到留言版内容。
6. 百度空间也也搜不到个人资料的内容——仅能从空间首页搜。百度空间用户需要更多的互动,除了从空间首页按物索人,既然在个人资料页有详细的介绍,那就能建立起关于读书、电影等类似豆瓣的交流板块,真正丰富社区的精神文化生活。
7. 如果在个人空间搜索栏加入“MP3”“贴吧”“知道”等是否更直观便捷呢。
四 百度空间的交互
相对于IM捆绑的msn space和QQ zone,百度空间的跃动性更强。
前两者都相对独立,MSN SPACE界面美观功能优化,和qq一样捆绑message帐户,有更新提示和邀请开通功能,注重用户的私秘性,用户根基广泛,且可以在空间内搜索,但是速度是其致命伤,且交互性差。 尤其QQ虽然有数亿的用户群,但是每个空间是点散式的,交互不够。随手点开几个QQ空间,其“好友收藏”栏目均未启动,包括一些写QQzone很久的朋友。虽然傻瓜模版便于开户,但模版设置僵化,版面风格低龄化,个性化不强;且访问不便,空间也是无法被搜索到的。高级的功能设置都是需要花钱的。这一方面帮QQzone赚钱的同时也限制了用户的发展。
而MSN space的“朋友”模块是自定义项,和QQzone一样,一人一荒岛。两者都是先有IM,后有空间;所以和百度先有搜索,再有空间不同,通过搜索加强用户交互,再通过好友聚圈甚至IM,很明显百度后来居上。
百度空间首页即开宗明义——“百度空间是属于您个人的网上家园,您可在此发表网络文章,获取网友对您的反馈,发布您的照片,进行个性化的自我展示,并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分享交流!”分享和交流才是社区的原动力。
而在百度空间在展示与交互方面仍嫌不足是:
1. 版式选取时其正文内容和侧边工具栏的宽度不能自动调整;
2. 空间简介不支持换行;
3. 日志重新编排时会出现缩进的问题,每次都需要重新调整空格;
4. 相册不能评论;且相册的共享和交流远不止与此,且视频和音频也需要有所满足;
5. 模版更新后不好找回,这也的确是个问题,如果模版也能搜索就好了。
四 群雄环伺
目前和百度空间的比肩的几大巨头:QQzone; Sinablog; Myspace;
Myspace高调上线,和youtube一样的感觉,并无本土优势。洋鬼子通常水土不服,除了它的音乐板块貌似强大,但确非其主要流量来源。未注册试用,暂不比较。深信其社区模式很有其参考价值;业界普遍认为百度就是未来中国的Myspace,值得期待。
SinaBlog和MSN space前文多处提论过。不累述。
拥有5亿注册用户2亿活跃用户20000万同时在线用户的腾讯,拥有最大的IM用户基础,同样是针对青少年主力市场,且腾讯也是产品线非常完善的,从浏览器、拍拍网、网游、新闻到QQzone等,并借Goolgle技术打造soso收购问问,目的都是在搜索产品拉齐战线,势必与百度对垒。实事上腾讯也有比百度更高的市值和更多盈利方式;二者在07互联网市场最具代表性和对抗性,故仅就腾讯和百度的空间产品对照分析。
双方各有利器,各有对方所无;都志存高远欲做门户老大。
市场并不需要谁真正打败谁而独大,二者并存相长,无疑对双方发展有利,对网民有利。
PS:以上仅基于普通用户角度,认识粗浅。因无技术背景,相对产品而言,我也许更长于市场。谢谢指导。
http://renyunlian.googlepages.com/c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