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Introduction is also available.
Rudy Professor
James T. Townsend
Indiana University, USA
James T. Townsend教授多年來在知覺和認知的數學理論及方法發展領域中獨執牛耳,領航學界。他於1966年取得史丹佛大學的心理學博士學位之後,目前在印地安那大學的心理學及大腦科學所任教。同時,Townsend教授致力發展出知覺相依模型。藉著微分和代數拓樸的建立,應用隨機過程分析,Townsend教授的實驗室帶給了知覺和認知領域豐碩無比的成果。Townsend教授過去曾經擔任<Journal of Mathematical>的編輯、數學心理學學會兩屆主席、以及<Psychological Bulletin>、<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等期刊的顧問編輯。除此之外,Townsend教授著述豐富,不吝於將自己的理論方法、測量方法、以及決策動力理論、混沌理論闡述分享給先進後輩,並且著有<科學心理學>系列叢書,對教育傳承貢獻卓越。
Assistant Professor
Mario Fifić
Grand Valley State University, USA
Mario Fific教授才華洋溢,更是一位滿有故事和經歷的學者。他在塞爾維亞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高等教育學府—貝爾格萊德大學—度過他的大學和研究所時光,往後,他前往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師承知覺領域大師—James T. Townsend博士,並在2005年印地安那大學完成了他的博士學位。Fific教授現在在優谷州立大學教授研究方法,同時,也致力於研究動態心理歷程的方法學,也就是一般所熟知的系統多因子技術。做為一個普朗克研究院人類發展部—適應行為和適應認知中心—的研究型科學家,Fific教授也致力於將歷程追蹤技術應用在繁複的決策作業上,因而,他的研究工作也涉及了理論驗證與系統多因子技術的更多應用。在2012年,Fific教授的研究計畫—終止規則選擇理論—獲得國家科學基金會三年的重點贊助,並期待這個計畫最終能提供一個整合的理論以釐清決策歷程的特性。
Senior Lecturer
Daniel R. Little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Australia
做為西澳大學最高榮譽論文的得獎者,Daniel R. Little教授在大學四年級時已初試啼聲,並在往後的學術生涯中不斷地為認知心理學領域創造新的驚喜。在2008年,Little教授獲得西澳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之後,他轉往美國印地安那大學擔任博士後研究員,並於2010年開始在墨爾本大學任教直至今日,他任教的課程包括知覺、記憶、認知心理學、心理歷程模型、以及量化方法的當代課題等等,栽培後進、影響深遠。Little教授不只是一位優秀的老師,也是一位頂尖的學者。他的研究專長在於利用反應時間的計算模型勾勒出人如何規則性地決策分類、分辨不同的分類模型、以及分類歷程如何和人的其他認知歷程如區辨、認知記憶有關連,最後,Little教授也探討人們的基礎分類歷程和其他的決策作業的關係。Little教授卓越而多向豐富的研究皆被刊登於國際知名期刊,並在研究之餘擔任<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的客座編輯,也在2011年擔綱墨爾本大學澳大利亞數學心理學年會的組織委員。
Assistant Professor
Joseph W. Houpt
Wright State University, USA
Joseph W. Houpt教授出身於猶他大學數學系,而這位擁有統計長才的教授完美地將統計學和數學心理學結合在一起。在美國猶他大學和英國愛丁堡大學分別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之後,Houpt教授於2012年甫獲印第安納大學的博士學位,並且師承James T. Townsend博士。 Houpt教授自學生生涯起就已活躍於心理學的知覺和認知領域,毫無疑問地,他的優秀的統計背景也成為他建構數學理論和方法學時的得力助手,而學術領域更因他精彩的成就給予高度肯定。2008、2010、2011年,Houpt教授連續獲得數理心理學學會的補助學生出席會議獎金,而於2011年,他更獲得了印第安納大學藝術與科學院的出席會議獎金和認知科學計畫的傑出論文獎。Houpt教授目前任教於萊特州立大學的心理學系,教授知覺方法,同時間,也將自己的研究主力放在計算機模擬上,更特別專精於系統多因子技術的R語言開發。
ProfessorSimon J. Thorpe
University of Toulouse, France
simon.thorpe@cerco.ups-tlse.fr
1956年在倫敦近郊出生的Simon J. Thorpe教授於牛津大學主修心理學及生理學,並在1981年師承Edmund T. Rolls教授,同樣在牛津大學完成他的心理學博士學位。Thorpe教授在加拿大跟隨Max Cynader教授做了為期一年的博士後研究之後,轉往法國奧賽加入Michel Imbert博士的研究團隊,並在1983年被邀請至法國科學研究院擔任研究學者,更於1984年成為圖盧茲腦與認知研究中心的創始成員。作為圖盧茲腦與認知研究中心的領導研究員,Thorpe教授的研究領域廣泛而深刻,從額葉皮質的神經生理學到貓與猴子的視覺系統都是他的專長領域。近期,Thorpe教授更因提出了一個新穎的編碼原型、發掘人與猴子極度快速的分類機制而在心理學界大放異彩。而此研究也促成了一個高科技公司—SpikeNet Technology—的誕生,目前這個公司共有十一名成員,並在Thorpe教授的帶領下於2012年榮獲法國南部比利牛斯的創新未來獎,持續為研發影像處理與物體辨識的軟硬體程式而努力。
Professor
Michèle Fabre-Thorpe
University of Toulouse, France
michele.fabre-thorpe@cerco.ups-tlse.fr
Michèle Fabre-Thorpe教授於1978年巴黎第六大學完成她的博士學位,更於1988年獲得她的研究博士學位。在博士學位期間,Michèle Fabre-Thorpe教授致力於研究貓的大腦結構以及大腦結構如何準確的控制左右掌擊中動態目標物,研究結果發現了側腹視丘在貓學習做引導性動作時扮演了重要的角色。Michèle Fabre-Thorpe教授在1980年進入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並於2005年成為第一級研究負責人,帶領她的研究小組創新突破。Michèle Fabre-Thorpe教授也曾經擔任過牛津大學實驗心理學系的訪問學者,和Edmund T. Rolls博士和David Gaffan博士ㄧ起合作,利用單細胞記錄和行為研究,瞭解猴子如何執行視覺和記憶的認知作業。1993年,Michèle Fabre-Thorpe教授開始投身於圖盧茲腦與認知研究中心的工作,研究視覺如何應付極短時間呈現的自然情景圖片,同時,也將研究主力放在初始而快速的視覺歷程上,研究這個階段的視覺在複雜的認知作業中—如物體和情景的分類—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她發現人和猴子都可以藉著平行處理視覺資訊,取得粗略的物體表徵訊息。而就在最近,Michèle Fabre-Thorpe教授也著力研究於物體與情景的交互作用以及對於閃現情景的記憶。她的研究涵蓋了心理物理學、誘發電位、以及事件關聯的功能性磁振造影研究。在過去的十年內,Michèle Fabre-Thorpe教授持續為圖盧茲腦與認知研究中心掌舵,並且在圖盧茲大學教書期間積極奉獻,期許提供人與猴子的認知神經科學領域更傑出的技術平台和研究場域。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陳建中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wan
陳建中教授在1996年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取得心理學博士學位,現在任教於國立台灣大學,教授認知科學、高等知覺、以及立體視覺。之後,陳教授遷居舊金山,在史密斯凱特維爾眼動研究院和Christopher W. Tyler博士共事,一起研發視覺心理物理學和神經生理的計算模型,更在日後將研究專精於功能性磁振造影技術的計算分析上。陳教授的專業和創造力為視覺科學界帶來新的火花,他的傑出成就更為他自己贏得了1998年美國光學學會的青年學者研究獎。往後陳教授的獲獎源源不斷,分別榮獲2004年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2006年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以及2009年國家科學委員會的傑出研究獎。除了功能性磁振造影技術,陳教授也活躍於多焦點腦電圖來源定位分析的研究領域上,並分別在2001年和2002年服務於神經測量研究院和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視覺科學所。直至今日,陳教授的學術成就仍不斷地激發視覺科學領域創新往前,並鼓勵著青年學子承先啟後,揭開人類視覺的神祕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