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氣溫戶外作業 應熱危害預防!

臺灣屬海島型氣候,又地處亞熱帶,夏季除高溫炎熱外亦常伴隨高濕度,營建工作者經常在戶外高溫下工作,高濕度使得汗水不易蒸發,影響身體對熱的調節功能,需適時作好防護措施,避免大量流汗造成脫水或更嚴重的健康影響。

依據中央氣象局的統計資料顯示,臺灣常發生高溫的區域包括臺北盆地、中彰及雲嘉近山區、台南、高雄近山區、屏東地區、花東縱谷。氣象局每日下午 17 時依據觀測或預測發布隔日之高溫資訊,以縣市為單位,依據當日實際的高溫監測進行更新。「高溫」定義為地面最高氣溫上升至攝氏36度以上之現象,分黃、橙、紅燈3等級:黃燈是指氣溫達攝氏36度以上。橙燈指氣溫達攝氏 36度以上,且持續3天以上;或氣溫達攝氏38度以上。然而紅燈是氣溫達攝氏38 度以上,且持續3天以上。如遇高溫燈號發布,應減少戶外勞動,避免劇烈運動、注意防曬、多補充水份、慎防熱危害發生。

熱危害是指人體因熱環境導致健康之不良影響,高危險族群為熱調節出現障礙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腎病、內分泌失調、無汗症、曾罹患熱疾病、肥胖、幼童或高齡者,正在服用抗組織胺、利尿劑、三環抗憂鬱劑,或目前感冒、發燒、腹瀉等等,依據表現及體溫是否升高,可分為左列幾種疾病:

上工前可做好充足準備,每天要吃早餐及保持充足睡眠,工作前及工作時避免喝酒或含咖啡因之飲料,防止水分散失,應每20分鐘補充約150cc水分,少量多次飲用,或可考慮食用具膠質之冷飲(如愛玉、石花凍、仙草..)以減緩人體水分流失,但須避免高糖飲料,飲用水溫度約在10-15度較適宜,避免喝冰水或熱水,以免影響體內溫度調節,除生理疾病被醫師限制鹽分攝取外,勞工如自覺有痙攣現象(抽筋之感覺),應飲用運動飲料或加少許鹽的冷開水。

工作服材質應選擇透氣、吸汗,如棉質、易排汗材質,顏色選擇淺色,減少輻射熱量吸收。在不影響作業安全狀況外,尤其在紫外線指數很高時建議穿著長袖衣物,減少紫外線照射皮膚,必要時可以濕毛巾敷於後頸部。自覺身體不適,不勉強工作,在陰涼處休息,並通知工作夥伴請求協助。

熱危害小至疲勞、抽筋,大至熱中暑可能造成勞工性命危險,雇主從選配工開始必須注意勞工的健康狀況,並給予適當的安全衛生教育,另視當日氣溫狀況給予員工水分補充及休息,工作時間調配,避免職業相關之熱危害發生。

若勞工因工作罹患日射病(中暑)、熱痙攣、熱衰竭等疾病,依據「勞工保險被保險人因執行職務而致傷病審查準則」跟「勞工保險職業病種類表第6類第3項」,都可屬於職業病,可向勞保局申請職災給付。如果有疾病與申請勞保給付的問題,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在各地設有職業傷病防治中心,南部地區職業傷病防治中心位設置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高醫),有個案管理師可以專人協助接受職業傷病的諮詢,讓受災勞工獲得應有的協助。連絡電話:07-3133604分機36-41

PS:本文同步刊登於108年9月2日出刊之屏東縣營造通訊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