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廟國中辦理新住民成果展新聞!<--請點我
建置『支持多元文化』網頁的目的,是希望藉由對彼此支持與尊重不同族群的文化,欣賞各種文化的特色,達到族群融合的目的。不論是原住民、新住民或新移民都能在臺灣這片溫暖的土地上找到支持的力量,一起攜手為這片土地永續經營而努力!
所謂多元文化是指不同信念、行為、膚色、語言的文化組成,彼此關係是相互支持且均等存在。期許藉由不同文化的特色,給予身處多元文化的島國臺灣,提供彼此支持的族群理解與信任環境。
【原住民文化】
1.西拉雅族:為臺南市定原住民。 臺南市的居民有近1/4具有平埔族的血統,臺南市也一直為西拉雅語族正名而努力著!
2.去除原住民刻板印象調查
台灣原住民基層教師協會舉辦「原住民學生最討厭被問(說)的一句話」調查結果發表,包括「愛喝酒、吃檳榔、很會唱歌跳舞、體育好」等刻板印象,也包括「靠加分、領補助」等被原住民族社會形容為「福利殖民」的政策措施。
台灣原住民基層教師協會選在228公布調查,協會表示,2013年9月曾在網路上調查詢問,學生最不喜歡被問到哪些問題、被用哪些方式形容?台灣原住民基層教師協會表示,結論以四個向度作分析:分別為刻板印象、福利污名、文化貶抑及種族歧視。
台灣原住民基層教師協會秘書長董志傑說,受到刻板印象引導,原住民族最常聽到的問題就是被問是不是很喜歡喝酒、吃檳榔,或者被問是不是很會唱歌跳舞,如果是在校園中的原住民學生,老師對學生的問題可能還會包括「你會不會講母語」、「你懂不懂自己的文化」,非原民生則會問原民生有關加分和補助的問題,或者故意用「的啦」結尾、怪異腔調來當作原住民講話的「特色」,形成霸凌。
加分議題是原住民的痛
在調查中曾有一位排灣族高中生發表自己的看法:「我們因現實因素在外讀書,拋棄自己本身傳統母語去學習一個不屬於我們自己的語言,吃虧的是我們自己,而不是那些考輸我們就說我們是靠加分的白浪(意指漢人)。」
理事長董志傑說,加分以及補助政策是每個原民生從小到大都會碰到的問題:「原基教協會會歷年來內部自主辦理的教育工作坊,也時常針對該議題提出討論,這問題不僅牽涉到族群正義,也牽涉到政府過往對原住民族的文化宰制、權利剝奪等歷史脈絡。大多數原住民學生的就學資源、環境皆處於相對不利的情況下而制定的原住民教育配套措施,對原住民而言都是無法抹滅的傷害與提醒。對此,教師們應該要更敏感的處理教育政策制定下的是非問題。」
學習場域中屢被突顯
在刻板印象部分,各類媒體節目將既定印象深植人心,還不了解、沒有管道了解各族群的觀眾,如果沒有機會在學校教育中認識多元文化,正視族群差異,強調單一以及講究和諧的學習方式,人數多的族群很難理解人數較少的族群看待事件的角度,多元文化視野只是憑空想像。在公布調查中,「你是不是原住民」、「你能不能介紹自己的文化」這2個問題也進入最不喜歡被問到的問題,董志傑說,原因在於問話的人和被問的人,身分有所差異。
「這2個問句入選,原因在於許多老師會在公開場合中直接問學生,但並未顧及學生是否願意回答、被突顯,尤其是當全班只有一個原民生時。」董志傑說,學生對於老師的問題不敢不回應,但又很不願意因族別成為目光焦點。
協會建議,教師在教學時能具備敏銳度和多元文化視野,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以及文化差異,避免刻板印象與負面觀點,給予原住民學生積極性的差別對待,在不同之處能給予學生不同的需求,以此打造原住民學生的自信,不再視上學為畏途。
【認識多元文化國家】-暫以印尼、越南為例
為協助新移民學生之社會適應,促進跨文化家庭之和諧,並提供新移民學生所需之生活適應課程及各項資訊,建立新移民家庭之社會資源網絡,協助發展健全同儕關係特增置本網頁介紹。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 Republic of Indonesia
簡介:
印尼群島曾是兵家相爭之地,由於此地擁有豐富的物產及商機,早在一千年前中國人即遠來此地運載大量檀香和蜂蠟;而摩鹿加群島所富含之香料,如丁香,荳蔻等,在十六世紀前也吸引許多歐洲人前來尋寶。曾統治此地近350年的荷蘭人更因其富饒的物產而致富,
基本資料:
國家全名: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
地區: 1904000 平方公里
人口: 234893453
首都: Jakarta (pop 9.3 million)
人種: 印尼約有300個種族和部落,主要有阿荷族、 巴塔科族、米納卡波族(蘇門答臘);爪哇族、桑丹族(爪哇);峇里族(峇里);薩沙克族(龍目島)和達尼族(伊里安查亞及西巴布亞)。
語言: ,英語, 爪哇語, 桑丹語
宗教: 88%的人口穆斯林教徒,8%基督徒,2%印度教徒。
政府: Republic
地理:
印尼是世界上延伸最長的群島國家,全國共有13677個島,由亞洲大陸向太平洋延 伸,總長將近5000公里,正式資料統計,從只是岩礁的小島到像蘇門答臘和婆羅洲的大島,全國共包含13677個島,其中約6000個有人居住。主要的5 個島嶼是:蘇門答臘、爪哇、加里曼丹、蘇拉維西、伊里安查亞(Irian Jaya,新幾內亞的西半部)。大多數的國土是海水,印尼人稱自己的國土為Tanah Air Kita(意指我們的陸地與海水,Our Earth and Water)。雖然印尼連同海水及陸地的總面積約有澳洲的2.5倍大,但它實際上的土地約只有190萬平方公里,只比澳洲昆士蘭大一點而已。
印尼擁有東南亞眾多著名的景色及令人畢生難忘的事物;例加卜爾司 〈Kapuas〉河口上橘紅的落日;站在Keli Mutu頂端眺望活山口湖的奇景以及吐哇加司族人〈Torajas〉的葬禮……等。但對遊客來說,除了峇里島外,印尼不算是很熱門的觀光地,因為宗教的關 係,峇里島人比較熱愛和平,加上當地豐富的海洋資源、美麗的海天景致和特別的民族藝術,使這個地方成為遺世獨立的度假天堂,也成為台灣人心目中最佳度假島 嶼的代表。
氣候:
印 尼大多數地區為熱帶雨林所覆蓋,而且雨量豐沛,氣候潮溼,尤其是在蘇門答臘西部、加里曼丹西北部、爪哇西部,伊里安查亞。原則上,這個地方終年都適合旅 遊。此外,印尼群島的天然資源及特殊的文化,不僅吸引了西方各類商人,也成為各路人馬的聚集地,如傳教士,冒險家及文人雅士等。印尼曾被荷蘭及日本軍隊統 治過,曾遭受外國礦產公司的採伐,並且是許多語言學及人類學家研究的對象。
食:
許多印度尼西亞菜式都受到中國菜所影響,但亦有一些地道菜式如蘇門答臘的巴東菜。在印尼各處都有售賣薯條、甜果仁、餅乾或水果等小吃的攤檔。米 飯是每餐的主食,可伴湯食或伴以各種辛辣的小菜、沙拉和醃菜。印尼炒飯(印尼語﹕Nasi goreng)是最常見的菜式,而沙嗲串燒(印尼語﹕sate,即是一串串的烤肉配以香辣的花生醬汁)、印尼沙拉(印尼語﹕Gado-gado,是芽菜和 其他蔬菜拌以香辣的花生醬汁)和海鮮也很受歡迎。這裡出產的熱帶水果多得令生果店老闆長年無休。這些水果包括番荔枝、榴蓮、番石榴、大樹菠蘿、芒果、番木 瓜、楊桃和紅毛丹果。
行:
當地最普遍的交通工具是箱型車(印尼語﹕bemo,廂座對立而坐的小貨車,招手就停),其次是小型巴士(印尼語﹕opelet)、機動三輪車 (印尼語﹕bajaj)、人力三輪車(印尼語﹕becak)和 馬車(印尼語﹕dokar),大多數的票價都是平到笑。許多城鎮都有計程車,但上車前一定要議好價錢。搭乘公車則是另一種方便而且十分便宜的方式,幾乎所 有的市區公車都有空調設備。
印尼目前約有3000艘的古式帆船仍在島與島之間從事貿易活動,雅加達的Sunda Kelapa(順達哥拉巴)港裡還有很多傳統的木船仍終年從事各項色多彩多姿的活動。
文化特色:
多年來,印尼人把社會和宗教義務集合編成一套「村法」(印尼語﹕adat)。伊斯蘭教是印尼的主要宗教,但多少受到印度佛教、「村法」及萬物有 靈論等學說影響,尤其是在爪哇,據說那裡有很多地方都結聚了靈氣,拜訪的人可以吸收到。雖然印度經歷過長期的殖民統治,但基督教傳教士只能令一小部份印尼 人信奉基督教,蘇門答臘的巴塔克人、蘇拉威西的托拉克人和弗洛勒斯島95%的人是當中的表表者。
印尼有超過300多種語言,多數屬於馬來玻利尼西 亞語系。有很多區域語言和方言都屬於這個語系。印尼的通用語言是巴哈沙印度尼西亞語,與馬來語相通。語言中使用不少外國辭彙,顯示出印尼長期與外來文化交 流的歷史。近年來,雅加達的青少年把巴哈沙印度尼西亞語變成一種新興而淺白的方言,稱Bahasa Prokem,但老一代的人卻無法聽懂。
蠟染 (印尼語﹕Batik)是把蠟塗到布上,然後染成色彩鮮豔,效果意想不到的圖案,在印尼十分流行。蠟染的活動中心是爪哇的日惹(Yogyakarta)。 其他手工藝術有紡染(印尼語﹕ikat)、金緞錦(印尼語﹕songket,用金或銀線繡在綢布上)以及寶劍(印尼語﹕kris,多以珠寶作裝飾的藝術 品)。爪哇木偶劇(印尼語﹕wayang)和甘美朗(印尼語﹕gamelan,以敲擊樂器演奏為主的安眠曲)也是很受歡迎的藝術。
Public holiday:
印尼的種族多樣,一年到晚都有各種各樣的文化大事,不足為奇。在2、3月的松巴島會舉行模擬戰鬥,象徵那個互相殘殺的年代。在峇里卡卡人新年 (3、4月)前夕,廟宇的聖像會放在大海沖洗,而鼓手則敲鑼打鼓把惡魔趕回靈界去。在峇里的加隆安節期間(日期不定),全島上下都會狂歡一番。在拉倫圖卡 島有一個瘋狂的復活節巡遊。8月份在弗洛勒斯島的魯滕有鞭子對抽活動,而8月到10月期間在蘇拉威西會舉行托拉札喪禮。由於大多數的印尼人是穆斯林,許多 節日都受農曆的影響,每年的日期都會延期10至11天。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Socialist Republic of Vietnam
簡介:
1995年7月,甚至連從不妥協的美國也要求與河內恢復外交關係,直到1999年河內最終還是和美國簽署了貿易協定。儘管美國一方經常將關係正常化掛在嘴 邊,但25年之後,戰爭在人們心靈上留下的創傷仍能通過文學作品、電影和歌曲等反映出來。戰後的越南經濟出現了起色,然而90年代末的亞洲金融風暴又將越 南打了個措手不及。今天的越南已走出了金融危機的陰影,有學者預期,越南將成崛起的另一條亞洲小龍。
基本資料:
國家全名: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地區: 329,566 平方公里
人口: 81.62 百万
首都: 河 (人口: 三百五十萬)
人種: 越南人 (84%) 、華裔 (2%) ,另外還有高棉人、可汗人 (印度占婆王國的殘餘分支) 等50多個民族
語言: 華語, 越南語, 俄語, 法語, 英語
宗教: 佛教是信徒最多的宗教,其次是道教、儒教、Hoa Hao佛教流派、Cao Dai教、回教和基督教。
地理環境:
越南位於中南半島東側,東濱南中國海,西鄰寮國(邊界1555公里)和柬埔寨(982公里),北與中國大陸(廣東、廣西、雲南)接壤(1463公里),南 與馬來西亞隔海相望,全國總面積為329,600平方公里,居世界第58位(約為台灣之9.3倍),其中山地佔總面積四分之三,水域面積約6,600平方 公里,陸地邊界全長3,818公里,海岸線長3,260公里。地形全境呈狹長型,可分為三個自然地理區:北部紅河三角洲、中部高原及南部湄公河三角洲。
氣候類型:
越南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氣候都適宜旅遊,沒有最好最壞之分。當某地區潮濕多雨或陰冷時,別的地區可能天氣晴朗乾爽。南方地區一般可分兩個季節:濕季 (5月至11月及6月至8月最潮濕) 和旱季 (12月至4月) ,2月底到5月期間通常最潮濕和炎熱。中部沿岸地區5月到10月氣候乾爽,12月到2月潮濕。高原地區較沿海低地要涼爽很多,冬天氣溫甚至會降至冰點。北 方地區根據氣候特徵可分兩個季節:11月到4月是陰冷潮濕的冬季,5月到10月則是炎熱的夏季。7月到11月北部和中部地區通常還會受到颱風侵襲。
北越有春夏秋冬;南越僅雨、旱兩季,5-10月為雨季;11-4月為乾季,氣溫約20℃-33℃,10月日短夜長;4月夜短日長,12月最冷。北部四季分明,每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為明顯冬季,與屏東、高雄相似,七月至十月間時有颱風及水災。
食:
越南人飲食習慣略似中國人,越南菜餚亦頗有名氣,商旅人士來越,亦可發現有中國菜、日本菜、韓國菜及西式餐廳。亦即,在大都市中可選擇的菜餚很多,中小型 的城鎮,則以越式食品為主。惟越南衛生條件較差,冰塊、生菜(越南菜餚,經常佐以生菜),宜避免食用。另自來水不宜生飲,最好飲用煮沸過或購買瓶裝礦泉 水。
越南以農業立國,其主食為稻米,現為世界第二大稻米出口國。越南美食可謂五花八門,據說單單傳統的菜餚就有500多種,包括奇怪的肉類,一些珍稀動物最好 還是別吃,還有特色素食。不過越南食品主要有是白米飯伴蔬菜、在越南較為普遍的魚類、肉類、香料和醬油。春卷、麵條和蒸飯團是大化的小吃。湯類一般都有鰻 魚、細麵條、雞肉醉等。較具特色飲食有:越南河粉(Pho)、春捲、羊肉爐、狗肉、蛇酒、煎魚餅、蝦餅等。水果種類豐富,其中牛奶果、火龍果為越南特產, 青龍果、棗、龍眼、山竹果、柚子、三子櫻桃和蘋果等。越南咖啡味道香濃且甜,相當不錯。
衣:
越南女子習慣在正市場合穿著國服長衫(aodai) 。長衫是越南女性獨特的傳統服飾,通常以絲綢類質料輕盈軟薄的布料裁剪,款式類似中國旗袍,但衣褲自腰部以下開高衩,配上同花式或白色布料的寬鬆長褲,不 論蹲、坐、騎車都很方便。近年來,越南政府也開始鼓勵婦女在正式場合穿著國服,也同時規定初中以上的女學生以傳統服裝為校服,所以當我們在胡志明市街道 上,時有遇到穿著傳統服裝的竟是女學生。部分越南人信奉天主教,所以結婚時也著西式白紗舉行婚禮,而也有愈來愈多的年輕人偏好西式禮服。喪禮時,家屬需著 素色的傳統服裝,頭上綁白布條,而參與祭祀的男性需著黑色服裝,女性則著素色服裝。
行:
越南的交通系統因設備老舊,交通路線尚未規劃完全,加上越人多以摩托車為交通工具,公車破舊、無冷氣、班次少,都市內缺乏良好的公共運輸系統。
道路路況不佳,越南人並不遵守交通規則,交通混亂,喇叭聲四起,道路上並無快慢車道之分,行人、人力車、腳踏車、機車、汽車均擠在道路上,大都市街道經常 塞車,越南人之主要交通工具為機車,肇事率亦高,公車破舊、不定時,並無可靠之大眾運輸工具可搭乘,雖然市區有出租機車,惟安全性過低,國人旅越,交通仍 以租帶有司機之車輛為宜。
Public Holidays
每當月圓或新月初掛時,越南人和華人會在佛塔前舉行特殊的儀式,在此期間佛教徒只吃素食。越南的許多節日都按農曆計算,比如全年最重要的春節 (一月尾或二月初) ,標誌著新一年的開始,慶祝活動持續一星期之久,但其實在新年一星期前,儀式已經開始進行;農曆七月十五的中元節是全年第二大節日,人們會焚燒冥紙香燭超 渡遊魂;六月舉行的夏至 (Tiet Doan Ngo) ,按風俗要焚燒紙做的人像以侍奉死神;還在農曆四月懷念已故親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