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Jun 14, 2014 4:16:9 AM
我的「滿級分」學生—學習觀點與學習歷程 的分享
我的學生陳辰睿今年學測成績75級滿級分。
別人的滿級分我不清楚,這小子滿級分我可是了然於胸,一點都不訝異,於是他回校找我,我直接給他派功課-寫出學習歷程。
這傻小子還是一臉憨厚的笑臉,完全不敢違逆溫老師的要求,看!這就是他「滿級分」的第一個條件- - 使命必達,不僅如此,交出來的作業還總是超乎想像之好啊!
為什麼一樣的時間,他可以創造如此高的效益?
他比較聰明?也許,但在我的學生中,卻不是頂尖聰明那一型。
他比較多資源?那可不!這傻小子從小至今從未「補習」過任何一種學科,會的,努力做好!不會的,就是繼續努力持續不斷的問,持續不斷的埋頭苦幹!
看著他3天就交出來的功課,一口氣寫了七千多字,不僅分成2個word檔,還貼心的再附上PDF檔,你完全被感動,怎能不珍愛這孩子啊!
再看看他寫的內容及細心附上的學習筆記,你絕不會責怪老天爺為何特別獨厚他。
謝謝辰睿,謝謝辰睿爸爸媽媽及可愛的弟弟,溫老師何其幸運能遇見你們一家子啊!
※ 文章很長,但一定對學習有幫助,可以慢慢閱讀。另外,圖片、筆記礙於臉書功能可能看不見。
我的學習歷程分享
這篇文章,是我的小學恩師──溫美玉老師希望我可以分享我的學習歷程而產生的。這篇文章定名為「學習歷程分享」,就表示,這篇真的只是「分享」,僅供讀者們做參考,畢竟每個人的學習條件、狀況、習慣、想法都不完全一樣,所以適合的方法也不見得相同。
在正式開始前,我想先發點牢騷。溫老師派給我的作業真的是有點麻煩,因為:我自己也不太清楚自己一路走來的路程呢!但後來想想,這種糊里糊塗走過的路 似乎也是一種特色呢!所以,我還是盡我最大的努力,理出一個頭緒,不只是為了和讀者分享我的學習歷程,更是要為自己走過的路做個見證。因此,本文的脈絡將 會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依時序安排,用最精省的文字描述我的過往,第二部分則是分享我的讀書方法。
一、我走過的路
首先,我先自我介紹。我是陳辰睿,日前剛從台南一中畢業,即將就讀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說到為何會決定讀醫學系,其實原因也是非常有趣。我就先從我學前的成長學習開始說起。
學前教育──家庭與品格
父母對我的管教可說是鬆緊兼施、恩威並用。緊的部分,是品格教育;鬆的部分,是課業學習。因此,家庭教育對我的影響,幾乎都是在品格的部分,因為,鬆的部分事實上是不怎麼管。
從小,只要不乖,母親立刻以捏大腿伺候。對一個小朋友來說,這在大腿上一捏,一轉,可真是痛上半天,急著哀求母親,並說下次再也不敢了。在家中,只要稍有做壞事的念頭,立刻就會被精明的母親叫住,不一會兒,就讓我們招供了。而父親也常常處罰我們,只要我們不乖。
小學一年級時的母親節,老師設計了一張相關學習單,其中有兩個問題是這樣寫的:「媽媽常和我說什麼?」「媽媽希望我怎麼樣?」
而我的回答分別是:「有沒有乖?」與「我們乖乖。」
小學一到四年級──無憂無慮的快樂時光
在小學階段,我的學習可以說是「漫無目的的探索」。從小我就沒有排斥的科目,因為各個科目都使我覺得有趣。課外閱讀方面,我也是幾乎什麼書都讀,「漫 無目的的探索」中,我閱讀了許多奇奇怪怪的書籍,每一本都讓我樂在其中,例如風水、鬼故事、食譜、電腦資訊等等,這些書籍伴我度過小學的頭四年。
至於學校課業的部分,我就只有一步一步地完成功課。考試時,我也會認真準備,只是似乎從來沒注意過自己考得如何。因此,我每天都是「快快樂樂上學」、而我的父母也讓我「快快樂樂學習」。
我的父母還讓我學習音樂。因為我的母親學過鋼琴,她了解音樂是會令人快樂的事物,所以也安排我去學。起初也沒有特別喜歡,但是現在想起來,我能夠有快樂的回憶,也是因為音樂呢。
小學五六年級──充滿汗水與回憶的兩年
在附小遇到溫美玉老師後,我的學習歷程出現了很大的轉折。溫老師常常派一堆奇怪的功課,例如整理課本內容、寫小說、寫自傳等等。起初我還覺得這真是非 常麻煩,但我也是只能一步一步乖乖地做。不過,久而久之,也從其中找到許多樂趣。這兩年中,我培養了大量閱讀的習慣,寫作能力也有所提升。雖然這是最累、 最麻煩的兩年,但也是回憶最多的兩年,也是成果豐碩的兩年。
最近回學校找溫老師,老師才跟我說,剛開始我寫的作文真的是慘不忍睹,但是我一直有依照老師出的作業,傻傻地練習一篇又一篇的作文,閱讀一本又一本的書籍,後來寫出來的文章才有所改善。仔細想想,若是沒有這樣的學習,我後來作文還能夠有一定的水準嗎?
國中──面對考驗的開始
在國中,真的無法像小學一般輕鬆學習:課程加深加廣,必須要好好面對。記得一開始,數學竟然考了四十七分,這對我來說可是一個打擊:我第一次考這麼低 的分數!不過,經由不斷的努力,我的國二、國三成績都保持在一定的水準。這樣的努力,是我自動自發的努力,家人完全沒有給我任何壓力,但努力的目標也不是 為了考上好學校,只是想說:我應該要培養基本的能力,不能連國中數學的基礎都沒有。這個理由也許很多人會覺得:「這是不是在騙人啊!」但是,當時心思單純 得我,的確是這樣想的。
但這樣也不表示我國中過著暗無天日、窒息難耐的日子。我就讀的建興國中非常特別,國一和國二時,下午四點多就放學了,所以,我每天下午還可以和母親到 處逛逛、到處遊覽。我遊覽了許多台南的歷史遺跡,像烏鬼井、接官亭、風神廟、公報社、縣知事官邸……等,也閱讀了許多有關台灣人文的相關讀物,例如《台灣 的舊地名》、《台灣的行政區變遷》(皆遠足文化出版)、《省道台一線的故事》(如果出版)……等等。讀完學校的書,我也有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其中讀書 的方法,在第二部分將會介紹。
考高中──人生的第一次考驗
國三那年,真的從早到晚都在讀書,每天行程排得緊鑼密鼓──下課時間要讀書、午休要讀書、自習課要讀書、回家還是讀書。但想想,那段日子也是很值得懷念的日子,因為每天讀書,心中充滿「踏實」的感覺。
基測前,我的父母仍然沒怎麼管我的課業,完全沒有任何恐怖與緊張的感覺。
考試時,也是「故作鎮定」去應考(畢竟些微緊張仍然是有的),不知不覺,兩天的考試就結束了。順道一提,當時我是在台南二中應考的。
考完後,以「個人申請」的方法申請入學台南一中。說也慚愧,我的申請入學資料袋裡面,沒有任何可以加分的競賽、獎狀。
展開視野的高一生活
在升高中的暑假,我的父母讓我去考語文資優班──當然,只是隨便去考考,也沒做、不想做任何準備。我的母親還強調:「你就帶枝筆去考考就好了啊!」
後來也莫名其妙考進了。在語文資優班,果然是高手雲集,臥虎藏龍,英文好的人滿滿都是,我這種國中才開始學英文的「肉腳」,當然是一下子成績就掉到後 面。我的導師,常常發新聞英語克漏字、課外閱讀文章等等,也讓我大嘆吃不消。但是,吃不消,還是只能吃啊!所以我也只能一步、一步慢慢嚼,慢慢養成我的英 文能力。
高中的課業自然是比國中難,尤其是數學、化學、歷史,更是讓我頭痛的三大科目。不過,我高中時更能輕鬆面對自己的不足,我想,反正再怎麼低的分數都考 過了,只要在聯考前搞會就好了啊!所以,還是照步來,把這幾個科目好好的讀,心想:可不能以後我的小孩讀高中時,問我功課,結果我什麼都不會啊!
人生二次轉折:參加管樂社
前文提到,我的第一次轉折是因為溫美玉老師,而第二次轉折是一中的管樂社。當初選社團是用刪去法選的:體育的,我本來就完全沒有辦法應付,當然不要; 學術性社團,似乎我也沒有辦法處理,而且也不想一天到晚都是碰學科的東西,當然也不要;最後就閉眼睛,隨便選一選,就選了管樂社。
到管樂社,當然也是高手雲集──尤其是從小學就是管樂隊的同學。像我這種才剛學豎笛的「肉腳」,自然是得辛苦的練起每一首曲子。但是,辛苦是辛苦,我 卻也在社團中認識了許多人,並且學會一種樂器,這也是很不錯的收穫呢!後來發表會、園遊會、去國立台南護專吹奏校慶典禮……,都是讓人不停懷念的回憶。若 是把這些抽離,高中生活就可能從全彩變成灰階了。
愛上學科的高二
到了高二,我開始發現我自己最大的興趣還是在讀書,尤其是研讀國文、數學、英文、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地理、歷史、公民與社會。一定各位讀者 會覺得,我是不是瘋了!這根本是高中的所有考試學科嘛!但我必須承認,是的,我就是每一個學科都喜歡。這卻造成了一個問題,我到底要讀什麼科系?
我再試著從各學科中找出興趣,後來覺得,自然科學真是奧妙,所以把範圍縮小到有關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方面。但是,我也沒有想太多,還是把高二的課程讀完了。
步步累積的英文
經由高一、二導師的教材、考卷,以及課外英文刊物、課外讀物的「調理」,我就這麼度過高一、高二。後來考英檢時,我母親仍然是老話一句:「帶枝筆去考就好了!」就這樣,我高一時通過英檢初級,高二時通過英檢中級。最後,高三上時通過英檢中高級複試。
茫茫大海的燈塔
高三時,繁忙的課業讓我也沒有特別去想以後要讀什麼科系。考學測前,光準備十個科目就來不及了,我也沒有心思去想這種事情。考前四天,我又發燒好幾天,根本沒辦法讀書,所以就想著:「啊!隨便考啦!反正還有指考,可以填將近一百個志願呢!」
學測考場,我又是在台南二中考試。我真的抱著「非常輕鬆」的心情去應考,因為想想,考前再多的緊張都是沒用的,考前發燒就發燒,沒讀書就沒讀書,也來不及了!
我又是非常輕鬆地考完兩天考試,第二天考完還在二中四處遊覽,順便去看看以前考基測的地方。
考完後,就趕緊準備指考,國、英、數、物、化、生、地、歷、公 全部緊鑼密鼓地加緊準備。至於為何會準備社會科,是因為覺得指考考這麼多科目,能夠考慮的科系就多更多了。
開學後,到了公布學測成績的日子,我仍然是不太在意,想說認真讀書還比較實在,結果,莫名其妙就得知我考了75級分(滿分75級分)。
接著就是該如何選擇科系?本來想說就選電機方面的科系好了,這也算是「克紹箕裘」,但經由導師不斷地「建議加上碎碎念」,就想說也報考醫學系看看好了。於是我的志願卡就出現了電機、資工及醫學系。
當我正猶豫應該做何選擇,父親跟我說,若是想要從事研究工作,可以考慮往臨床醫學研究發展──因為只有臨床醫學研究是直接研究人體,直接對人類做出貢獻,是相當有意義的工作,所以我最後選擇就讀醫學系。
以上就是我一路「迷迷糊糊」走來的學習歷程。
二、讀書與學習
這個部份要闡述我學習的方法以及我對學習的看法。
學習是什麼
學習,是什麼?對我來說,學習,是種充實自己的方法。從學習中,我們可以找到自己的興趣,發現自己的定位。
我的學習觀
我的學習,從文中可以看到,從小就是「漫無目的的學習」。但也因為這樣,我發現自己的興趣:資訊、物理、生物、地理、歷史。值得注意的是,我的物理成 績雖然不是頂尖的,但是這卻是讓我第二著迷的科目。因為,沒有其他科目可以讓自然界與數學達到完美的統合!這種精簡、優雅的定律深深吸引我,也讓我有興趣 不斷研讀。學習,本來就是讓自己快樂的事情。
另外,學習,若只是為了達到目的學習,這似乎扼殺了學習的樂趣。因此,我一直以來,都是「快快樂樂的學習」。
課外閱讀
我們在學校學習的學科,只是茫茫學海的一層毛皮而已。所以,對於自己有興趣的部分,可以多多利用課外書籍增進學習,例如圖書館等等,都是非常便利的資 源。我閱讀的書籍,除了前述的資訊、風水、食譜之外,還有一些文學選集(例如:張曉風《這杯咖啡的溫度剛好》(九歌出版)、王瓊玲《人間小小說》《美人 尖》(皆三民書局出版)……等等)、自然科學(例如:《圖解量子力學》(商周出版)……等等)、歷史地理(例如:《少年臺灣史》(玉山社出版)、《臺灣的 行政區變遷》(遠足文化出版)……等等)的書籍。讀這些書籍,基本上對於成績是不會有立即、顯著、巨大的幫助,但這些確實可以豐富我們的生活。
高中學科讀書方法
這邊提供的讀書方法是給像我一樣,沒有任何一科特別突出的普通讀者參考的。若是是數理資優生、學科競賽選手之類的讀者,這也許無法讓讀者獲取想要的資訊。
讀書方法,不外乎就是:自己認真進行預習與複習加上課堂專心聽講。高中,許多人都有補習。但補習是否對自己有用,則見仁見智。我自己從來沒有補過習, 因此補習班如何運作,我完全不清楚,所以補習對各位的用途,請各位讀者仔細思考。我的高中導師曾說過:「聽一次課(學校課堂)+(自己)複習勝過於聽兩次 課(學校課堂+補習)+零(自己)複習」。所以說,還是請各位讀者自己思考:補習對自己有什麼功用?真的需要補習嗎?補習是不是讓自己沒有時間複習呢?
另外,自己讀書的時間,也要好好規劃。我考前是以類似排功課表的方法進行的:平日排五個小時,共五節課,假日則是早上、中午、晚上三時段約12節課。每天一定要按時進行複習、預習,不能有任何拖延。
而我對於各科的學習方法分述如下:
1. 國文科
國文科,古文作者要分辨清楚,文體流變要清楚掌握,至於文意理解,可以藉由參考書的題目與大量閱讀文章。大量閱讀,是必須平時做起,也要每天下功夫的,不可能一步登天。
考前時,課本一定要掌握住,古文作者也要加以分類、比較,才不會被許多莫名其妙的多重選擇題耍得團團轉。再次提醒:不要相信自己的記憶力。
至於作文,我也不是非常在行,所以也無從說起。但是,大量閱讀、提筆寫作,應該還是不二法門。
2. 英文科
我對於單字遵行著「認真背、努力背、用心背」的法則。這是最踏實也需要毅力的方法,每天按部就班,應有基本的水準。
至於文章,多讀一點總是有好處。各間學校幾乎都有訂閱空中英語教室、空中美語之類的課外雜誌,裡面的文章用心閱讀,單字查清楚,文法讀清楚,基本的能 力輕鬆即可擁有。若是行有餘力,從圖書館等地方借來短篇、用字簡單的小說,再慢慢晉級比較困難的小說,這樣閱讀能力或是寫作能力應該有所提升。
3. 數學、物理、化學
我對於數理科的學習,都是從教科書開始的。我們上課雖然都是使用講義,但是從教科書中,我可以掌握這個部分有哪些非常基本的東西一定要把握住,並且從 課本的推導建構基本概念。這個部份我認為非常重要:基礎不穩固,再多的難題只會讓自己搞得七葷八素,最後連最基本的題目都無法掌握。基本概念有了之後,開 始作參考書的題目,就可以發現:許多思考性題型自己也有能力解決。若是不會的題目,看過詳解,一定要準備筆記本,記錄下來,並從頭到尾自己解題。解不會, 看過解析,先放著,幾天後再來複習。可以發現:錯過的題目一定會再錯,所以說,考前自然是複習這些曾經錯過的題目。
至於習題的份量、參考書的選擇,要依照自己的程度。首先,習題的份量一定要是自己能夠負荷的(對於基本程度來說,教科書附贈的講義若認真研讀就非常足 夠),否則將會造成白白花錢買了一堆參考書卻沒有寫完的慘劇。第二,每天都要排定研讀各個科目的時間,按部就班,不能鬆懈。依照課本 參考書 訂正筆記的流程,數學、物理、化學都能夠拿到基本的分數,自然科學的基本概念也能夠建立。
圖 1 上課時專心聽講,作業按部就班完成,並且把解題作法清楚記錄,就可以養成基本的數學素養(圖為翰林版《階段式教學講義 高中選修數學甲下冊》 <Ch2多項式函數的微積分>)
圖 2 以數學科為例,不會的題目確實訂正,事後複習用筆記一本就足夠了(圖為《高中數學第三冊》 <Ch2直線與圓>的題目訂正)
圖 3 對於一般程度的同學,自然科學基本的概念可以先從學校教科書掌握,做好課前預習,養成基礎能力,行有餘力再閱讀課外書籍。
圖 4 物理教科書中有許多公式的推導與定理的證明,這些都是課前應該先閱讀過的(圖為翰林版《高中基礎物理(二)B上冊》教科書中<Ch5牛頓運動定理的應用>中的簡諧運動說明推導)
圖 5 課本習題應在做其他參考書難題前先完成,並且將錯誤的部分詳加註記,以建立完整的物理觀念
圖 6 做完參考書題目,也要訂正並列下完整作法,事後複習用筆記一本就夠(圖為《高中選修物理上冊》 <Ch1熱學>的題目訂正)
4. 生物科、地球科學科
這邊要「背誦」與「分析理解」共同並用才行。首先,課本的基礎也是要像數理科一樣,非常穩固。接著再從參考書的習題釐清觀念就可以了。只是,要再次提醒:錯的題目一定會再錯,所以常錯的觀念一定要常常複習,千萬不要相信自己的記憶力。
5. 地理、歷史科
這些科目對我來說不是很容易。但是,也是把握:基礎穩固好,再來從題目中找自己的學習盲點。
至於地理科,最重要的就是地圖。區域地理,一定要配合地圖進行記憶,並且結合通論地理中的氣候、土壤部分,才能事半功倍。千萬不要懶惰,也不要相信自 己的記憶力,氣候成因、分布位置的原因要詳加複習,氣候圖、分布圖要仔細觀察,讀區域地理時要配合通論地理,通論地理要配合區域地理,才能夠站穩腳步,得 到最基本的分數。
歷史科,則是要掌握各個世紀的重大事件,並且對照東方與西方的歷史,各國大朝代是多少世紀一定要掌握,這樣才能獲取基本的分數。
這兩個科目,對我來說非常難以掌握。所以,我就只能提供這樣的方法。
圖 7 研讀區域地理,應隨時配合通論地理(左邊為龍騰版《高中地理第三冊》 <Ch10澳洲與紐西蘭>,右邊為《高中地理第一冊》 <Ch14土壤與生物>)
6. 公民與社會科
這個科目對多數人應該是比較輕鬆的。只是,經濟學部分,課本一定要耐心看完所有推導,供給、生產曲線、價格上限下限、外部成本與效益等等東西,要慢慢理解。
以上便是我對於高中各學科讀書方法的淺見。
最後要提醒讀者:雖然學測只有考高一與高二的部分(以我考的103學年度來說),但是高三時仍然要好好學習,千萬不要懈怠放鬆。畢竟,這些都是學科的 基礎,而且有一些高三課程內容與高一、二相關的部分,也會更加透徹了解。以99課綱生物來說(參加102-105學年度大考者所用的課綱),其課程安排如 下:
基礎生物(上) (高一不分類組適用)
Ch1生命的特性
Ch2遺傳
Ch3演化與生物多樣性
Ch4植物體的構造與功能 基礎生物(下) (高一或二不分類組適用)
Ch5動物體的構造與功能
Ch6生物與環境
應用生物(全) (高二自然組適用)
Ch1生物科學與農業
Ch2生物科學與食品
Ch3生物科學與醫藥
Ch4生物科學與環境
選修生物(上) (高三上第三類組適用)
Ch1生物體的基本構造與功能
Ch2維持生命現象的能量
Ch3植物體內的運輸
Ch4植物體的生殖、生長與發育
Ch5動物的循環
Ch6動物的消化與吸收
Ch7動物的呼吸 選修生物(下) (高三下第三類組適用)
Ch Huang8動物的排泄
Ch9動物的神經與內分泌
Ch10人體的防禦
Ch11遺傳
Ch12演化
Ch13生物多樣性與保育
從課程安排可見,這是螺旋式的課程安排,分散在不同課本的內容許多是相關的。例如,選修生物Ch5-9可以配合基礎生物Ch5,選修生物Ch3-4可 以配合基礎生物Ch4。而選修生物Ch1-2更是與基礎生物Ch1密切相關。所以對於要報考生物相關科系的同學來說,高三好好的學,對於高一、高二的概念 能夠理解更加透徹。
另外,物理、化學許多重要的部分都是安排在選修物理、選修化學,這些都會影響到大學學習的基礎,所以,就算學測就考上大學,也不要輕忽懈怠。這不只是對於現實的考量,也是學習態度的表現。
備註:高中103生物課綱(參加106學年度大考)的改變大多是在順序的調整,例如把基礎生物Ch2-3改到下冊,Ch5改到上冊,大方向內容差異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