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專案獎(補)助每件每學期以新臺幣二萬元為上限。有意願從事下列公告議題研究之會員,得自行或經議題建議單位推薦,向學生議會秘書處(nccusp4u@gmail.com)提出研究計畫暨補助申請書,其應具下列內容:
一、研究計畫名稱。
二、申請人暨主持人、聯絡人姓名及聯絡方式。
三、有指導教師者,其指導教師。
四、研究動機及目的。
五、研究方法。
六、預期成果。
七、預定進度。
八、人力配置。
九、經費預算。
本會前有出版「國立政治大學學生會簡史與學生自治之實踐」及「2014-2018 國立政治大學學生會史」,剖析學生會的組織運作、學生權益的維護,以及學生如何參與校務治理。這些著作不僅回顧了學生會的歷史軌跡,更對其定位及未來發展提出思考。
在不斷變遷的政治環境中,曾引發廣泛關注的社會運動風氣,隨著進步派執政者逐步實現訴求而逐漸降溫。大學學生會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是民主實踐和公共參與的試驗場,也見證了參與熱潮的興衰。然而,隨著18歲公民權的提倡,公眾再次認識到青年對社會變革所具有的巨大潛力。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對於平等參與校園治理的渴望並未消減,大學法修正的提案一度成為立法者的議程,使得校園民主與學生參與的話題更加受到社會的關注。
在政大,學生會繼續積極倡議各項改革,如廢除學業退學制度、推動零學分改革、課程精實與通識變革、專任教師員額分配、雙輔制度、替代宿舍、校園餐飲、校園交通、性別平等與多元文化的接納等。這些努力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校園生活,也為學生權益的爭取樹立了新的里程碑。而面對全球大疫帶來的挑戰,從防疫隔離到遠距教學學生會也積極回應;而從心理輔導資源到性別與族群多元共融的議題,都顯示了學生會對於當代社會議題的敏感度和應對能力。而學生參與校務治理的實踐,也遍布校園各處,從校務基金管理、總務會議到餐飲推動,都見證了學生對校園生活深刻的影響。特別是在2022年的校長遴選過程中,學生展現了無可比擬的影響力。
回到學生會組織的經營,近期頻傳組織內部控制失當的風險我們應戒慎恐懼;過去從現金遺失到財務不法的事件,都提醒我們必須更加謹慎經營組織。而對於部門的定位、學生代表的產生、選舉制度的改革、成員組成的多元化,以及系所自治等議題,我們亦曾於實踐中嘗試尋求最佳解決方案。在此基礎上,本會也致力於擴大影響力觸角至其他學校學生會,通過臺灣學生聯合會等平台,以及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各校間的合作,謀求學生權益的共同推進。
過去兩版本的會史著重於議題與組織的敘寫,然而在人際密集的學生會,「參與者」的角色亦不可或缺。作為學生,為何願意(或不願意)成為學生會的一員?參與之後對於自己的技能、素養及未來生涯規劃又產生什麼影響?皆為前人未曾涉足,卻又實在影響學生會發展而亟待探求的議題。
因此藉此機會提出研究建議,不僅期待藉由研究成果記錄政大學生會近年來在權益與組織發展的足跡,更希冀以此承先啟後,提供歷史經驗以激發未來想像,為學生會尋找參與率、組織定位等共同困境的突破路徑。
(一)校務治理、權益議題的長期追蹤。
(二)會務運作紀實:幹事會、學生議會、評議委員會、跨組織合作。
(三)學生會幹部及學生代表訪談、職涯追蹤調查、參與動機專題。
(四)學生會定位的再探討與展望。
(一)促進政大師生及各校學生自治夥伴對學生會營運及權益意識之觀念建構與歷史文獻回顧。
(二)學生會史料之彙整、保存、傳承。
(三)學生會組織核心價值的傳承。
(四)學生會參與者的動機與生涯發展探討,尋求突破低參與率的困境。
(五)提升學生會對外影響力與師生共治、學生參與校務治理理念的價值傳遞。
十分之一,是學生在校務會議中的席次;五分之一,是學生在二十歲這一重要人生階段的成長;四分之一,是學生會在政大百年歷史中的存在時間。這些「x分之一」,象徵著政大學生在校務治理中日益顯著的影響力。
在2022年本校校長遴選過程中,學生代表們齊心協力,針對七大前瞻議題撰寫《學生對校長候選人政見白皮書》,表達學生代表所關注的議題,期待為政大的良善未來承先啟後。
然而,儘管學生代表在各方面努力爭取學生權益,校園內各個場域的自治呼聲卻也不斷升高;而學生動能的消退,導致許多浮現於院系、社團、住宿,甚至學生會本身的運作挑戰,未能有效應對。
幸運的是,隨著學生代表和學生會的組成日益多元,來自原住民、新住民、僑外學生以及各院系的多元人才各展所長,努力應對這些挑戰。藉由推出《校務發展學生觀察報告暨議題白皮書》,與即將開展的第三本學生會史相輔相成,誠如《政見白皮書》所言,「生於政大,我們有責任。」我們希望以學生的觀點,對中長期校務發展政策提出建議,並描繪校園乃至高等教育的未來。
「x」象徵著未來的未知與無限可能,我們試圖在變動中尋求可行的方向。欣逢本校推動《百年政大校務前瞻發展議題報告書》增補版,我們期待在政大的第二個世紀,學生的集體智慧能在校務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實現真正的生師共治。
(一)校務發展中長程計劃的學生觀察與回應。
(二)探討校園中不同身分及群體之學生,在校園生活及公共參與中的動機、想法與期待。
(一)增進學生參與校務治理的動能。提升學生會對外影響力與師生共治、學生參與校務治理理念的價值傳遞。
(二)增進不同身分及群體之學生關注校園生活及公共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