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Mar 04, 2014 7:24:17 AM
作者:Fiona Lin (Sprinkles&Suits)
在台灣的我,很習慣於花少少的時間,達到大大的功效。考試前我抱佛腳、找工作前把履歷趕一趕、比賽前最後一刻花個三天三夜集訓,然後,事情結束了,結果總是還不錯(考的也還不差,面試也自我感覺良好,比賽呢?反正評審口味不一,我也管不了。)於是我用這種心態繼續混日子,總覺得什麼東西只要靠我幾個禮拜,最多一個月的時間努力,一定有成果。
很多學弟妹覺得:我已經花一個週末整整四十八小時的時間修改我的履歷了!為什麼還不夠好?我已經花一個月的時間每天申請實習了,為什麼一點成效都沒有?我已經在接到面試通知時立馬開始準備,緊鑼密鼓的練習一個禮拜,為什麼程度還不夠?我這個考試已經唸了兩個週末了,應該已經沒問題了吧!
我們都以為,一個週末,一個禮拜,一個月,就夠了。但你知道嗎,這種付出的程度真的微不足道到了極點。
我到美國才發現,這裡的學生看待自己的時間的態度不一樣,在求職方面尤其明顯。他們的單位不是幾天、幾個禮拜、而是幾『年』。 我看到無數個大二學生早早在開學前就把履歷寫好(是他們花了好幾個禮拜寫出來的第一版),規劃自己大二這學年需要做什麼研究、培養什麼面試技能(是的,面對大三下的徵才潮,大二上的他們已經開始準備了!)、大二暑假到大三上時已經開始進行緊鑼密鼓的面試練習,並且開始針對大四畢業以後想進的公司,開始找資源,接觸學長姊。
你有沒有發現,針對每一步,他們的時間單位很長,而不是像我們一樣,一個週末就覺得很了不起?這裡的學生真的很流行那個『一萬個小時法則』:意思是,如果你要擅長某件事物,你必須要付出至少一萬個小時
輔導室建議您:成功非偶然 努力自有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