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幕僚課程筆記_EP3
在前一堂課中,講師 Jarvis 提到了解決問題時可以使用的三頂思考帽(問題解決思維」,其中「假說思考」最為重要:要驗證一個假說,需要透過蒐集資料並分析的方式進行,而資料也分成了質化與量化,本堂課的主題聚焦在量化資料的分析。
(先講搜集再講分析)
📍 你的問卷投放在對的地方嗎
聽到量化資料,大家是不是就想到了問卷調查呢?這是很普遍用來蒐集量化資料的方法。但在發出問卷前,可以先思考兩個問題:
1️⃣你的目標對象是否在你投放的社群、場域活動?
2️⃣你投放的管道是否多元?
投放的管道與地點,將會直接決定問卷回收後可以獲得多少有效資料,因此,請慎選投放地點,才能使問卷的結果是有效且可信的。
📍 每個假說背後_所需要的支撐資料量不同
「強假說」與「弱假說」,分別代表假說背後所需要驗證的資料量多寡。有些假說很強,就不需要花費太多心力在蒐集大量資料,來驗證已知的東西;但有些假說論證支撐不足,這時候就需要深度蒐集資料,以驗證根基不穩的弱假說。
📍 要分析「對的」資料
在驗證過程中,會需要採用一手和二手資料,然而不管資料的來源者是誰,研究者都有義務確認這份資料的可信度,這不僅是為了個人的專業信譽著想,也是為了(更好的)驗證與修正假說。
📍 呈現資料的價值
如果辛辛苦苦蒐集來的資料沒有好好的呈現,那實在是太浪費了!試想,當接受報告的對象只能看著不知所云的資料與數字,且得到的分析只是一些簡單運算就能得出的結果,那麼結果是對方可能完全看不見數字背後代表的意義,也就不認為問卷所提供的資料有價值了。因此怎麼呈現變成了重要的話題:
1️⃣提出 Insight:為什麼資料是這樣的?解釋背景與可能的原因,讓對方馬上順著脈絡找到資料代表的含義
2️⃣提出反思:利用「看似……其實……」句型,在秀出圖表的同時提出隱藏的問題與未來關注方向
在這堂課裡講師提供滿滿關於量化分析的知識與分析技巧。而儘管好的量化資料能讓數字說話,但數據只是參考與驗證,質化資料依然有它的重要性,將在之後說明,相信學員學習過後,在探索議題的過程中能更加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