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頭港

張貼日期:2012/4/26 上午 07:31:59

柴頭港溪,一名石頭坑。港指海口或溪海交會處,可泊船或小舟溯潮水而上;坑指源淺有涓涓細流而不成河。「石頭」之得名,乃因坑內散布甚多的海相化石;至「柴頭」一語,即俗話「神主牌仔」(木主)。按,台語諱稱人死後殮尸棺木為「大柴」,避不吉也;而棺木前案頭的神主牌仔諱稱「柴頭」。如安平諺語:「好柴流未過安平鎮」,傳說國姓爺歿前數日,安平鎮港適漂來一欉大木,歿後乃取為棺木。又台語詈言「死柴頭」,多為為人父母者斥罵賴在一旁不幫忙作家事的小孩,有如「柴頭」兀立不動。台灣府城大南門、小北門外建有南北壇、義塚及殯舍為寄櫬之所,有欲運骸歸葬或送木主回故土者,大多取道此港,故得名為柴頭港。

柴頭港溪為府城北郊永康里與武定里的界河。荷治時即有「柴頭港民社」,在今府城小北門外六甲頂一帶,居民以製磚為業,當地磚窯遍布。三百多年前,柴頭港為國姓爺開台登陸地,名留史冊。綜合延平王戶官楊英《從征實錄》及荷蘭土地測量師梅堅斯坦《梅氏日記》:永曆十五年(一六六一)農曆四月初一,國姓爺暨開台先頭部隊抵鹿耳門登岸紮營,於午後大軍齊進鹿耳門,通過台江內海,在柴頭港的磚窯附近登岸。然後兵分兩路,一溯柴頭港溪至馬房山頭(今開元寺一帶)折南;一沿馬房山腳海邊(今小北路)南下,兩隊並進,先頭部隊約於下午一時半抵達普羅民遮城北小溪(即德慶溪)後面紮營。登陸當時,有很多居民用車幫忙鄭軍搬運武器到赤崁,至今尚留有「馬車寮」、「牛車寮」的有趣地名。

任職於荷蘭海牙檔案館的老地圖專家冉福立說明一張一六五二年荷人布洛克荷伊的「手繪大員及其附近地區地圖」:在普羅民遮市鎮北邊有一小溪(即德慶溪)為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界河,越過小溪沿著海岸看去,就先看見長官的莊園別墅「綠谷」。再稍向前去,距離普羅民遮市鎮約一點五公里處,就是柴頭港的磚窯,在那裡用當地的土燒製磚頭。「綠谷」推測在小北門城垣及尖山、山埔頭北緣和日本陸軍公墓南緣間所形成的燕潭溪下游段溪谷。

台灣入清版圖後,小北門外墓塚漸多,官方置有北壇兵丁義塚、流民義塚、日本陸軍公墓,今小北城隍廟、小北鎮山城隍廟等,即為祭拜孤魂野鬼而建。「柴頭港福德祠」(另名載福祠)創建甚早,與北壇毗連,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與北壇地藏王廟一併重修,後來幾次修建均有留下碑記。

「柴頭港民社」開發甚早,國姓爺開台大軍在此登陸,一舉成名。柴頭港位居台江岸邊,與鹿耳門最近,又是府城通往北台灣沿岸的要道,居海陸要衝,為台灣府城的後門戶。

(作者范勝雄/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