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1683迄明鄭時期漢人的活動

泉漳客的起源地

l 洪敏麟主講、洪英聖編著,找台灣的根,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第189頁。

l 施添福,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南遷說 vs 土著說

中國南方古稱百越,係南方各部族的統稱,其中位於福建中、南部者秦漢之間稱閩越。

泉州開發比漳州早,建於隋煬帝大業四年(608)泉州安海名剎龍山寺,是台灣所有龍山寺的祖廟。

唐睿宗捶拱二年(686)「左玉鈐衛翊府左郎將陳元光〈開漳聖王〉平潮州寇,奏置州縣,敕割福州西南地置漳州。」

唐睿宗景雲二年(711)泉州改成今名,州的經濟政治中心為現在的泉州市中心地區;不過,直到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才設置市舶司,正式成為對外貿易的一級港口。

唐僖宗(879年)黃巢攻佔廣州,屠殺當地胡人貿易商,廣州國際貿易地位衰落,漸被泉州取代。

五代後梁太祖(909)封河南光州固始縣人王審知為閩王〈開閩聖王〉。

從南宋到元期間,漢人畲族混合的山民輾轉由粵贛交界地區遷到汀州;南宋期間私鹽販賣的武裝活動及元代的抗元活動,閩粵動亂頻繁;到明朝初年成為漳州和潮州的主要移民,是為客家人的前身。

l 洪敏麟主講、洪英聖編著,找台灣的根,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l 湯錦台,千年客家,如果出版社。─第二至四章

「西洋」貿易網絡

l 湯錦台,閩南人的海上世紀,果實出版。─第三章崛起在南海航線上、第四章北印度洋的帆影

l 陳國棟,東亞海域一千年,遠流。─導言:近代初期亞洲的海洋貿易網絡

東西交會下的大明「生理人」

占城會安、暹羅大城

大泥〈北大年〉─李錦、潘秀獻計韋麻郎

呂宋馬尼拉─林鳳攻擊馬尼拉未果、張嶷機易山事件

巴達維亞─蘇鳴崗

日本平戶、長崎─王直、李旦、顏思齊、鄭芝龍

l 湯錦台,閩南人的海上世紀,果實出版。─第六章東亞貿易時代的來臨、第七章閩南海商網絡的擴張

l 鄭永常,來自海洋的挑戰─明代海貿政策演變研究,稻鄉。

「小琉球」/福爾摩沙/台灣

早在荷蘭人來台之前,漢人已在台灣西南海岸活動,主要據點有笨港、魍港、大員、打狗等,做為漁場、交易站、海盜藏身處。在荷蘭人建立商業秩序之後,除了原有的產業活動之外,又招募大量漢人來台開發經濟農業,為台灣產業打下基礎。

l 曹永和,台灣早期歷史研究,聯經。─早期台灣的開發與經營、明代台灣漁業誌略、明代台灣漁業誌略補說

鄭芝龍

1625年李旦、顏思齊相繼去世,鄭芝龍很快地掌控他們的人馬,開始寇福建沿海地區。

1628年鄭芝龍打敗許心素,佔領廈門,標誌著泉州勢力取代漳州人在廈門的商業勢力。隨後鄭芝龍接受明朝招撫,任廈門游擊海防一職。

1630年代鄭芝龍掃平眾海盜,保障了海上航行安全,漢人來台開墾農業日多,外貿也帶動泉州恢復昔日的繁榮。

1633年巴達維亞荷蘭總部決定以武力打開中國貿易,任命普特曼斯主管大員與中國事務三年,開始騷擾沿海。七、八月兩次襲擊廈門,並得到劉香、李國助來助戰。十月鄭芝龍反擊,於料羅灣大敗荷蘭艦隊。自此荷蘭人短期內「不能再有任何作為了」,鄭氏集團主導閩臺和東亞貿易的時代來臨了。

l 湯錦台,開啟台灣第一人─鄭芝龍,果實出版。

荷蘭時期的台灣漢人

海上航行安全得到鄭知龍的保障,漢人來台人數逐年增加,海外貿易前所未有的興旺。

l 韓家寶,荷蘭東印度公司與中國人在大員一代的經濟關係(1625-1640),漢學研究,第18卷第1期。

l 陳宏維,荷蘭末期臺灣西部漢人投資活動,臺灣文獻,第58期第4期。

鄭成功

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滅亡,滿清入關。

1646年鄭芝龍受滿清招撫,卻成階下囚,留得投降之名。清軍襲擊安海,田川氏遭凌辱遇害。鄭成功至南安孔廟,焚儒服,誓師勤王,前往南澳募兵,展開與滿清長期的對抗。

鄭成功沿海經略範圍:

l 江樹生,荷據時期台灣的漢人人口變遷、曹永和評論,媽祖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

《左圖採自維基百科》

1657年四月鄭成功以北征〈南京〉之計,諮諸參軍。吏官潘庚鍾曰:「漳泉沿邊,數載爭戰,民亦極苦,不如將數百號戰艦,直從瓜鎮而入,逼取江南。南京一得,彼閩粵浙楚,以及黔蜀之豪傑志士,悉響應矣。」...

1659年鄭成功北征,六月克瓜州,攻下鎮江。七月一日清廷命內大臣達素為安南將軍,統兵二十萬眾南下。鄭成功圍攻江寧〈南京〉,中緩兵之計,俟清援軍大至,隨即潰敗,返回思明〈廈門〉。

1661年鄭成功收復台灣,「以為根本之地」。

l 台灣史,台灣文獻委員會編。─第六章明鄭之復臺

l 黃典權,鄭成功史事研究,台灣商務印書館。

l 楊國楨,鄭成功與海洋社會權力的整合,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鄭成功、劉銘傳】,台南市政府。

l 鄭永常,鄭成功海洋性格研究,2007海洋台灣與鄭氏王朝學術研討會。

鄭經

1662年鄭成功死後,鄭經〈廈門〉先東渡靖東寧〈鄭襲〉。復執鄭泰〈金門〉。鄭泰弟鳴駿率官員四百餘名,船三百餘號,眾萬餘人,入泉州港降清。

1663年鄭經受清荷聯軍圍攻金廈,眾寡不敵,遂棄金廈,退守銅山;清兵大掠廈門,墟其地。

滿清招撫鄭經不果,大舉招降鄭軍中下級將領,鄭軍面臨全軍瓦解的局面。1664年三月鄭經不得不放棄沿海諸島,撤兵回台。

l 台灣史,台灣文獻委員會編。─第六章第三節第二項延平王之薨與鄭經之繼立

l 鄭維中,製作福爾摩沙,如果出版社。─第六章荷蘭、大清、台灣鄭氏間的「三國志」

滿清的遷界海禁

1661年清廷採納鄭軍降將的建議,施行堅壁清野式的遷界令。直到征服台灣後,1685年才完全撤除,開放海禁。

遷界令的施行範圍雖說是「上自遼東,下至廣東。」主要區域以閩廣為主,有較豐富的記載,其他區域僅限局部地區。內遷距離三十里甚至一百里都有,依各地區情況而定。

「馳令各島及沿邊居民,盡移入內地。逢山開溝二丈餘深,二丈餘濶,名為界溝。又溝內築墻,厚四尺餘,高一丈,名為界墙。逢溪河,用大木樁柵、五里相望,於高埠處置礟臺。臺外二煙墩,三十里設一大營盤,營將千、把總率兵守護其間。」

遷界對大陸沿海經濟造成重大損傷,卻使明鄭政府不得不努力開發臺灣的資源,以支撐海外貿易。

l 台灣史,台灣文獻委員會編。─第六章第三節第三項第五目─一‧人口、第七目─一‧商業

l 朱德蘭,清初遷界令時期鄭商船之研究,史聯雜誌第七期。

商業組織

鄭氏五商的出口貨物以綢、緞、綾、羅、生絲等類為主,換回之物則以白銀、杉桅、硝、磺、銅、鉛、麻、木材等軍需用品為主。

與英人通商,所需者為火藥、兵器、礟手;英人轉販於台灣者,以鹿皮、砂糖、絲織類為主。

對日貿易,以鹿皮、砂糖、藥材、絲織類為大宗,換回日本銅、鉛、兵器、盔甲、錢幣等類。

l 台灣史,台灣文獻委員會編。─第六章第三節第三項第七目經濟措施─一‧商業

l 張菼,鄭成功的五商,臺灣文獻,第36卷第2期。

貿易

日本─長崎

中國─普陀山、福州、泉州、廈門、潮州、廣州、高州

越南─東京、廣南

柬埔寨

暹羅─阿榆陀耶、六崑、大泥

馬來西亞─麻六甲

印尼─咬磂吧、萬丹

馬尼拉

l 台灣史,台灣文獻委員會編。─第六章第四節第三項呂宋、第四項日本與南洋諸國

l 鄭瑞明,臺灣明鄭與東南亞之貿易關係初探,認識台灣歷史論文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主編。

l 方真真,明末清初台灣與馬尼拉的帆船貿易,稻鄉。

英國東印度公司

《引自鄭瑞明論文》

1670派船來東寧,1672在安平設立商館,鄭經西征時,也在廈門設館,雙方關係維持到鄭氏降清為止。英方所需的是自由貿易,鄭方則只想補充軍事力量,雙方關係隨著時局而變化。

l 台灣史,台灣文獻委員會編。─第六章第四節第二項英國

l 賴永祥,臺灣鄭氏與英國的通商關係史,臺灣文獻,第16卷第2期。

鄭清之戰和

1673年十一月三藩之變,1674年五月鄭經西征。

1674年鄭經連下漳、泉、潮、惠數府。及汀州毀盟,耿精忠降清,烏龍江之役鄭經一敗塗地,又連失七府,退保金、廈。

1678年鄭師反攻,六月,破海澄,閩省震動,一時長泰、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諸縣俱下,進薄泉州,久攻不下,清軍大集。九月所得盡失,退守海澄。

1679年正月鄭經海戰失利,三月盡棄沿海島嶼,撤退台灣。

l 台灣史,台灣文獻委員會編。─第六章第五節鄭清之戰和

施琅平台

1683年六月施琅攻克澎湖,劉國軒敗走台灣,鄭克塽降清。

《引自台灣海外網TAIWANUS.net》

1683年十二月施琅上「恭陳台灣棄留疏」。

1684年四月滿清政府劃台灣為一府三縣。

l 台灣史,台灣文獻委員會編。─第六章第六節明鄭之衰亡、第七章第241-243頁。

l 陳碧笙,1683年清政府統一台灣,施佛青主編,施琅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

l 鄭喜夫,明鄭時代澎湖之防務,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鄭成功、劉銘傳】,台南市政府。

l 鄭維中,施琅「台灣歸還荷蘭」密議,台灣文獻,第61卷第3期。

l 林金悔主編,靖海侯施琅督墾文獻輯,台南縣政府文化局。

政制

1661年「改赤崁地方為東都明京,設一府二縣,以府為承天府,〈縣為〉天興縣、萬年縣。…改台灣為安平鎮。」

1664年「改東都為東寧,天興、萬年為二州,疆域仍之。又設南北路及澎湖安撫司各一,以分理庶政。」

「理鄉制:分承天府為四坊;曰東安、西定、寧南、鎮北。制鄙為二十四里。」

l 台灣史,台灣文獻委員會編。─第六章第三節第三項第一目地方之規制

l 黃典權,鄭成功史事研究,台灣商務印書館。─中篇─三‧鄭成功之台灣拓墾與教化、四‧鄭成功子孫之纉緒。

人口與拓殖

《左圖採自周婉窈「台灣歷史圖說」》

人口招徠約有四者:移軍來台、招納沿海流亡之民、遷諸將士眷口來台、以罪犯降虜遷台。

依照曹永和估算,當時漢人之居臺者,約在十五萬到二十萬之間。

墾闢事業以二十四里地區為中心,南路迄瑯嶠,北路達雞籠、淡水一帶。

l 台灣史,台灣文獻委員會編。─第六章第三節第三項第五目人口與拓殖、第七目─四‧其他經濟措施

l 曹永和,鄭氏時代之台灣墾殖,台灣早期歷史研究,聯經。

地政與租稅

「偽鄭自給牛種,佃丁輸稅於官,即紅彝之王田,偽冊所謂官佃田園也。文武諸人各招佃丁,給以牛種,收租納稅,偽冊所謂文武官田也。」

明清政權轉換時,攻台武官趁清廷內部棄留爭議未決之際,大幅圈佔明鄭時代駐軍屯田、未登記在官府稅收冊的「營盤田」,這些田地在清初文獻被稱作「官田」,其實是不在官府土地登記之列的私墾田園。明鄭時代「文武官田」與「官佃田園」的佃戶,因為明鄭作為業主的官府和文武官員已敗降並遷回大陸,於是佃戶轉變成業主,所以明鄭的官田類的田園,在政府的稅收帳冊上是民田。由於清初「官田」未納入收稅,為了拓展「民田」規模,鼓勵開墾荒地〈即未公告後未尋到有原民主人的土地〉,於是掌握荒地開墾大權的的地方官員,大量圈佔併購田園,收取租息,作為地方官員的收入,成為地方官可運用的資金,列入前後任官員移交,此類開墾田園土地稱「官莊」,不能與清初所稱「官田」混為一談。

l 台灣史,台灣文獻委員會編。─第六章第三節第三項第七目經濟措施─二‧地政、三‧租稅

l 鄭喜夫,明鄭晚期台灣之租稅,臺灣經濟史十一集,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刊行。

l 石萬壽,明鄭時期台灣漢人的墾殖,臺灣史研究暨史蹟維護研討會論文集。

l 李文良,民田與請墾制度:清初台灣田園的接收與管理,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施添福教授榮退論文集,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2011年6月。

屯政

「當傚寓兵於農之法,庶可餉無匱,兵多糧足。」「照原給額各六個月俸役銀,付之開墾。」「照三年開墾,然後定其上、中、下則,以立賦稅。但此三年內,收成者藉十分之三,以供正用。」

此屯墾之制,為明鄭立國台灣之大政,每有大役,則抽丁以赴。

l 台灣史,台灣文獻委員會編。─第六章第三節第三項第四目軍政

l 石萬壽,明鄭時期台灣漢人的墾殖,臺灣史研究暨史蹟維護研討會論文集。

l 游重光,明鄭屯田在南台,大地地理雜誌,2002年七月號。

寺廟

明鄭政府創建者─北極殿、文廟、武廟、城隍廟〈天興州〉、東嶽殿、彌陀寺。

明鄭官員創建者─馬王廟、總管宮、靈祐宮、萬福庵、準提庵。

民間創建者─開山宮、興濟宮〈尖山〉、慈濟宮〈安平靈濟殿〉、天妃宮〈水仔尾〉、天妃宮〈安平渡口〉、龍山寺〈四鯤身〉、開基武廟〈荷蘭時期〉、關帝廟〈安平〉、關帝廳〈土墼埕〉、關帝廳〈後甲〉、玉皇太子廟〈尖山〉、昆沙宮〈土墼埕〉、五帝廟、大觀音亭〈尖山〉、竹林寺、準提室〈鷲嶺〉、弘濟宮〈安平〉、普濟殿。

其他─金龍殿〈安平〉、小南天〈鷲嶺〉、南巷土地公廟〈鷲嶺〉、沙淘宮、北極殿〈竹篙厝〉、延平王廟、三老爺宮、廣安宮。

l 石萬壽,台南市寺廟的建置─台南市寺廟研究之一,台南文化,新11期。

尋找大台南地區的明鄭遺跡

l 鄭喜夫,《永曆18年臺灣軍備圖》之由來,臺北文獻,第115期。

l 黃典權,鄭成功復台三百年史畫,中華文化。

l 田中克己,鄭氏之台灣地圖,臺灣文獻,第6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