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2011/8/22 上午 10:22:25
自序
有人問我 :為何要學拳? 以往我都會回答:運動唄。練了陳氏太極拳之後,才發現我不只是在運動,而是在練習戰勝自己,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心得。再告訴你一個有趣的概念 『如果一開始您就認為您做不到,那麼您就真的做不到。』
試著想想,我現在最壞得情況是從0分開始 ,我有很大的空間可以進步到 100 分。聰明的您會麼做?
受到鄭師兄啟發,開始著手寫陳氏太極拳研究心得報告。本身是學理工背景,所以整個框架用科學的方法來建構。主要有兩大主體。
一、 陳氏太極拳的理論基礎 ( 根,Base )
二、 陳氏太極拳的功法( 道或稱為路徑,Path)
這兩大主題有別於一般撰寫的習慣,將採同時進行編輯、增加、修正。
理由很簡單:
(1) 昨天的是,可能是今天的非,今天的非將成就明天的是。註1
(2) 概念性的知識是不夠的,你必須擁有源自親身體驗的自信。註2
註1.
師父勉勵我 : < 拳練千遍得機得勢 拳練萬遍神理自現 拳練十萬遍功臻上乘 >,每一招每一勢都必須經過千錘百鍊的不斷
練習。 師父的筆記中記述 『苦練十萬遍 意到無心方為奇 有形歸無跡 物我兩相忘』
註2. The Ninth Gyalwang Karmapa ,< Mahamudra: The Ocean of Definitive Meaning>
/* 10-Sep-2011 ; 31-Oct-2011*/
中軸
圓襠
基礎 , 根 ( Base )
古人說:『 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要畫一個圓必定要有圓心。那麼,為何不由圓心而以中軸來出發?
因為未來要以本脈系的一個重要概念來導入陳氏太極拳的理論基礎內,那就是:『立體的概念』。
如果由人的頭頂向下看 ( 工程學中的俯視圖 ),人體的中軸就是脊椎,也是人類腦部演化最原始生成的結構之一(稱為爬蟲類腦)。在脊椎中佈滿了諸多神經,結構相當複雜。它掌管人體非自主性的功能,舉如:呼吸,心跳,新陳代謝,血液循環,等等。這也是它為何重要的原因。現代人的很多文明病都是疏忽了它而產生。如,坐在電腦前姿勢不良造成脊椎產生問題者比比皆是。
毓澤公云 『傳授太極拳首重姿勢,若不正確,則雖終身苦練,亦難達到精妙之身手』
因此探討陳氏太極拳就由身正下手吧! 陳氏太極拳習練時所要求的身正,就是脊椎要正。那麼,我只要把身體站直,身體就正了嗎?
答案是否定的,身體要正您必須給他條件。除了脊椎要正以外您還必需鬆胯,並在同一個時間中還要把襠撐圓。身正、胯鬆、襠圓 、勁落腳底要同一時間做到,在這種條件之下,方為身體的正。
這時您如果站的是弓步,身體的結構上半身是一個半圓(開口向上),下半身是另一個半圓(開口向下)。在力學的結構上才能支撐對手的攻擊。有別於一般的概念,杜公 毓澤係脈所傳承的陳氏太極拳導入了立體結構的概念。
中軸要正,才具備有客觀的條件作到需領頂勁。勁道在手弓,身弓,腳弓中的傳遞才能完整。您說中軸重不重要 ? 再告訴您一個祕密,有一種運動是可以運動到脊椎。
答案在一開始已經告訴您了,『陳氏太極拳』。
習練太極拳者,皆知纏絲勁。陳氏太極拳尤重纏絲勁,行拳走架時以纏絲勁為主導,接骨梪榫的貫串於八門五步之中。不過「纏絲勁不是刻意去練來的」,只要把襠撐圓,在虛實轉換,開合互變時它自然而然的產生。那麼,襠的位置在身體的何處?
腎囊兩旁謂之襠,貴圓貴虛不可夾 註2
古時候醫學較不發達,對於人體的結構無法很明確的敘述,這是時代背景使然。如過用白話來敘述,襠的位置是在腰部以下至與大腿相銜接的區域。28-08-2011修正
襠撐圓時,力量在腿上旋繞,以螺旋狀的方式向腳底傳遞。如同彈簧被擠壓一樣,參考下圖:
胯
鬆
再藉由虛實轉換,開闔之變化,纏絲才有條件產生。 除此之外,襠圓撐時你的身體才能穩固,方有條件支撐八面。
閱讀古人所寫的文章,不可望文生義,襠貴”虛”, 虛字可不能解釋為空無一物。虛是一種意境的概述,若以科學的方法來解釋就是把襠的位置空出來。 唯有將空間讓出來,才能有開合,虛實的變化。
當大賣場停車格都停滿了車子,您的車子要停哪? 更別提下車買東西了。
註2 陳鑫 ,<太極拳圖說>
師父常說:練拳要練到『一動無有不動,上下相隨,週身一家』,那麼關鍵點在何處呢?
愚西元2009年4月,從 林忠石師父學陳氏太極拳老架系統中的三合一架,次年學根基架一路,此兩套拳架都是採「以身領手」註3的打法。師父常常告訴我們,練拳時所犯的毛病找胯就對了,也就是拳論中 『 身形散慢其病由腰腿間求之』註4 。
註3
陳氏老架,練”體”的架子,多採以身領手練法
陳氏小架,練”用”的架子,多採以手領身練法 17-03-2013修正
註4 王宗岳 ,<太極拳論>。 [腰腿間]: 指的就是胯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生活又極度不規律,美其名的說放假休息,事實上只是換另一種方式在消耗精神而已。很多人以為休息就是看看電視、睡個大頭覺、上上網、打打電玩。其實這些活動還不能達到紓解壓力的效果。
我試圖尋找一種方式能紓解壓力,就目前種種經驗來看,運動加上生活作息正常,可以達到紓壓的效果。
但我不因此而感到足夠,這也是為何我想探討如何放鬆的原因。所以『鬆』我想把它界定成兩大區塊,精神上的放鬆與肢體上的放鬆 。
(一)精神上的鬆:
接下來會有一點偏重於理論,既然是研究陳氏太極拳那就從太極出發吧!
二元觀: 太極 陰陽也。 正 反 ,上 下 ,剛 柔 ,美 醜 , 左 右 , 是 非 , 還有今天的主角 『我 他』。
如果『一切合成之物都是無常』,那麼壓力來自於何處?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們有『我 他』的思想模式,舉如 :他的成績比我好、他比我富有、他是我老闆、我一定要像他一樣好、為何他做得到我不行..等等。
事實上,『我』跟 『他』是一樣的,都是想離苦得樂。一個有趣的說法是 :每個人的腦袋裡面都住著一隻瘋狂的猴子,它總是活蹦亂跳的製造麻煩,追根究底他只不過想得到快樂而已。
所以若能消除『我』跟 『他』的思考模式以及瞭解那隻瘋狂的猴子,就有條件達到精神上的放鬆。
在練拳的當下不斷的告訴自己要放鬆,透過自我的認知及經由肢體的放鬆讓心靈也能放鬆,同時也導入『觀』的概念於行拳走架當中。
『觀』: 不用鏡子來觀照自己 。
在練習陳氏太極拳時,觀察每一個肢體上的動作而不下評論,縱使其有缺陷或不完整也不下評論。
由於行拳走架時,專心於觀察自己的動作,一趟拳5~7分鐘下來可以讓自己與工作 (壓力) 分離,雖然短暫但可以達到阻隔的效果,不過距離 『鬆 靜』的要求還有很大的空間。
(二)肢體上的鬆 :
放鬆可以讓身體的氣血循環變得更好,以拳術的角度來探討,那麼鬆的目的為何? 鬆是要 『讓勁道傳遞的更完整』。
是否只有太極拳要求鬆,答案是否定的!! 拜讀八極拳大宗師 劉雲樵所寫的八極拳一書,八極拳也是要求鬆的。
鬆並不只是練內家拳者的要求,練外家拳一樣也是要鬆。
有一個觀念必須很確定的被建立,陳氏太極拳的鬆是指 『相對的鬆』!註五
以拳術的角度來探討陳氏太極拳時,就必須考慮到應敵時的攻防,及發勁等等的相關技巧。所以攻防、勁道的傳遞、勁道的蓄放,不能被排除於整個理論及練習的架構之外,如果沒有這幾項要素,太極拳就不能被歸類成拳術的一種。
禹襄公 十三勢行功要解中『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清楚的指出是由何種方法來產出發勁時的能量(勁道)。
白話文來說就是藉由『緊(蓄) <=> 鬆 (放)』來產出勁道,所以鬆的觀念必須被建立在相對應的變化基礎上。 箭能快速的飛射而出,其能量來源是源自於把弓拉緊後而放鬆。若無『蓄放』的變化則無能量(勁道)的產生。
參考下圖
太極拳由鬆柔下手一語放諸四海皆準,但是一味的強調鬆卻無蓄放開闔的變化,甚至鬆到空無一物,以至於垮了、塌了,那就是誤解鬆的意義及其目的了。
註五:
整個自然界中每一件小事物或每一個小部分永遠只是-絕對真實或者應該說我們認知上的真實-的近似而已。理由在於我們確知我們還不清楚所有
的定律。 < 費曼物理學講義 ; Richard Phillips Feynman>
近代物理學大師 費曼也不敢輕言絕對,我們如何能說我們要追求絕對的鬆? 換言之,若由相對的鬆去追求絕對(近似)的鬆是否比較科學?
力
F=ma
什麼是力?
牛頓發現的萬有引力 、要使物體移動所必須施予的力、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力 ( Force ) = 質量與加速度的相乘積
F : 力
m: 質量
a: 加速度
看到這裡,一定有人說 " 別鬧了,這不是太極拳 "。
若能徹底掌握如何發勁 『其根在腳 發於腿 主宰於腰 形於手指』
以我的體重、身高為例,90kg 公斤,手臂長+腳長約 2m 公尺
在0.5 s 秒時間內力量由腳底到手指傳遞 ( 尚不計算纏繞 路徑)
加速度 a = ds / dt = (2-0) / (0.5 -0) = 4
F= 90 x 4=360 Kg-m 公斤-米
也就是說在0.5秒的瞬間可以產出 360公斤-米的力
陳氏太極拳是拳術也是一門科學!!
勁
規矩
師父告訴我們練拳時要
『靜』 行拳走架要安靜
『敬』 對每一套拳要恭敬
『勁』 纏緊時要蓄勁,鬆放時要能發勁
『淨』 發勁時要鬆淨
力 與 勁 如何區別?
亦畬公 在其五字訣中對『勁』 有著清楚的論述:
『勁起於腳根,主於腰間,形於手指,發於脊骨』
也就是說 『勁』 必須經由脊椎梳理後而發才稱為勁。
或許自己是學理工,所以對『規矩』特別有感觸。
師父常說 『明規矩 守規矩 脫規矩 合規矩』又說 『對要對得清清楚楚 錯要錯的明明白白』
本脈系陳氏太極拳的規矩是什麼?
<To be continue..>
起勢
功法 ,方法 ,路徑 ( Path)
根基架一路
[ 洗心滌慮 ,專主於靜 ] 讓心靜下來,身體放鬆,身體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但不受大自然影響。此時陰陽未分,為無極也。 提頂 吊襠 鬆肩 沉肘 裹襠 胸鬆 腹空 同時到位 (暨 禹襄公 < 身法八要> ),無極生太極是也。中指為軸,姆指領勁,手向前開,腳向後開( 雖記述"開",其實有"開"也有"合") ,手掌勞宮與湧泉對拉而起,命門微微弓起.......翻掌,座腕,下按......
起勢到金剛搗錐,外型看似簡單,其實內涵已包羅萬象,這裡面包含 掤、履、擠、按、採、挒、肘、靠、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
本脈系陳氏太極拳起勢手掌向上與湧泉穴對拉而起,然起勢手掌向上或手掌向下對我而言,已無差別。師父說 河南 陳家溝習練陳家拳大多是莊稼漢,所以我們這係脈傳下來的拳不會看到美人手。 1-09-2011 修, 3-10-2014增修
【勢有千變萬化,惟理需一貫】
手掌向上或向下,外型雖異,若理為相同,白馬非馬乎 ?
單鞭
近來看了大師兄幫我拍自己在練習拳架時的影片,在單鞭定勢時身體頂起,問題就出在 『 胯 』。在初學時注意力大部分都放在在肢體上,現在慢慢觀察到胯的變化。身體頂起是因胯沒有鬆,這時候勁也沒落腳底。
Reference: 林忠石師父上課教材,上課內容,杜公毓澤大宗師紀念專輯,陳氏太極拳圖說-陳鑫, 太極拳拳譜-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畬、等,費曼物理學講義-理查.費曼,世界上最快樂的人-詠給.明就仁波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