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 107 年 9 月 21 日
一、地理位置
二、周遭環境說明(東西南北側鄰近區域)
本校位於員林市大同路與和平東路的交界 (大同路一段 345 號),隔著大同路與兆豐銀行為鄰,跨過和平東街與員林警察局、戶政事務所、消防隊相望,員林警察局正對面的地政事務所剛好與本校隔著十字路口遙遙相對。
本校不僅坐落於員林文教精華區,且與員林火車站、公車站等大眾運輸站相距不遠,便於有意就讀本校的鄰近鄉鎮學生通勤就學。
三、校園簡介
站在大同國中的校門前,面向大同國中,仰頭一望,可以看見一座矗立的大鐘,上頭有著大同國中的校徽,右側是綠意盎然的花圃,往內延伸視野,左右兩邊為春風樓、敦品樓,在春風樓上有一幅特別的壁畫,一群活潑洋溢的大同人,坐在草地上讀書、遊戲,臉上露出燦爛
的微笑。正中央為行政大樓,穿過穿堂將會看到奇特的八卦型水池,池中有一座假山,伴隨顏色鮮豔的大錦鯉悠游其中。
導師辦公室和學務處旁,一科長滿氣根的老榕樹、術科高過三層樓的大樹,草地上還有石桌石椅,供學生們休息聊天之用。
若再繼續往裡面走,便到了操場,這裡有 PU 跑道、排球場、5 座籃球場,左右方有蘶峨的音樂館和活動中心,音樂館左方還有另一棟紅色建築-藝能科大樓 ( 至善樓 )。操場上在下課時顯得生氣蓬勃,許多學生在操場上跑跑跳跳,充滿了青春活力。
活動中心平日為學生們上體育課的地方,但它也是舉辦文藝活動的好場所,像音樂會、舞蹈表演,還有戲劇演出,有關體育方面的比賽,也常在這兒舉行。
音樂館是專門提供音樂班學生使用的,他們平日在那裡練習,有時從那經過還能聽見裡頭傳來悅耳動聽的音樂。
107 學年班級位置地震疏散路線圖
四、校園平面位置圖
ㄧ、「災害防救法」。
二、教育部令頒「構建校園災害管理機制實施要點」。 三、教育部令頒「校園安全及災害事件通報作業要點」。
四、教育部函送「教育部軍訓人員值勤暨校安通報實施規定」辦理。五、教育部函轉內政部民防團隊基本訓練綱要計畫。
六、內政部「各項活動安全管理指導綱要」。七、「消防法」。
為落實災前備災、提昇救災效率及迅速復舊重建等工作,應儘建立學校天然災害防救體系,以降低颱風與水災災變對學校師生、家庭、社會、國家的衝擊。因此擬定本校之『災害防救計畫』,以建立災害防救體系,使本學能有一妥善之緊急應變程序,使資源靈活調度,達減災、消災與快速緊急應變與復原之功效。因此,本計畫以「整合本校防災教育組織、建構教育專業團隊、輔導學校師生災害防救、結合地區防災資源」為目標,以提升本校師生的防災素養及面對災害的應變能力,進而強化社會整體的抗災能力。
校園遭逢有關地震、颱風、水災、火災、傳染病災害、實驗室與實習場所災害、交通安全事故及其他校園安全工作事項等緊急事故。除另有規定外,均須參照本計畫內容實施處理。
校園災害防救計畫應每學期舉行一次災害演練實施並檢討其結果,每二年依據學校軟硬體設施或設備等實際狀況之改變檢討修正本計畫,每四年進行整體的修正。
本計畫內容擬定基本原則詳細說明如下: 一、確立災害防救對策與措施
(一)校園災害防救計畫為各級學校推動災害防救業務之實施計畫,應以學校所在區域為範圍,做整體性規劃。
(二)計畫期程以二年內可執行、達成事項為原則,惟因社會變動、業務執行需求,校園災害防救計畫視需要檢討、補強,針對特殊狀況(如特別或重大災害),宜規定作必要之即時修正,每四年進行整體的修正。
二、成立校園災害防救計畫研擬推動小組
(一)校園災害防救計畫之內容須含括本校各類型潛勢災害之防救事項,由學校相關災害業務處室成立計畫研擬及推動之工作小組,並建立相關權責處室之編組與分工,同時也可依據學生特性考量學生參與可能性。
(二)需要專業團隊支援協助之部分,可尋求相關專業團隊建議、諮詢,或共組工作小組進行計畫之研擬與推動。
(三)執行時校園災害防救計畫,應考量與學校周邊之社區防災組織、校外救援單位及醫療單位密切相互配合,研擬校園災害防救計畫時如有需要,應邀請前述相關人員參與。
三、掌握學校災害特性進行學校災害潛勢評估
(一)應確實考量影響學校之災害因素(颱風、豪雨、地震、火災、有害性化學物品等)、地質(急傾斜地、軟弱地盤、斷層等)、設施與設備(老舊校舍建物、危險物設施之集中地區等)、歷史災害等要因,以掌握學校災害特性。
(二)參考直轄市、縣(市)政府地區災害防救計畫所設定各類型災害可能引發之最大災害規模,以及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國家科技中心、中央地質調查所現有之災害潛勢資料,進行綜合性之校園災害潛勢評估。
四、計畫內容應涵蓋各災害類型與各災害管理階段
(一)校園災害防救計畫的內容,必須涵蓋學校所在地區內可能發生之各類型之重大災害, 依據本校之災害潛勢評估分析之結果,優先針對危害度較高之災害擬定專篇計畫,而後逐年增訂其他災害類別之專篇計畫。
(二)為因應各類型重大災害之防救作業,必須考量平時預防、災害應變及災後復原重建等
各災害管理階段之工作內容。
五、應協調整合學校相關處室之災害防救業務與經費應用
(一)為使學校各單位從平時起就能夠協調、整合,確實推動全面性之學校災害防救業務, 校園災害防救計畫應由各相關處室共同參與研擬,以期有效推動、落實。
(二)學校各相關處室亦應依據校園災害防救計畫各項內容,就其業務執掌範圍,擬訂災害防救業務執行計畫並編列所需相關經費,以作為業務推動之依據。
六、運用災害防救相關資料與資訊
(一)運用學校所在區域之基本資料(例如人文、社會、經濟、歷史災害、校園災害潛勢資料等)、建築特性(例如校舍結構、校舍高度等),作為校園災害防救計畫之基礎。
(二)考量各級學校不同性質與學生特性,將各級學校學生自主能力、上下學交通方式等列入疏散避難計畫之參考。
(三)校園災害防救計畫中應包括災害防救業務所需應用資料、資訊之建置或更新方式。七、製作校園災害防救圖資
(一)掌握學校所在區域之災害潛勢資料、參考直轄市、縣(市)政府所製作之災害防救相關圖資等,建立考量該校災害特性之防災地圖。
(二)校園防災地圖內容應明確標示校內危險處所、校內避難場所、校內避難路線、學校附近防災機關與避難中心、直轄市、縣(市)政府公布該鄉、鎮、市之避難路線、學校周邊之救援單位及醫療單位等資料。
八、建立校園災害防救計畫自評機制
(一)為能確實有效落實校園災害防救計畫所列各項內容,應於計畫中訂定自評機制,以作為各項災害防救業務執行管考之依據。
(二)自評內容包含校園災害防救計畫內容,及校園災害防救計畫執行成效等。
(三)執行校園災害防救計畫自評之方式,應由學校邀集相關處室與專家學者組成評鑑小組,進行瞭解校園災害防救計畫擬定內容與執行情形之具體程度。
九、校園災害防救計畫應考量該校特殊師生之需求,審慎納入校園災害防救計畫之編撰內容。
十、各級學校編撰與執行校園災害防救計畫時,應與學校災害防救教育內容結合,藉由教學、災害演練等學生參與過程,強化校園災害防救功能。
就減災階段而言,是不分組的,避免學校行政體制會複雜化。需以各處室平時業務範圍及性質來負責各項減災工作。在整備階段,可分為作業組、應變組、行政後勤組,由指揮官統合指揮。而在應變階段則可分為社區防災隊、資訊隊、搶救隊、警戒隊、疏散隊、通聯隊、醫療隊、後勤隊,由現場指揮官統合指揮。指揮官及各組(隊)組(隊)長均需指定職務代理人,避免搶救災工作中斷。
2.1.1 校園災害防救應變組織及其任務分工一、應變組織
針對常見之災害地震、颱風水災及火災等…考量學校現有之人力、物力,茲將校內之應變組織分為指揮官、副指揮官(兼發言人)、搶救組、通報組、避難引導組、安全防護組以及緊急救護組,校內之災害應變體系如圖 2-1-1。
二、任務分工
災害發生,由指揮官發布救災指示於各分組之負責人,再由負責人指派分組成員執行,確保災時分組能快速進行救災行動,各分組於災時之任務分工如表 2-1-1,且為確保應變分組之行動,各分組除負責人外需再行指定一名代理負責人,並確實紀錄聯絡方式(表 2-1-2),各應變成員依其分組須於平時接受相應之技能訓練,以提升災時應變之能力。
校內災害應變體系圖(圖 2-1-1)
編組及負責人員(建議)
負責工作
指揮官
校長
1. 負責指揮、督導、協調。
2. 負責協調及主導各組中所有運作。
副指揮官(兼發言人)
學務主任
1. 負責統一對外發言。
2. 通報中心受災情形、目前處置狀況等。
行政後勤組
訓育組長
1. 以電話通報應變中心已疏散人數、收容地點、災情及學校教職員、學生疏散情況。
2. 負責蒐集、評估、傳播和使用有關於災害與資源 狀況發展的資訊。
3. 基本急救、重傷患就醫護送。
4. 心理諮商。
5. 急救常識宣導。
6. 提供紓解壓力方法。
應變組
教 務 處 各班導師輔導處
防災志工隊避難引導班
1. 分配責任區,協助疏散學校教職員、學生至避難所。
2. 選定一適當地點作為臨時避難地點。
3. 協助登記至避難所人員之身份、人數。
4. 設置服務站,提供協助與諮詢。
5. 協助疏散學區周遭受災民眾至避難所。
6. 協助學區周遭受災民眾至避難所,協助登記身分、人數
作業組
總 務 處 技工/工友
防災志工隊搶救班
1. 受災學校教職員生之搶救及搜救。
2. 清除障礙物協助逃生。
3. 強制疏散不願避難之學校教職員生。
4. 依情況支援安全防護組、緊急救護組。
5. 協助發放生活物資、糧食及飲水。
6. 各項救災物資之登記、造冊、保管及分配。
7. 協助設置警戒標誌及交通 管制。
8. 維護學校災區及避難場所治安。
9. 防救災設施操作。
。
校園災害防救應變組織分工表(表 2-1-1)
組別
職務
姓名
聯絡電話
原屬單位
代理人
聯絡電話
指揮官
謝國士
8964089
校長
蘇俊權
8351034
副指揮官
王景民
8356939
學務主任
何彩雲
8316425
通報組
組長
何彩雲
8316425
訓育組長
張珮珊
8359396
組員
李伊玄
8397746
生教組長
劉俊麟
8359396
謝惠靖
8381176
體育組長
劉宗明
8359396
避難引導組
組長
蘇俊權
8351034
教務主任
陳貞陵
8397746
組員
陳貞陵
8397746
教學組長
黃建彰
8732065
黃建彰
8732065
註冊組長
吳麗華
8345305
搶救組
組長
廖宏毅
8354360
總務主任
曹乘茂
8360637
組員
洪朝朋
8394235
工友
余秀月
8330561
邱騰震
8221586
工友
余秀月
8330561
安全防護組
組長
王景民
8359396
學務主任
何彩雲
8316425
組員
張雅惠
8396672
特教組長
楊育璇
8344498
楊育璇
8344498
輔導組長
劉斐芬
8340142
緊急救護組
組長
謝瑩圓
8531020
輔導主任
張雅惠
8340142
組員
林美秀
8330057
護理師
黃淑苗
8358335
洪村展
8747552
人事主任
巫淑芬
8358335
校園災害防救編組名冊(表 2-1-2)
校內之應變組織,應於災害發生視災害情況啟動,啟動時機包含:
一、地方政府成立應變中心時,由校長決定是否成立二、上級指示成立。
三、學校位於災區且受到災損時。 四、校長視災情程度啟動應變組織。
五、氣象局發布中度、強烈颱風警報或豪雨特報時。
校內災害應變小組之設立須考量災害潛勢區,並可於戶外設立第二災害應變場所以防重大災害之發生,應變小組主要由指揮官下達指示,指揮各分組進行應變作業。
一、應變小組之設立
調查校內之建物,以二期大樓作為緊急應變小組,中心內備有電話、傳真、網路及相關之救災器具,中心內成員有指揮官、副指揮官、各應變小組負責人,由指揮官(校長)坐鎮發布救災指示,各應變小組負責人接獲指示後,帶領各分組成員進行救災作業。為確保地震災害發生時應變小組之設立,指定戶外校長室為第二開設集合地點。
二、應變小組之運作
災害發生後,指揮官、副指揮官及各分組負責人需快速進駐應變小組進行救災指示之發布及分派調度,但於災害發生時,須由人員先前往勘查,確認災害應變場所之安全無虞,若有安全之虞慮,立即於戶外指定之第二災害應變場所設立位置,進行應變小組之開設。指揮官視災
害之類別依各災害之應變程序指揮各分組進行救災作業。
災情通報主要目的為爭取時效、掌握先機,快速將災害情報傳達,進行快速之搶救作業; 藉由廿四小時的值勤機制,即時協助處理校園緊急危安事件,以有效維護校園整體之安全、安寧。
一、通報原則及流程
為有效協助本校處理校園安全事件,減少事件之損害程度,依照校園安全及災害事件通報作業要點之規定將進行通報。通報流程如圖 2-1-2:
二、通報時機
為使災害發生後之應變更為快速執行,通報之時機依事件級別之不同進行通報。
(一)甲級事件:應於獲知事件十五分鐘內,以電話通報彰化縣教育處及教育部,並於二小時內透過校園事件即時通報網實施首報。遇有網路中斷時,改以紙本方式傳真至教育部,俟網路恢復後再補行通報作業。
(二)乙級事件:應於獲知事件十二小時內,透過即時通報網完成通報作業。遇有網路中
斷時,作業方式同甲級事件。
(三)丙級事件:應於獲知事件二週內,透過即時通報網完成通報作業。三、建立校外支援單位電話清冊
為使災害發生快速尋求支援協助,通報組應建立之校外應變支援單位之聯絡資訊如下表2-1-3,表中詳細記載支援之單位,及支援單位所能提供之器材。
四、通報內容
在通報上應有制式之說詞,先告知通報人姓名、單位、職稱,接著告知事故發生時間、地點,再來說明事故狀況、傷亡情況、 已實施或將實施之處置以及所需之協助等,災害通報之格式如下表 2-1-4。
單位名稱
聯絡電話
聯絡人
可支援工具或技術
備註
消防單位
彰縣消防局員林分隊
8320300
周連舜
具消防車四部
建物消防、人員救災
警政單位
彰化縣警察局
員林派出所
8320767
詹惠然
現場交通、人員管制
公共設施公司
電力公司員林服務所
8320063
蕭清組
電力控制及修護
員林自來水事業處
8320083
梁克成
水資源控制及修護
外部支援單位聯絡清冊(表 2-1-3)
緊急通報作業流程(圖 2-1-2)
通報對象
通報內容
消防隊/警察局(派出所)
「員林消防分隊嗎?這裡是大同國中,我是生教組長李伊玄約 10 點校內有一期大樓,發生火災災害,目前無人員傷亡,
有一名學生下落不明,已進行初步滅火,請求救援。」
通報內容(表 2-1-4)
2.2 災害資料防救蒐集
學校之災害防救資料主要交由總務處負責調查蒐集,其餘處室提供資料,並請校內具有相關專業知識之老師進行協助,調查之項目包含災害潛勢資料以及校內曾發生之災害及災害特性分析。
2.1.1 災害潛勢調查
彰化縣有彰化斷層通過,根據預測假設規模 7.3 地震發生,震央位於彰化斷層 10 公里下深度,圖 2-2-1 為彰化縣地表震動強度 PGA 潛勢圖,彰化縣立大同國中位於紫色潛勢位置,可能受地震之嚴重影響。
彰化縣地表震動強度 PGA 潛勢圖(圖 2-2-1)
針對歷年校園災害事件或災害潛勢分析之說明,以便未來能優先針對危害度較高之災害擬定專篇計畫,而後逐年增訂其他災害類別之專篇計畫,並逐年編列經費將現有防災缺失逐步改善。
一、災害特性分析
校內災害特性分析由總務處邀請專家學者協助分析,針對學校地理位置若鄰近邊坡或斷層帯,則宜考量邊坡地滑或鄰近斷層帯所可能造成災害之風險。針對地處地勢低窪地區之學校, 則宜考量短暫豪大雨所造成淹水災害之風險,確實分析校內之潛在災害並做災損評估,如表2-2-1。
「風災」潛在災害分析表
致災源
颱風引起的校園災害
致災區
本校校園及相關設施
潛在災害
校園內的花草樹木未固定,遭颱風吹倒。
災損評估
門窗玻璃破損。
操場體育設施損壞。花草樹木折斷。
電線走火致災。
「地震」潛在災害分析表
致災源
地震
致災區
本縣為菲律賓板塊及歐亞板塊撞擊區,常發生地震
潛在災害
1. 房屋倒塌。
2. 震後火災。
3. 外牆磁磚掉落。
4. 學校建築物牆柱損壞。
災損評估
強烈地震的災損所造成的損失將甚為慘重,除了建築物與財物的損失外,因為學生集中在教室上課,如在上課時間發生強烈地震,
將可能產生人員的重大傷亡情事。
「火災」潛在災害分析表
致災源
電氣短路或易燃品燃燒
致災區
本校校園及線路老化或過載之相關電氣設施或用火場所
潛在災害
1.超過十年未更換之老舊線路。
2 電力過載之電氣設備。
3. 延長線上插有過多插電設備。
4. 易燃品旁有引火源(如新建教室油漆中又有電焊和施工、放置纸張或廢纸回收處置入易燃火原(如煙蒂)
5. 廚房、餐廳等可能用油、用火場所。
災損評估
1.火災所造成的損失視其所影響之範圍而定,除了建築物、設備與財物的損失外,因為學生集中在教室上課,如火災濃煙竄燒至正在上課之班級,將可能產生人員的嗆傷、燒傷或重大傷亡情事,
同時亦可能影響未來之教學活動。
本校災害潛在分析表(表 2-2-1)
災害防救教育為提升學校師生災害防救認知與技能之方法之一,由學務處邀請學者或消防局人員舉辦防災教育相關之講座或各項逃生器材使用方法及逃生方式,並在校內舉辦活動、宣導等方式(如校內公布欄張貼各項災害相關宣傳海報,定期舉辦校內防災相關比賽,如防災書法或防災警語比賽等),針對各項有關天然與人為災害生成原因、危險性說明,加強本校師生對於各項災害之瞭解。
為確實提升本校教職員工生於災害時之應變能力,於寒暑假過程中邀請學者、曾任救災工作之人員至本校演講並要求校內所有導師、教職員工參加。開學後,於每學期之期初、期中以及期末班會,由各班導師向學生宣導災時之避難需知,必要時可聯合隔壁班級於戶外實地操演。每學期安排二次週會之時間,針對較可能發生之災害,諸如地震、風災、火災及交通事故安排講座,每種災害之講座以 20-30 分鐘為主,說明災害成因及如何逃生避難、宣導自助互助之精神。
為使災害發生時各教職員工生能快速避難並啟動應變分組執行救災,由學務處規劃演練內容,各處室人員協助辨理,務求使校園災害演練能順利執行。
演練目的在於使人員熟悉不同災害情境之應變作為,並提升應變技能,短期在學校人力、資源有限之情況下可以每年逐棟或逐區來進行應變演練,逐年完成全校應變演練之規劃,或配合多次各樓層或各棟小規模演練後,每年有一次中大規模或全校災害之演練。針對每年或每次演練之缺失應於下年或下次演練規劃前即加以改進,提昇整體災害應變能力。
學校每年至少應舉辦 1-2 次應變計畫演練(除消防防護計畫外亦宜考量其他災害類型之演練),演練情境可依該年度規劃重點進行腳本研擬。演練可依各年級施行或以樓層(棟別)為劃分,依據可能發生之災害類型、規模,依實際需求來設計實務演練,如通訊對講機練習、避難疏散演練、警報測試與廣播等。演練計畫之擬定必須基於以下基本觀念:
一、研擬演練計畫之前,必須先有充分的「情境假設」,並以學校所面臨的實際問題為主,例如大規模地震後,應將學生留校、安撫、建立名冊,等候家長接回,而非馬上讓學生各自回家。
二、至少應包含緊急避難、救護、收容、安撫之細節操作。
三、必須明定各執行程序之權責編組及銜接介面。四、必須確保所需的應變時所需的資源與人力。
五、在演練的過程中,所有作業均隨著時序有詳細的紀錄,以利事中查證及事後重構與檢討。
總務處每年應針對提升校內防災能力編列經費,此經費之用途為維護校內硬體減少致災因素、整備校內之防災器具以及提升教職員工生之防災素養等,此經費不得挪為其他用途使用。編列之項目如下:
一、防災宣導手冊及教材。二、儲備物資。
三、防災教育講座。四、防災/救災訓練五、災害應變演練。六、救災設備。
七、其他。
在災害來臨時,因救災資源之送達往往時程較長,因此學校在災時自救顯得相當重要,在外部救災資源送達前先進行救援之工作,搜尋因受災而造成受困之學生,並針對受傷之教職員工生進行緊急處置,以期能於災害時第一時間協助學校內之教職員生進行避難。
為增加災害應變之搶救時效,總務處必須視學校實際情形來整備災害應變器材(表 2-6-1) 並每月一次定期進行檢查,若器材損壞或超過使用期限須進行替換,而整備之器材需放置於固定地點進行管理,主要整備之器材項目包含有個人防護具、檢修搶救工具、急救器材、安全管制工具、通訊聯絡器材等。個人防護具為保護搶救人員之裝備,防止救災人員轉變為受災之人員;檢修搶救工具為搶救時可能用到之器材;急救器材為防止受傷人員因受傷流血過度以致不
及送醫之緊急包紮止血處理,待道路聯通情形再行將受傷之人員外送;安全管制工具為將受損之建物劃定危險區域警戒及交通指揮之工具;通訊聯絡器材為搜救人員間之相互連絡或通報校外單位協助救援。
類別
應變器材
數量
單位
存放位置
備註
個人防護具
簡易式口罩
300
個
健康中心
工作手套
60
雙
總務處
檢修搶救工具
移動式發電機
1
組
春風樓地下室
110/220V-3000W,緊急供電用。
抽水機
2
組
總務處
清洗機
0
組
春風樓
地下室
推水器
60
支
總務處
沙包
10
個
總務處
擋水板
0
個
乾粉及二氧化碳滅火器
70
組
各樓層及辦公室
可為手提式,可置於校內各場所附近存放。貴重儀器則應考量水損或乾粉污染之問題,因此建議使用二氧化碳滅火 器,但對於密閉空間則應考量使用二氧化碳滅火器滅火時之缺氧問題,而操作者也應小心使用,以避免手部凍傷之可
能。
急救器材
擔架
1
組
健康中心
可為摺疊式擔架或固定式擔架。若考量傷患可能有化學性污染,則應有(可拋棄
式)除污床之採購,以供初步除污。
心臟急救設
備
0
組
人事室旁
係指小型簡易式電擊設備,建議應在有
醫生或護士在旁協助時使用。
急救箱
1
組
健康中心
為一般急救所需之材料及藥品,應定期
檢查與更新。
氧氣筒
1
瓶
健康中心
供急救供氧用。
保暖用大毛
毯
2
件
健康中心
固定板
2
個
健康中心
抗生素
0
瓶
應定期檢查與更新。
慢性病備用
藥品
0
鄉村型學校應準備並定期檢查與更新。
安全管制用工具
夜間警示燈
15
組
學務處
為充電式。
夜間交通指
揮棒
4
組
學務處
為電池式。
交通指揮背
心
10
件
學務處
反光型。
手電筒
2
支
學務處
聚光型。
攜帶式揚聲
器
1
個
學務處
電池 9-12V。
通訊聯絡
大哥大電話
手機
30
支
各行政人
員
無線電對講機(附壓扣型
發話器)
0
支
學務處
災害應變器材表(表 2-6-1)
本校於災害發生後被地方政府指定為緊急之避難收容場所,依縣市應變中心之需求開放部分校區收容附近之居民。
一、收容所規劃原則
收容區之劃設以校長及各處室主任開會進行決定,原則上收容之居民為附近之住戶,收容區與學區需劃分仔細,在生活收容區之民眾以不影響災害復課之進行為原則。劃設上需注意此區域是否具潛在災害之危害、收容所之收容人數等,各收容所需有負責人員進行管理(表2-7-1)。
二、收容所之開設
學校收容所負責人依指揮官(校長)指示開放收容所收容受災民眾,並於收容所門口發放受災民眾人員識別證(表 2-7-2);避難引導組引導災民前往收容所進行避難,並以戶為單位安置居民;安全防護組以戶為單位要求居民填寫收容所登記表(表 2-7-3)以方便管理,並尋求村里自助隊協助定時巡視收容所周遭以防宵小於災施行不義之行為。
編號
收容所
名稱
建築構造
樓層
負責人
聯絡電話
安置人
數
備註(代理
負責人)
1
開放式童
軍教室
混擬土結
構
1
王景民
8358382#300
200
何彩雲
2
713-715
混擬土結
構
2
王景民
8358382#300
100
何彩雲
收容所總配置表(表 2-7-1)
住址:彰化縣員林市建國路 38 巷 2 號
受災民眾及師生識別證
安置收容所:大同國中開放式童軍教室姓名:王小明
身分證字號:N123456789
編號:0001
受災人員識別證(表 2-7-2)
編號:
「大同國中」災害災民緊急安置收容所登記表填表人:
家長姓名
(戶長)
住址
村鄰巷弄號
樓
里
路
受
日
災
期
年 月
日
身份證字 號
災來
民源
□自行來所
□單位送來
(
)
家 庭人口數
共
男女
人
人人
電話
收日
容期
住進時間: 年 月
時
離開時間: 年 月
時
日
日
離
方
所
式
□自行返家
□安排座車
家親屬
住
宿
□有眷:
姓 名
分 配
□單身:男□ 女□
住 戶
簽 章
可聯絡
親 友
電話
遭受損
害情形
備註:本表由登記員複寫一式兩份加蓋圖記第一份予災民留存,第二份交
由安全防護組做安置收容之基本人事資料
收容所登記表(表 2-7-3)
總務處偕同學務處之人員,於每學期開學前巡視校內之建物及設施,巡視之重點對象為校內老舊之建物及電器設備,發現可能致災之建物與設施應立即張貼臨時警告標示,並自行改善或尋求校外專業人員協助,若於開學時仍無法獲得改善,須劃定警戒區,張貼明顯標示,並於開學時周知所有學童,並要求各班導師於上課前再次告知,學務處人員於危險設施、建物未獲得改善前須不定時巡視,待獲改善後始能拆除警告標示。
災害發生時,為迅速進行學生避難引導及緊集救護之功能,應結合家長會、童軍、在校生、義消、義警、守望相助隊員、志工隊及社會慈善團體成立防災志工隊,防災志工隊下分避難引導班、緊急救護班、搶救班,並納入學校應變組織內。
原則上避難引導班以學生與志工為主,以執行第一時間之避難疏散,班級導師平時應建立與志工之關係,以方便於第一時間連絡。搶救班則以義消、義警、守望相助隊員為主。每學年期開學後一個月內成立防災志工隊,並舉行防災志工隊成立大會,由學校發給志工服務證,並應舉辦避難引導班、緊急救護班及搶救班之防災講習訊訓練。
總務處應針對校園災害防救計畫內之地震災害進行調查,內容包含校園災害潛勢區、校園設施等資料,並對校園儀器、設備與建築物進行危險評估並將所調查出危險之項目進行改善, 降低災害來臨時可能帶來之危害,關於災害潛勢調查,總務處可請校外專業技師公會團體協助,災前工作事項流程如圖 3-1-1。
校園環境自主性調查
不合格
合格
校園環境安全改善
(邀請專業技師協助)
不合格
合格
張貼臨時警戒標示
自主性調查流程圖(圖 3-1-1)
3.1.1 校園環境安全自主性調查一、調查範圍
為確保校內之安全因此學校應定期檢視校園內之建物及其周邊設施,並於地震發生時是否有產生危害之可能,總務處可利用建築設施耐震檢查表(表 3-1-1),針對建築物中之主要結構及其設施進行檢視,並判定建物是否符合安全,若不符合安全簡述需改善之內容。
二、調查時機與原則
原則上總務處每學期開始前應進行一次校園環境安全維護狀況評估(若震度 5 級發生時,
總務處須立即進行校園環境安全狀況檢查與評估,並採取適度措施),並記錄評估結果留存, 不合格項目將立即改善處理。若不合格項目需專業之專責人員時,應聘請專業技師或專業技術輔導團體加以檢測或鑑定,以確保全校教職員工生於平時或災時之安全。
檢查人:廖宏毅 檢查日期:107.08.27
檢查建築物名稱(地點):教學大樓
項目
檢視注意要點
檢查結果
完成改
善日期
改善內容
合格
不合格
門
校門門鎖操作使用正常。
P
樓梯門、鐵捲門使用正常。
P
教室門、鎖使用正常。
P
倉庫門使用正常。
P
窗
窗戶(木窗及鋁窗)使用正常。
P
牆
外牆無外磚剝落及裂縫現象。
P
外牆油漆無剝落、退色,仍保持光鮮
度。
P
內牆無出現內縫現象。
P
圍牆無傾斜、裂縫現象。
P
天花板
梁無傾斜龜裂現象。
P
天花板無呈現龜裂現象。
P
天花板無油漆脫落或掉落水泥塊。
P
天花板材質材料無被白蟻侵入或破
損。
P
地下室
對於不必要之地下室開口予以封閉。
P
走廊
走廊地面平坦,無裂縫凹洞情形。
P
校舍增建廊階銜接處密實而安全。
P
屋頂
屋頂使用無影響校舍建築安全。
P
屋頂無裂縫、倒塌的現象。
P
屋頂的四周安全圍籬、圍牆或欄杆正
常。
P
樓梯
樓梯扶手無斷裂破損。
P
樓梯的地面無裂縫產生。
P
樓梯間裝置照明設備。
P
樓梯間具明顯標示、標線。
P
柱
柱無傾斜、龜裂現象。
P
柱與地面無裂縫現象。
P
欄杆
鐵質和不鏽鋼質欄杆無斷裂情況。
P
水泥欄杆無裂縫、傾斜現象。
P
木質欄杆無腐爛現象。
P
周遭
設施
爬杆設施:正常,無破裂、傾斜狀況
○ P
改善完成日期:107.08.27 覆核人:
建築設施耐震檢查表(表 3-1-1)
總務處依建築設施耐震檢查表(表 3-1-1)之不合格項目進行改善並填具建築設施耐震改善檢查表之改善內容,若有無法改善且該項目有危及安全之顧慮時,應在此區域張貼臨時警告之標識,並儘速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協助改善。
應變工作事項含災害應變組織之運作、災害發生時學生安全之確保、學生安全疏散、收集受災情況與受災情況回報、緊急救護與救助實施、緊急安置受收容與家長聯繫,及緊急避難與收容場所之開設等內容,災害應變工作流程如圖 3-2-1。
災害應變工作流程(圖 3-2-1)
為使學校能於地震災害發生後快速執行避難救助之行動,宜將應變啟動時機以及各應變小組所擔負之作業明確定義,方能於適當時機召集應變小組成員,並於適當地點集結,進行災情分析及避難救助之行動。
一、應變小組啟動時機
學校之緊急應變小組,應於地震災害發生時啟動,其啟動時機包括:
(一)地方政府成立應變中心時,由校長決定是否成立
(二)上級指示成立時。
(三)學校位於災區受到災損時。
(四)校長視地震災情程度啟動應變小組以應付災情等。二、災害通報
為適時掌握校園事件,加速處理應變,依教育部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公告之分級與內容進行通報。
三、各應變小組擔負之任務
將各應變小組之應變工作項目確實劃分,以便災時能快速動員,各小組於災時之工作項目分配如下,各組主要應變項目如表 3-2-1。
應變項目
主要負責組
協助組
主要應變工作事項
災情通報
通報組
無
1. 依照校園安全及災害事件通報作業要點之規定將災害進行分級通報。
2. 校外應變支援單位之聯絡資訊。
避難疏散之規劃與執行
避難引導組
無
1. 避難引導組每學期規劃每棟建築物舉辦一次地震避難疏散演練。
2. 避難引導組每學期,應擬定地震緊急疏散地圖(疏散路線和疏散地點等)。
3. 各棟建築物應規劃避難引導人員如表 3-2-2 所示,疏散路線如圖
3-2-4。
4. 清點學生人數並上報指揮官,如學生避難情形調查表如表 3-2-3。
緊急救護與救助
搶救組
緊急救護組
1. 緊急救護組應研議跨行政區、里界及其鄰近區域醫療單位,協調相互支援機制。
2. 緊急救護組將校內備有之急救物 資、搶救器材登錄造冊(表 3-2-4), 詳細記錄數量及放置地點。
3. 緊急救護組每月應確認急救器材之
內容,檢查是否短缺並將放置日期
過久之用品進行替換。
4.緊急救護組協助安撫低年級學生。
毀損建物與設施之警戒標示
安全防護組
無
災害發生過後,安全防護組須檢視校內之建物是否有傾倒之危險,針對可能具危險之建築物設立警戒線或標
示。
啟動社區住戶與家長之
協助
通報組
無
通報組需建立支援機構之通訊錄(表2-1-4),並於災時得以第一時間請求
所需支援。
應變小組主要應變事項(表 3-2-1)
災情通報主要目的為爭取時效、掌握先機,快速將災害情報傳達,進行快速之搶救作業; 藉由廿四小時的值勤機制,即時協助處理校園緊急危安事件,以有效維護校園整體之安全、安寧。
為有效協助本校處理事件,減少事件之損害程度,依照校園安全及災害事件通報作業要點之規定進行通報。
3.2.3 避難疏散之規劃與執行一、避難疏散規劃
對於校內教職員生平時應加強防災演練知識宣導,並藉由每學期之定期演練,演練各種校內可能發生之災害應變演習,加強人員對於疏散動線的熟悉程度,避難引導組每學期規劃每棟建築物舉辦一次避難疏散演練,使得在實際災害發生時,能有效增加緊急疏散的效率。避難引導組每學期末前,應擬定緊急疏散地圖(疏散路線和疏散地點),避難疏散路線可結合早上升旗路線、班級集合地點進行規劃,調查避難路線是否暢通,如有障礙物時應立即清除,並於新學年度公告周知教職員工、避難引導人員及相關人員。
(一)避難疏散原則及流程
106 學年班級位置地震疏散路線圖
校園疏散主要以人員疏散為主,因此在規劃疏散計畫時,對疏散時機之認定非常重要,而疏散時機為意外狀況有擴大之虞或對人員可能造成生命威脅時,須即刻通知人員進行疏散。本校避難引導組規劃之緊急疏散流程如圖 3-2-1 所示。若本校有特殊師生時需考量專人協助避難。
(二)避難疏散動線規劃
疏散路線的規劃不應只有一條(尚需規劃替代路線),以因應災害情境變化,校園疏散路線應盡量避開有潛在地震危險的地方,並於規劃後標示於逃生路線圖上。集結地點的選擇宜考慮適當之安全距離,選擇附近沒有潛在危險地區及可容納部分或全部師生疏散人員之場所,於事故發生時能依疏散路線,各棟建築物應規劃避難引導人員作適當管制進行人員疏散引導。疏散路線如圖 3-2-2。
(三)避難疏散集合場所之配置
避難疏散集合場所應選擇無地震災害威脅之場所,儘量以空地或綠地為宜,第一時間疏散集合場所為空地,最終疏散集合場所為運動場。
校園周遭醫療資源大多無法與該都市區域行政里界相符合,因此緊急救護組應研議跨行政區、里界及其鄰近區域醫療單位,協調相互支援機制,建立臨時救護站(保健室),學校平時於防災演練上宜加強宣導,以增加師生們防災意識與救助效率。
一、建立校內急救物資、搶救器材及周遭醫院連絡清冊
緊急救護組將校內備有之急救物資、搶救器材登錄造冊(表 3-2-2),詳細記錄數量及放置地點,急救及搶救器材通常包含:個人防護具、搶救工具、急救器材等。建立周遭醫院(診所) 之聯絡清冊(表 3-2-3),內容需詳實記載聯絡方式及地址,災時能將重傷患即時送往能夠進行救護之地點。
類別
應變器材
數量
單位
存放位置
備註
個人防護
具
簡易式口罩
300
個
健康中心
工作手套
60
雙
總務處
檢修搶救工具
發電機
1
組
春風樓
110/220V-3000W,緊急供電用
抽水機
2
組
總務處
清洗機
0
組
春風樓
推水器
60
支
總務處
沙包
10
個
總務處
擋水板
0
個
乾粉及二氧化碳滅火器
50
組
各樓層及辦公室
可為手提式,可置於校內各場所附近存放。貴重儀器則應考量水損或乾粉污染之問題,因此建議使用二氧化碳滅火 器,但對於密閉空間則應考量使用二氧化碳滅火器滅火時之缺氧問題,而操作者也應小心使用,以避免手部凍傷之可
能。
急救器材
擔架
1
組
健康中心
可為摺疊式擔架或固定式擔架。若考量
傷患可能有化學性污染,則應有(可拋棄式)除污床之採購,以供初步除污。
心臟急救設
備
0
組
人事室
係指小型簡易式電擊設備,建議應在有
醫生或護士在旁協助時使用。
急救箱
1
組
健康中心
為一般急救所需之材料及藥品,應定期
檢查與更新。
氧氣筒
1
瓶
健康中心
供急救供氧用。
保暖用大毛
毯
6
件
健康中心
固定板
1
個
健康中心
抗生素
0
瓶
應定期檢查與更新。
慢性病備用
藥品
0
鄉村型學校應準備並定期檢查與更新。
安全管制用工具
夜間警示燈
24
組
學務處
為充電式。
夜間交通指
揮棒
24
組
學務處
為電池式。
交通指揮背
心
36
件
學務處
反光型。
手電筒
1
支
學務處
聚光型。
攜帶式揚聲
器
1
個
學務處
電池 9-12V
通訊聯絡
大哥大電話
手機
30
支
各行政人
員
無線電對講機(附壓扣型
發話器)
2
支
學務處
急救搶救器材一覽表(表 3-2-2)
編號
醫院或診
所名稱
聯絡電話
地 址
備註
1
員榮醫院
8326161
510 彰化縣員林市中 正 路2 0 1 號
該醫院至學校距離:1.6 公里
該醫院救護車可抵學校最短時間:7 分鐘該醫院急診部門可容納床位:20 床
該醫院可提供之醫療服務項目:
□燒燙傷中心■精密縫合技術□毒化災責任醫院
□毒物諮詢服務□解毒劑提供□其他為簽約合作醫院否?□是■否
2
員林基督教醫院
8381456
510 彰化縣員林市莒光路
456 號
該醫院至學校距離:1.6 公里
該醫院救護車可抵學校最短時間:8 分鐘該醫院急診部門可容納床位:50 床
該醫院可提供之醫療服務項目:
■燒燙傷中心■精密縫合技術■毒化災責任醫院
■毒物諮詢服務■解毒劑提供□其他為簽約合作醫院否?■是□否
鄰近醫療機關緊急救護聯絡清冊(表 3-2-3) 二、定期檢視急救用品並更新
緊急救護組每月應確認急救器材之內容,檢查是否短缺並將放置日期過久之用品進行替換,須保持存放急救用品容器之清潔,確保急救用品不受污染。
三、建立緊急救護及救助流程
災害後至避難地點確認師生人數,由搶救組偕同緊急救護組之人員前往受災地區搜尋未逃出之師生,並進行初步之急救措施,爾後再送至避難地點,救護救助流程如圖 3-2-3。
四、執行救助及救護作業
(一)尋找傷患並搬運至緊急救護場所
搶救組前往避難地點確認失蹤人數,基本上以 3 人為一團隊,視失蹤人數由指揮官決定派遣團隊前往,團隊應攜帶擔架及急救箱。至現場後進行人員搜救,搜救出之人員由團隊中之緊
急救護人員進行初步包紮,之後將傷患送往避難地點。
(二)緊急包紮、外送
搶救人員將傷患送達避難場所,緊急救護人員仔細檢查傷患之傷勢並包紮,若傷患傷勢嚴重須連絡附近醫院(診所)將重傷之傷患送往。
主震過後
搬運傷患
緊急包紮
重傷患外送
收容傷患
自行離去
救助救護流程圖(3-2-3)
災害發生過後,安全防護組須檢視校內之建物是否有傾倒之危險,針對可能具危險之建築物設立警戒線或標示,並定期派員前往巡視,避免人員進入造成二次傷害。
一、警戒標示流程
在地震災害過後,許多建築物可能會產生結構上之破壞,難以於第一時間內進行補強,故須劃定危險區域拉起警戒線,必要時定時派員前往巡視,確認無學生進入拿取物品。
二、警戒線(警告標示)設置
地震災害過後,由搶救組確認建築物無師生滯留,安全防護組若認定此建築物與設施為危險時,安全防護組之人員須立即設立警戒線(警告標示),警告師生不可靠近,並且定時派遣人員進行巡視,派遣巡視之人員以 2 人為一組為原則,警戒設置判定如表 3-2-4。
損壞狀況
有(中度、嚴重)
無(輕微)
1
建築物整體塌陷、部分塌陷、上部結構與基礎錯開
2
建築物整體或部分樓層明顯傾斜
3
建築物柱、梁損壞,牆壁龜裂
4
墜落物與傾倒物危害情形
5
鄰近建築物傾斜、破壞,影響本建築物之安全
6
建築基地或鄰近地表開裂、下陷、邊坡崩滑、擋土牆倒
塌、土壤液化
7
其他(如瓦斯管破裂瓦斯外溢、電線掉落、有毒氣體外
溢等)
建築物危險判定表(表 3-2-4)
由指揮官指派家長會長協助集結社區志工、家長會成員或校友會,協調災時所能提供的搶救災資源及人力部署支援,通報組需建立支援機構之通訊錄(表 2-1-4),以便於災時得以第一時間請求所需支援。指揮官亦可請求社區提供具有專長的社區志工名單,協助學校搶救災之進行。導師須儘可能連絡學生家長前來協助安撫學生。
為降低颱風來臨時所造成之損失,針對戶外之懸掛物及校內之樹木,總務處需派員定期查看,固定懸掛物、修剪樹枝,避免遭強風吹落造成災害。
4.1.1 校園環境安全自主性調查-風災一、調查範圍
檢視校園內之建物及其周邊於災害時是否有產生危害之可能,並且利用校園環境安全檢查表(表 4-1-1),針對建築物中之結構進行檢視,並勾選建物是否符合安全若不符合安全,簡
述須改善之內容。 二、調查時機與原則
總務處每學期開學前應進行校園環境安全維護狀況評估,並記錄評估結果留存,不合格項目將立即改善處理。若不合格項目之改善需專業人員協助時,由總務處聘請專業技師或專業技術輔導團體進行改善協助,以確保全校教職員工生之安全。若氣象局發布海上颱風警報或豪雨特報時,總務處須立即進行校園環境安全狀況檢查與評估,並採取適度措施。
檢查人:廖宏毅 檢查日期:107.08.27
檢查建築物名稱(地點):春風樓、化雨樓、進德樓 C、D 棟,修業樓、敦品樓、勵志樓
至善樓、音樂館及資訊樓。
項目
檢視注意要點
檢查結果
改善完
成日期
改善內容
合格
不合格
門
校門門鎖有無損害,操作使用是否正常
○ P
樓梯門、鐵捲門有無損害故障,使用是
否正常
P
教室門、鎖有無損壞,使用是否正常。
P
倉庫門有無損壞,使用是否正常。
P
窗
窗戶(木窗及鋁窗)有無損壞故障,使用
是否正常
P
窗戶玻璃有無破損現象,是否能擋風雨
○ P
網架有無鏽損、斷裂現象。
P
安裝是否非常牢固、不易倒塌。
P
天花板
天花板有無呈現龜裂現象。
P
天花板有無漏水的現象。
P
天花板材質材料有無被白蟻侵入或破
損。
P
地下室
供作地下室採光通風用之小型窗戶,有無設置擋水
防水安全設施。
P
對於不必要之地下室開口有無予以封
閉。
P
適當位置設自動抽水機,以供隨時水之
用。
P
電梯/
電梯坑
電梯坑有無砌磚阻水或加設止水墩。
P
車廂有無事先提升至高樓層停放。
P
、
電梯坑內有無抽排水系統,若有積水自
動予以排除。
P
走廊
走廊地面是否平坦,有無裂縫凹洞情形
○ P
走廊排水是否正常,未見積水。
P
屋頂
屋頂有無漏水現象。
P
屋頂有無裂縫、倒塌的現象。
P
屋頂的四周安全圍籬、圍牆或欄杆有無
損壞。
P
樓梯
樓梯的地面有無裂縫情況。
P
樓梯間有無裝置照明設備。
P
樓梯間有無明顯標示、標線。
P
其它
校內外排水系統無阻礙。
P
校內擋水門是否正常使用。
P
戶外懸掛物穩定不搖晃。
P
改善完成日期:106.8.28 覆核人:
校園環境安全檢查表(表 4-1-1)
針對校園環境安全檢查表(表 4-1-1)所勾選之不合格項目進行改善並填具校園環境安全檢查表之改善內容。
若於颱風豪雨來臨前有無法改善之項目而有受災之虞時,須採取臨時之應變措施(砂包、封閉窗戶或劃定區域禁止進入、拆除懸掛物等)已降低災害所帶來之影響。
包含災害來臨前之戒備、應變組織之運作、收集受災情況與受災情況回報、災害發生時學生安全之確保、學生安全疏散、確認疏散安全情形、緊急救護與救助實施等必要措施,風水災害應變工作流程如圖 4-2-1。
臨災戒備
災害應變程序
災情通報
停課放學疏散之規劃與執行
緊急救護與救助
協助學生避難疏散
啟動社區住戶與家長之協助
風災應變工作流程圖(圖 4-2-1)
接獲氣象局預報有颱風或豪雨來襲時,指揮官(校長或代理人)須待在校區內下達指令,發布停課指示或疏散一樓教室之人員;學務處偕同總務處人員巡視校內之門窗(擋水門)是否緊閉,假若氣象局預測將有狂風產生,須針對校內玻璃做適當處置、校內若有易掉落之裝飾,選擇強化固定之方式或將裝飾收起,先搬移到適當場所存放,並確認災害發生後使用之緊急應變之工具是否齊全,如有缺漏或損壞立即告知總務處將項目補齊或替換。
為使災害發生後學校能快速執行避難救助之行動,宜將應變啟動時機以及各應變小組所擔負之作業明確定義,以便於災時迅速召集相關人員於適當集結地點進行災情分析及進行任務分配。
一、應變啟動時機
學校之緊急應變組織,應於災害發生時視時機啟動,其啟動時機包括:
(一)上級指示成立時,由校長決定是否成立
(二)學校位於災區受到災損時。
(三)氣象局發布強烈颱風警報或停止上課指示。
(四)校長考慮校內可能受災情形啟動應變組織以應付災情等。
二、災害通報
為適時掌握校園事件,加速處理應變,依教育部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公告之分級與內容進行通報。
三、各應變組織擔負之任務
應變項目
主要負責組
協助組
主要應變工作事項
災情通報
通報組
無
1.依照校園安全及災害事件通報作業要點之規定將災害進行分
級通報。
停課放學之規劃與執行
避難引導組
安全防護組
1. 避難引導組每學期末前,應擬定緊急停課放學疏散路線。
2. 導師應建立家長聯絡簿,臨時停課放學時通知家長。
3. 避難引導組成員配合各班導
師,協助通知家長將學生接回。
緊急救護與救助
搶救組
緊急救護組
1. 緊急救護組應研議跨行政區、里界及其鄰近區域醫療單位,協調相互支援機制。
2. 緊急救護組)將校內備有之急救物資、搶救器材登錄造冊(表
4-2-4),詳細記錄數量及放置地點。
3. 緊急救護組每月應確認急救器材之內容,檢查是否短缺並將放
置日期過久之用品進行替換。
啟動社區住
戶與家長之協助
通報組
無
通報組需建立支援機構之通訊錄
(表 2-1-4),並於災時得以第一時間請求所需支援。
將各應變小組之應變工作項目確實劃分,以便災時之快速動員,各小組災時之工作項目分配如下,各組主要應變項目如表 4-2-1。
應變小組主要應變事項(表 4-2-1)
災情通報主要目的為爭取時效、掌握先機,快速將災害情報傳達,進行快速之搶救作業; 藉由廿四小時的值勤機制,即時協助處理校園緊急危安事件,以有效維護校園整體之安全、安寧。
為有效協助本校處理校園事件,減少事件之損害程度,依照校園安全及災害事件通報作業要點之規定進行通報。
4.2.4 停課放學疏散之規劃與執行一、停課放學之規劃與執行
避難引導組於每學期末前,應擬定停課放學緊急疏散地圖(疏散路線和疏散地點),第一時間之避難疏散路線可結合放學路線進行規劃,並於新學年度公告周知教職員工、避難引導人員及相關人員。
(一) 停課放學疏散原則及流程
校園疏散主要以人員疏散為主,因此在規劃疏散計畫時,對疏散時機之認定非常重要,而疏散時機為氣象局發布強烈颱風警報或發布停課指示、校長考量校內可能受災(淹水)自行宣布疏散避難指示。本校避難引導組規劃之緊急疏散流程如圖 4-2-2 所示,如若來不及疏散則須暫時收容所有教職員工生,待風雨過後始能讓學生自行離去。
(二) 停課放學疏散動線規劃
各棟建築物應規劃避難引導人員作適當管制進行疏散引導。各棟建築物應規劃避難引導人員,當所有聯外之路線皆淹水,則須將所有教職員工生收容於學校建物二樓以上, 並清點學生人數並上報指揮官(表 4-2-2)。
二、停課放學疏散之執行
(一)指揮官在接受教育局的命令或自行判斷災情之下,可決定發布疏散命令之時間,並回報至其教育主管單位及教育部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
(二)緊急疏散時各班導師或任課老師應確認該班學生出席狀況及學生安全狀況,並依停課放學路線疏散學生。
(三)避難引導人員在引導避難時,應注意行動不便或有特殊情況的學生。
(四)避難疏散過程發現學生、教職員工發生意外時,救護人員應迅速實行救護行動。
(五)導師應聯繫家長安排學生放學。
指揮官發布
就地避難或疏散
疏散
避難
就地作避難動作
(將學生收容至建物二樓以上)
導師通知家長學校停課放學
氣象局發布強烈颱風警報、豪雨縣市政府停課指示
依照指定的疏散路線將學生進行疏散
清點學生人數並上報指揮官
放學及緊急避難流程圖(圖 4-2-2)
班 級
班級導師
應到人數
實到人數
學生安全情形報告
學生姓名
緊急聯絡人
聯絡電話
安全情況
備註
□受傷□死亡□失蹤□請假未到校
□受傷□死亡□失蹤□請假未到校
□受傷□死亡□失蹤□請假未到校
□受傷□死亡□失蹤□請假未到校
受傷人數
死亡人數
失蹤人數
請假未到校人數
共計人數
學生避難疏散情形調查表(表 4-2-2)
一、建立校內急救物資、搶救器材及周遭醫院連絡清冊
緊急救護組將校內備有之急救物資、搶救器材登錄造冊(表 4-2-3),詳細記錄數量及放置地點,急救及搶救器材通常包含:個人防護具、搶救工具、急救器材等。建立周遭醫院(診所) 之聯絡清冊(表 4-2-4),內容需詳實記載聯絡方式及地址,災時能將重傷患即時送往能夠進行救護之地點。
二、定期檢視急救用品並更新
緊急救護組每月應確認急救器材之內容,檢查是否短缺並將放置日期過久之用品進行替換,須保持清潔存放急救用品容器之清潔,確保急救用品不受污染。
三、建立緊急救護及救助流程
災害後至避難地點確認師生人數,由搶救組偕同緊急救護組之人員前往受災地區搜尋未逃出之師生,並進行初步之急救措施,爾後再送至避難地點,救護救助流程如圖 4-2-3。
類別
應變器材
數量
單位
存放位置
備註
個人防護
具
簡易式口罩
300
個
健康中心
工作手套
60
雙
總務處
檢修搶救工具
發電機
1
組
春風樓
110/220V-3000W,緊急供電用
抽水機
2
組
總務處
清洗機
0
組
春風樓
推水器
60
支
總務處
沙包
10
個
總務處
擋水板
0
個
乾粉及二氧化碳滅火器
50
組
各樓層及辦公室
可為手提式,可置於校內各場所附近存放。貴重儀器則應考量水損或乾粉污染之問題,因此建議使用二氧化碳滅火 器,但對於密閉空間則應考量使用二氧化碳滅火器滅火時之缺氧問題,而操作者也應小心使用,以避免手部凍傷之可
能。
急救
擔架
1
組
健康中心
可為摺疊式擔架或固定式擔架。若考量
器材
傷患可能有化學性污染,則應有(可拋棄
式)除污床之採購,以供初步除污。
心臟急救設
備
0
組
人事室
係指小型簡易式電擊設備,建議應在有
醫生或護士在旁協助時使用。
急救箱
1
組
健康中心
為一般急救所需之材料及藥品,應定期
檢查與更新。
氧氣筒
1
瓶
健康中心
供急救供氧用。
保暖用大毛
毯
6
件
健康中心
固定板
1
個
健康中心
抗生素
0
瓶
應定期檢查與更新。
慢性病備用
藥品
0
鄉村型學校應準備並定期檢查與更新。
安全管制用工具
夜間警示燈
24
組
學務處
為充電式。
夜間交通指
揮棒
24
組
學務處
為電池式。
交通指揮背
心
36
件
學務處
反光型。
手電筒
1
支
學務處
聚光型。
攜帶式揚聲
器
1
個
學務處
電池 9-12V
通訊聯絡
大哥大電話
手機
30
支
各行政人
員
無線電對講機(附壓扣型
發話器)
2
支
學務處
急救搶救器材一覽表(表 4-2-3)
編號
醫院或診
所名稱
聯絡電話
地 址
備註
1
員榮醫院
8326161
510 彰化縣員林市中 正 路
2 0 1 號
該醫院至學校距離:1.6 公里
該醫院救護車可抵學校最短時間:7 分鐘該醫院急診部門可容納床位:20 床
該醫院可提供之醫療服務項目:
□燒燙傷中心■精密縫合技術□毒化災責任醫院
□毒物諮詢服務□解毒劑提供□其他為簽約合作醫院否?□是■否
該醫院至學校距離:1.6 公里
2
員林基督教醫院
8381456
510 彰化縣員林市莒光路
456 號
該醫院救護車可抵學校最短時間:8 分鐘該醫院急診部門可容納床位:50 床
該醫院可提供之醫療服務項目:
■燒燙傷中心■精密縫合技術■毒化災責任醫院
■毒物諮詢服務■解毒劑提供□其他
為簽約合作醫院否?■是□否
鄰近醫療機關緊急救護聯絡清冊(表 4-2-4)
災害發生
搬運傷患
緊急包紮
自行離去
重傷患外送
收容傷患
救護救助流程圖(圖 4-2-3)
指揮官主導並偕同通報組與社區志工、家長會或校友會,協調災時所能提供的搶救災資源及人力部署支援,通報組需建立支援機構之通訊錄(表 2-1-4),便於災時第一時間請求所需支援。指揮官亦可請求社區提供具有專長的社區志工名單,協助學校搶救災之進行。班導師須儘可能連絡學生家長前來協助安撫學生,受災之學生,會因災害而不安,僅靠導師ㄧ人難以安撫。
依照消防法規定撰寫消防防護計畫書,計畫書內容包含自衛消防編組、防火避難設施之自行檢查、消防安全設備之維護與管理、及其他災害發生時之滅火行動、通報聯絡即避難引導等、滅火、通報及避難訓練之實施、防災應變之教育訓練、用火、用電之監督管理、防止縱火措施、場所之位置圖、逃生避難圖及平面圖以及其他防災應變上之必要事項等十項內容,並於每年年底依學校狀況修正消防防護計畫書,確實執行本校之防火管理的必要事項。
根據各類場所辦理消防安全設備檢修申報之規定,學校須每年委託消防設備師(士)做檢修申報之作業,並針對不合格之部分進行改善,確保火災發生時,各類消防設備能確實發揮功能。
5.1.1 校園環境安全改善 一、災害防救人員之整備編組
為預防火災發生,平時應就校內災害防救業務處室進行火災預防管理編組。
(一)須設置管理權人與防火管理人。
1. 管理權人之職責共八項:
(1) 須選任位於管理或監督層次且具有能正當公正地執行防火管理業務的權限者為防火管理人,使其推動防火管理業務。
(2) 指導監督防火管理上必要業務之推動。
(3) 申報消防防護計畫書。
(4) 消防安全設備之檢查維護之實施及監督。
(5) 管理權區分時,協同各管理權人制定共同消防防護計畫。
(6) 在防火管理人制定或變更消防防護計畫時,提供相關必要之指示。
(7) 申報防火管理人之遴用及解任。
(8) 其他。
2. 防火管理人之職責共十一項:
(1) 計畫之製作、檢討及變更。
(2) 用火、用電處理之指導及監督。
(3) 危險物品及相關設施之監督、檢查。
(4) 電器配線、電器、機械及用火設備之安全監督管理。
(5) 消防安全設備之檢查維護之實施及監督。
(6) 通報、滅火、避難訓練之實施。
(7) 對管理權人提出建議、請示及其他相關協調聯絡事項。
(8) 防火避難設施自主檢查及管理。
(9) 其他防止縱火之預防措施等防火管理上必要之事項。
(10) 管理權區分時,須將上揭各項事宜向共同防火管理人報告。
(11) 其他。
(二)根據消防法規定應針對場所內之防火避難設施、使用火氣設備、瓦斯設備、電器設施及消防安全設備實施火災預防管理編組,以達防火管理業務分工分責之目的(如表5-1-1 所示)。
(三)由防火管理人名定各樓層、用途之防火責任者與防火員,其任務共有四項。
1. 輔佐防火管理人。
2. 有關火源使用之管理。
3. 有關防火避難設施、使用火氣設備、瓦淤設施、電器設施及消防安全設備、危險物品設施等之日常管理。
4. 地震時用火用電設備器具之安全確認。
(四)避難路徑之規劃與設定
1. 防火管理人應製作避難逃生路線圖,清楚標示各層消防安全設備位置,及通往室外之避難逃生路線,張貼於顯而易見之位置。
2. 樓梯、走廊、出入口、通道等避難路徑不得放置物品。
3. 屋頂設有避難場所時,其屋頂及通往屋頂之避難路徑,不得放置妨礙避難之物品。
4. 平時教室門窗應保持正常動作,不得放置妨礙門窗機能之物品。
5. 避難路徑及滅火器、消防栓之周邊,應經常整理,不得放置妨礙逃生避難及滅火之物品。
二、定期檢查校園設施及設備
(一)定期針對使用火源、瓦斯、電器等設備實施檢查、管理,每月應檢查一次。
(二)施工時,應製作施工中限制使用火源及會同等之安全計畫。
(三)防火管理人應對場所內之防火避難設施、用火用電設備器材、危險物品設施等之性能良否實施自主檢查,其實施計畫應明訂於「防火管理自主檢查計畫」中。
(四)防火避難設施之自行檢查結果應詳細填寫。
(五)為維護本場所消防安全設備平均保持其功能,每月進行一次自主檢查。
(六)管理權人為維護管理消防安全設備,應訂定「消防安全設備之檢查實施計畫」。
(七)每年進行一次外觀檢查、機能檢查及綜合檢查,檢查結果依申報制度規定陳報消防機關。
三、研擬搶救災資源運用機制
(一)對於自衛消防隊之裝備(防災機具),平時應定期清點項目與數量,建立清冊,以利應變時使用,損壞或不足時,應予以汰換補充。
(二)應定期檢查與維護保養防災機具,確保能正常運作,若有不足時應向上級教育單位申請相關物資。
四、實施防災教育訓練
(一)防火管理人應積極參加消防機關或防火團體舉辦之講習會或研討會,同時應隨時對校
內相關人員辦理防火講習會或宣導會。
(二)消防防護計畫之內容及教職員工之任務,應透過防災教育周知所有人員。
(三)實施自衛消防編組訓練,使其於災害時能迅速展開活動。每次以四小時為主,並於十日前先通報當地消防機關。
(四)滅火、通報及避難訓練之實施,每半年至少舉辦一次,
(五) 定期實施災害演練,應每年進行一次以上假定訓練。
防火管理人
防火責任者
火源責任者
場所
職稱
姓名
職稱:總務主任
姓名:廖宏毅
職稱:工友
實驗室
技工
曹美妙
姓名:洪朝朋
火災預防管理編組(表5-1-1)
災害應變程序
災情通報
避難疏散之規劃與執行
包含應變組織之運作、收集受災情況與受災情況回報、災害發生時學生安全之確保、學生安全疏散、確認疏散安全情形、緊急救護與救助實施,火災災害應變工作流程如圖 5-2-1。
緊急救護與救助
火災災害應變工作流程圖(圖5-2-1)
一、校內應變組織之設立與運作
(一)校內應變時之自衛消防編組
1. 依據校內教職員工數事先進行編組,人數在十人以上者,至少編組滅火班、通報班,及避難引導班;人數在五十人以上者,應增編安全防護班、及救護班;現場由隊長統合指揮。(編組可與其他災害編組人員ㄧ致,滅火班→搶救組、通報班→ 通報組、避難班引導班→避難引導組、安全防護班→安全防護組以及救護班→緊急救護組)。
2. 火災或其他災害發生時,為使損失減至最低,故以為自衛消防隊隊長,實施自衛消防編組。
3. 隊長及各班班長均需指定職務代理人,避免搶救災工作中斷。二、收集受災情況與受災情況回報
(一)發現火災應採取確認之措施。
(二)受信總機火災地區顯示燈點亮之場所與警戒區域一覽表對照,查知火災顯示區域後, 立即趕赴現場,若受信總機室有數名值班人員在場時,應留下一名監視,其餘均赴現場查看確認。
(三)若到達現場需要一段時間,而現場附近又有人在場時,由通報班利用緊急廣播設備(或業務用廣播),指示在場人員前往現場確認並作報告。
(四)受信總機多處警戒區域表示火災時,或火警自動警報設備與自動撒水設備發生動作時,原則上應斷定為火災,立即採取必要活動。
(五)由防災中心趕赴現場之際,應同時攜帶滅火器、手電筒、鑰匙等物。
(六)現場之確認,即使未見有煙時,亦不能斷定不是火災。天花板、管道間、配管空隙、電線空隙等隙密部份應詳加觀察。若確認需耗費時間者;中途應將經過情形報告自衛消防隊長。
(七)現場確認人員應利用無線電、緊急電話等,將確認結果連絡自衛消防隊長。
(八)通報連絡要領:
1. 發現火災者,或接到火災報告者,應立即向消防機關通報。通報時應鎮定而正確地撥號或按號鈕,並報告下列內容:
(1) 事故之種類(火災或救護)。
(2) 火災處所。
(3) 建築物之名稱。
(4) 火災之狀況(起火位置、燃燒物、燃燒程度、有無待救人員)。
(5) 其他。
2. 為使通報內容迅速、正確傳達,最好於防災中心、電話總機房等處,張貼「通報範例」,緊急時可供參考。
3. 利用電話通報之方法
(1) 一般電話:利用工作場所之普通電話,撥1991,或利用個人手機撥打112。
(2) 公眾電話:A.投幣式:拿起話筒,按電話機上之紅鈕再撥119,不需投幣。B.卡式:拿起話筒直接撥119,不需插入卡片。
(3) 直接通報
4. 設置緊急通報裝置與火警自動警報設備連線。夜間當火警自動警報設備動作時,能夠將火警所在位置通報消防機關。
(九)若瓦斯洩漏時,應即關閉附近瓦斯開關,並嚴禁火源,同時立即通報瓦斯公司及119(手機撥打112),告知(場所名稱)之瓦斯洩漏位置(或樓層)及有無受傷人員(及人數)。並進行場所內廣播,其廣播範例如下:“這裡是(OOO),現在於OO地區發生瓦斯外洩。請立即關閉瓦斯關開關、停止使用用火用電設備器具,並熄滅香煙等火源。各位教職員生依照避難引導人員之指示避難。”
(十)建立災害防救相關單位之緊急聯絡電話,於災害發生時,依緊急聯絡電話進行通報作業。
災情通報主要目的為爭取時效、掌握先機,快速將災害情報傳達,進行快速之搶救作業; 藉由廿四小時的值勤機制,即時協助處理校園緊急危安事件,以有效維護校園整體之安全、安寧。
為有效協助本校處理事件,減少事件之損害程度,依照校園安全及災害事件通報作業要點之規定進行通報。
5.2.3 避難疏散之規劃與執行一、避難路徑之規劃
(一)防火管理人應每一樓層製作避難逃生路線圖(如圖 5-2-2 所示),清楚標示各層消防安全設備位置,及通往室外之避難逃生路線,張貼於顯而易見之位置。
(二)樓梯、走廊、出入口、通道等避難路徑不得放置物品。
(三)屋頂設有避難場所時,其屋頂及通往屋頂之避難路徑,不得放置妨礙避難之物品。
(四)平時教室門窗應保持正常動作,不得放置妨礙門窗機能之物品。
106 學年班級位置地震疏散路線圖
(五)避難路徑及滅火器、消防栓之周邊,應經常整理,不得放置妨礙逃生避難及滅火之物品。
避難逃生路線圖
(圖5-2-2)
二、災害發生時緊急疏散措施
(一)火災發生之際,是否應立即進行避難,依災害規模之大小、遠近等條件而異,必須在各適當之處所分別配置引導員進行避難引導,效果較佳。
(二)避難引導員之言語及行動,對處於火煙侵襲下恐慌無助之教職員生,其影響非常深遠,因此,每個避難引導員所作的初期指示及行動,將是決定整體避難引導活動成敗之關鍵。
(三)避難引導之時機
1. 辦公室、教室等固定人員出入之場所,發生火災之際,在場人員原則上應立即通報連絡,並開始避難引導。
2. 不特定多數出入之場所,如體育館等,應於何時進行避難,則必須依據起火場所、火災程度、煙的擴散狀況、滅火作業之實施狀況等各種因素綜合判斷,於最短時間內作出判斷。
3. 一般避難引導時期之判斷基準(如表5-2-1所示)。
起火層火災狀況
起火層為地上二
層以上時
起火層為一樓(避難層)或地下層時
證實為火災時(立即撲滅
時除外)
起火層及直上層
應立即避難
起火層、直上層及地下層之人員全數避難
以滅火器無滅火或以室內
消防栓進行滅火作業時
起火層以上之樓
層均應避難
整棟建築物人員均應避難
以室內消防栓無法滅火之
狀況
全棟建築物人員
均應避難
一般避難引導時期判斷基準表(表5-2-1)
(四)避難引導時機之判斷,應注意下列事項:
1. 指示避難引導開始之命令,原則上由自衛消防隊長下令,若隊長不在場,則由職務代理人指揮之。
2. 指揮班班長即使無接到指示命令,但依該地區之狀況,判斷有引導避難必要者, 應立即實施。
3. 判斷基準「(一)」之情形,原則上只限於疏散起火層及其上層,但其他樓層因煙之流入,指揮班班長判斷有緊急避難時,亦可立即引導避難。
4. 避難引導與初期滅火應併行,但若人員稀少,兩方面分配人員困難時,除非火災之規模不大,可用滅火器撲滅者外,應以避難引導為優先。滅火活動則委由後續前來支援之隊員,甚至等待避難引導之後再行實施。
(五)避難引導之原則
1. 避難有關之指示命令,使用緊急廣播設備為之。避難引導班人員則利用手提播音器或麥克風為之。進行避難疏散除起火之該棟建築外,該建築相鄰之建物亦須進行疏散,避免延燒造成人員傷亡(如圖5-2-2)。若學校建築為ㄇ字型,則該棟全部人員須疏散至空地。
2. 傳達指示命令,應注意事項如次:
(1) 發生火災時之廣播,內容應簡潔易懂。同一內容重覆兩次。
(2) 廣播時應以鎮靜語調播放,避免急促慌亂。
(3) 明確告知廣播人員之名稱,提高信賴性。例如:「這裡是防災中心」。「這裡是自衛消防隊長」。
(4) 廣播人員儘可能由同一人為之。
(5) 避難之指示,應附加勿使用電梯等言辭。
3. 引導員優先配置於起火層與其直上層之樓梯入口、通道角落處所。
4. 在電梯之前,應配置引導員以防止使用。
5. 起火層在地上二樓以上時,應優先引導起火層及其直上層人員避難。
6. 儘可能使用特別安全梯、室內安全梯、室外安全梯等較安全且可供多數人避難之
設施。在無其他避難方法下,才考慮使用救助袋,緩降機等避難器具。
7. 避難者人數眾多時,應速將人員疏散,以防止混亂。危險性較大之場所,應優先避難。
8. 避難層樓梯之出入口、門應事先開放。
9. 因火煙之侵襲,致樓梯無法使用,或短時間內無法將在場人員移動至安全處所時, 應採取下列措施:
(1) 將人員引導至消防隊可以救助的陽台等暫時安全之場所,並揮動布條求救。
(2) 運用附近之避難設備進行避難。
(3) 無法走出廊時,應速將出入口之門緊閉,防止煙霧流入,等待消防救助,並由窗口揮動布條求救(夜間使用手電筒)。內線電話尚可通話者,應立即將人員、狀況、位置等告知消防隊。
10. 一度已經避難者,勿使其再返回火場。
11. 引導員撤退時,應先確認是否尚有人未逃生。
12. 進行避難處人員之集合與人數調查,並將相關資料通報防災中心。三、確認學生安全疏散情形並回報學生家長
(一)校園內平時即應做好疏散引導標示,使學生熟悉避難疏散方向,疏散時應指導學生注意避難或收容場所方向。
(二)老師指導全班同學必須到事先指定的安全地點集合,嚴格點名清查人數,掌握人員情況。
(三)在學生疏散的事務上,由避難引導班巡視分配責任區,遇有危險跡象,應立通知滅火班人員搶救,並疏散該處教職員、學生至避難所。且透過校園廣播系統,告知身處危險建物之師生,往空曠處或避難所移動。
確認教職員生安全情形,瞭解學生出席情形並將學生安危回報家長。
一、校內緊急救助實施:初期滅火若一舉成功,則小火即告熄滅。一旦失敗,則可能造成延燒
擴大,釀成悲劇。因此,自衛消防活動能否成功,初期滅火之成敗佔很大之比重。
(一)初期滅火之時機
1. 火勢尚未延燒至天花板之前,得以滅火器、水桶等從事滅火。
2. 在未產生閃燃(flash over)之前,可藉室內消防栓鎮壓。
3. 滅火班長等指揮官判斷,在安全管理上尚無危險者。
(二)初期滅火除自動撒水設備自動起動撒水外,均需依賴人員以滅火器、水桶、室內消防栓等進行滅火,以下是人為操作之滅火要領:
1. 於火災附近之人員,應速取附近之滅火器、水桶等器具從事滅火活動。注意使用之滅火器具,應依火災之種類(普通、油、電氣)選擇適當之類別,儘可能將滅火器具大量集中火源附近,以便連續使用。
2. 滅火班應迅速將最近的室內消防栓箱打開,延長給水帶。一旦判斷無法以滅火器滅火時,勿逸失良機,立即使用室內消防栓進行初期滅火活動。此時,千萬勿忘操作消防栓之啟動鈕及開關閥。
3. 利用室內消防栓滅火者,注意勿過量射水,以免造成嚴重水損。另外,為避免喪失避難時機,應經常確保退路。
4. 自動撒水設備啟動,確認火已撲滅時,應即關閉控制閥,停止撒水,以免造成水損。
(三)安全防護措施部分,火災發生之際,針對危險物一般採取的防護措施:
1. 火災發生場所附近,若存放有危險物質者,應立即將其移除,或將處理危險物之設施停止運轉,切斷總開關,採取必要之安全措施。
2. 無法採取移除等安全措施等,應緊急報告消防隊,以防爆燃等危及教職員生或消防隊員。
(四)引導消防隊接續滅火活動消防隊到達後,為使其接續自衛消防編組之滅火活動,應採取下列措施:
1. 消防隊進入門之開放。
2. 為使消防隊易於進入火場,應先將各門戶開放。對於進入門或進入通路,乃至於水
源附近會構成活動障礙之物品,亦應移除。
3. 引導消防隊至火災現場。
4. 為使消防隊迅速到達火災現場,應積極做下列引導:
(1) 到達起火場所最短通道之引導。
(2) 前往進出口之引導。
(3) 前後緊急用昇降機之引導。
(五)現場情報提供部分,本校負責人、防火管理人或熟悉狀況內容之人,應積極與消防隊指揮中心連絡,提供下列情報:
1. 延燒狀況有關之事項*:起火場所、起火原因、燃燒範圍(火煙之擴散狀況等)、對滅火活動有障礙之物等。
2. 避難有關之事項*:有無逃生不及之人員、避難引導狀況、傷亡者等之狀況。
3. 自衛消防活動有關事項:初期滅火狀況、防火區劃構成狀況、固定滅火設備(室內消防栓、自動撒水設備、其他滅火設備等)之使用及動作狀況。提供情報之人員,應滯留於消防隊之指揮中心,以便隨時答覆消防隊之問題。
(註)*者應最優先報告。提供情報之人員,應滯留於消防隊之指揮中心,以便隨時答覆消防隊之問題。
二、緊急救護實施
(一)由救護班負責現場受傷人員搶救及送醫事宜。
(二)設置緊急醫療站。
(三)緊急處理傷患,並登記傷患之基本資料。
(四)聯繫傷患後送之醫院,並紀錄患者之狀況與轉院紀錄。
(五)回報本校指揮中心現場處理狀況。
第六篇 傳染病災害減災及應變事項
傳染病預防措施建立,不僅僅能使校園師生認識傳染病的危險性,並進而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讓師生隨時提高警覺,防範於未然,以避免疾病的發生。學校師生眾多,彼此長時間於半密閉空間接觸,疾病易交互傳染,若不加以有效控制,有可能由學校蔓延至家庭,更波及整個社區釀成大流行。因此由學校衛生知識傳授,不僅可以建立正確的觀念和態度,並可實用於日常生活中,進而影響家庭成員的生活態度,以達預防傳染病人人有責的共識。
依據學校的平面圖了解各棟建築物以及相關設施的使用情形,來決定校園環境衛生調查地區範圍及區域之衛生潛勢區域進行調查,調查項目如表 6-1-1。調查發現的衛生問題,應立即與地方衛生單位聯繫解決,並繼續追蹤,確認問題已經解決。
ㄧ、基本資料
1.供電情形
■有
- 供應時段: 24小時
□沒有
- 是否有緊急發電設備:□有 □沒有
2.通訊
■ 暢通
□中斷→預計恢復通訊尚需時日:
3.醫療站
■有
- 醫療用品是否足夠:■是 □否→尚需數目:
□沒有
- 有沒有醫療替代方案:□有 □沒有
二、校園用水水質調查
1.自來水
■有
→供應情況:■充足 □不充足
□沒有
2.自來水目測澄清度水質檢驗結果
■ 清澈
□渾濁
3.飲用水供應來源
■ 自來水
□檢驗合格包裝水
三、廁所設施
1.廁所
數量:17座
沖水:■可以 □不可以
是否消毒:■有 □沒有
2.廁所與食物處理的間
距
■ ≧20公尺
□ <20公尺
四、食物供應情形
1.煮食地點之清潔
■ 良好
□差
五、病媒狀況調查
1.蚊蟲叮人狀況目測嚴重地點(範圍) 無 是否
採行防治措施。
■是
□否
2.環境中蒼蠅目測嚴重地點(範圍) 無 是否採
行防治措施?
■是
□否
3.環境中蟑螂目測狀況?是否採行防治措施?
■是
□否
4.環境中老鼠目測狀況?是否採行滅鼠措施?
■是
□否
六、環境品質
1.垃圾處清運理情形
■ 集中 □分散
■有
→多久清運一次 二天
□沒有
→是否進行垃圾消毒:□是 □否
2.環境消毒
■有
→多久消毒一次:每學期(全校環境消毒)
□沒有
3.廢棄物清運處理情形
■有
□沒有
→是否進行廢棄物消毒:□是 □否
調查人員:陳士凱 調查日期:104 年 09 月 10 日
校園環境衛生調查表(表6-1-1)
針對校內環境進行改善,預防病媒蚊孳生,並實施衛生教育使學童由自身做起,增加學童對疫病之認知。
一、改善環境衛生—切斷傳染途徑。
(一)安全的給水系統。
(二)充足的洗手設備:所有洗手台確實提供洗手乳,供教職員工生使用。
(三)排水及垃圾的妥善處理。
(四)保持良好的採光及通風:每間教室設有吊扇,且隨時提醒學生將門窗打開,保持良好通風。
(五)注意飲食衛生。
(六)配合各種傳染病的特性,應避免教職員工學生接觸傳染源之環境。(如:禽流感—避免安排觀察禽鳥活動、接觸禽鳥、飼養禽鳥;若不慎接觸,應馬上以肥皂徹底清潔雙手。)
(七)注意環境衛生,撲滅病媒,與流浪動物、野生動物或禽類保持安全距離。二、預防直接傳染
早期發現、早期隔離、防止直接感染,預防疾病的蔓延。
(一)依照衛生單位規定接種疫苗、類毒素,於必要時並配合醫師建議服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藥物,接受完整之治療。
(二)發現學生有可疑病徵時,立即通知學務處、導師,必要時秉報校長,儘速通知家長帶回就醫,依規定向當地衛生機關報告,轉由公共衛生專人對該家庭及社區做進一步的調查及監督。
(三)勸導病生在家休息,並按各病程長短准予病假。
(四)接觸者的處理:傳染病流行時被確認為患病者需採嚴格的隔離措施,並對接觸者加以監督至該病的潛伏期過後為止。
(五)於傳染病流行期間,導師每日應監控班級學生請假人數,並隨時與家長聯繫以暸解學生請假原因及相關症狀。
(六)病癒後返校的學生並不代表沒有傳染力,因此最好有醫生證明其已無傳染性再讓其返校上課。
(七)環境消毒:平日就應做好環境衛生,至於在流行期間如:禽流感、登革熱等疾病皆需做環境的消毒,必要時,請人噴藥以確保環境的安全。
(八)購置必要之防疫器材,如:測量體溫器材、口罩、酒精等備用。
(九)於傳染病流行期間,配合上級規定,必要時校內、外大型集會活動,如:校外教學、說明會、餐會等,應延(暫)緩辦理;如有必要辦理者應採取必要之人員篩選及檢查措施。
(十) 傳染病盛行期間,必要時針對校外人士進入校園應於校門口量測體溫並貼識別標籤及配戴口罩,若量測體溫超過 38℃,則禁止其進入,並勸導就醫。
三、實施衛生教育
衛生教育是最重要的一環,經由知識的傳授,做好事前的防患措施,學生可免於被傳染及傳染給別人。
(一)平日應教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充足睡眠和休息,減少到公共場所,加強自我健康管理,感冒戴口罩、咳嗽掩口鼻、發燒勿上學。
(二)利用各科教學時間給予機會教育。
(三)透過各種管道將訊息傳給全校師生,加深概念,如:健康櫥窗、專題演講、朝會宣導、班會、單張宣傳、電子看板等。
(四)配合時節做各種傳染病的知識宣導,如:剪報、張貼海報、朝會報告等加深全體師生的危機意識,時時加以預防,免於被感染。
(五)透過學生將相關知識及訊息帶回家庭,使學生與家庭相互合作,期能更有效之成果。四、病媒及有害動物處理
(一)定期依環境衛生狀況適時進行噴藥滅蟲工作。
(二)主動清除孳生源及維護環境衛生。
(三)各種病媒及有害動物、昆蟲處理方法如表 6-1-2。
種類
處理方法
吸血性昆蟲
吸血性昆蟲包括蚊子、跳蚤等昆蟲,應使用標示上有環境保護署登記許可證字號之殺蟲劑,並在使用時,
仔細研讀藥瓶上之標示,按說明使用。
蟑螂
應使用標示上有環境保護署登記許可證字號且具殺蟑螂效能之殺蟲劑,並在使用時,仔細研讀藥瓶上之
標示,按說明使用。
蒼蠅
應使用標示上有環境保護署登記許可證字號且具殺蒼蠅效能之殺蟲劑,並在使用時,仔細研讀藥瓶上之
標示,按說明使用。
老鼠
使用捕鼠籠、粘鼠板或標示上有環境保護署登記許可
證字號之滅鼠劑,並需配合滅蚤。
虎頭蜂、蛇、流浪狗
洽當地權責機關。
病媒及有害動物、昆蟲之處理方法(表 6-1-2)
校園出入管制
災害應變程序
針對校內傳染病災害發生時之規模、等級及時機擬定應變程序,災害發生時緊急應變小組之啟動應依傳染病災害類型及等級,作不同等級之應變劃分。包含應變組織之運作、收集受災情況與受災情況回報、校園出入管制、校園病情控管、患者送醫與環境消毒等必要措施,傳染病災害應變工作流程如圖 6-2-1。
災情通報
患者送醫與環境消毒
校園病情管控
傳染病災害應變工作流程圖(圖 6-2-1)
因應不同災害階段之影響範圍、投入人力、物資之不同,不同的應變作業亦有不同之應變組織幅員及參與成員,而人員於災害發生時能依據事前規劃的應變程序進行事故的應變處理, 以有效限制災情的發展或擴大。
一、傳染病類型與分級
類 別
傳染名稱
第一類
天花、鼠疫、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
狂犬病、炭疽病、H5N1 流感
第二類
白喉、傷寒、登革熱、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副傷寒、小兒麻痺症、桿菌性痢疾、阿米巴性痢疾、瘧疾、麻疹、急性病性
A 型肝炎、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漢他病症候群、霍亂、德國麻疹、多重抗藥性結核病、屈公病、西尼羅
熱、流行性斑疹傷寒
第三類
百日咳、破傷風、日本腦炎、結核病(除多重抗藥性結核病外)、癩病、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急性病性肝炎(除 A 型外)、腮腺炎、退伍軍人病、侵襲性
b 型嗜血桿菌感染症、梅毒、淋病、新
生兒破傷風、腸病感染併發重症
第四類
疱疹 B 病感染症、鉤端螺旋體病、類鼻疽、肉毒桿菌中毒、侵襲性肺炎鏈菌感染症、Q 熱、地方性斑疹傷寒、萊姆病、兔熱病、恙蟲病、水痘、貓抓病、弓形
蟲感染症、流感併發重症、庫賈氏病
第五類
裂谷熱、馬堡病出血熱、黃熱病、伊波
拉病毒出血熱、拉薩熱
其他
鸚鵡熱、亨德拉病毒及立百病毒感染症、第二型豬鏈球菌感染症、病毒性腸胃炎、沙門氏菌感染症、食因性寄生蟲
非食因性寄生蟲
(一)將傳染病類型先做區分,傳染病類型如表 6-2-1。傳染病災害發生的初期,最重要的是針對傳染病災害本身作正確的了解與辨識,確認災害的危險程度與嚴重性,初步的辨識包括傳染病之類型、災害等級之可能影響範圍。
國內疫情
(依疾管局
公告)
國內無疫情
國內有病例校內無病例
校內有輸入病例
校內輸入病例造成初級感染
校園
疫情
校園 0 級
校園 1 級
校園 2 級
校園 3 級
指揮
層級
各處室
傳染病防治小組
相關措施
1. 疾病防疫宣導
2. 自我健康管理之宣導與執行。
3. 環境衛生維護
1.持續 0 級措施
2. 自主相關檢測及問卷篩選。
3. 教室及活動空間消毒。
4. 建議停辦大型活動。
1.持續 1 級措施
2. 在衛生單位及教育部指導 下,控制校內疫情。
3. 規劃安排隔離住所。
4. 主動監控相關
症狀成效。
1.持續 2 級措施
2. 根據感染範 圍,考慮建議分區或全校停課。
3. 禁止舉辦大型活動。
(二)將校園傳染病防治作分級如表 6-2-2,並依據此應變分級通則,啟動學校防疫措施。此防治應變措施適用於具高傳染力且高致死率之疾病,尤其是經由飛沫或空氣傳染之嚴重傳染病。其他疾病種類由校園傳染病防治小組視疫情變化並參考政府防疫單位之資料後議定。
校園傳染病防治分級與措施(表 6-2-2)
二、傳染病應變流程
完成初步的辨識步驟後,接著研擬傳染病應變行動方案,其中包括個人防護、避難疏散方案及啟動校園傳染病防疫機制等。傳染病應變流程,如圖 6-2-2。
發現疑似個案
傳染病
是
1. 通知緊急聯絡人
2. 協助送醫詳細檢查
確認診斷傳染病個案
(健康中心)
校園接觸者追蹤管理
確認並切斷感染源
罹病個案追蹤管理
1. 校內主管及發言人
2. 罹病者導師
3. 衛生主管機關
4. 家長或監護人
5. 教育局
依病況給予護理
醫療院所轉介告知衛生機關告知
啟動校園傳染病防疫機制
否
通報
傳染源來
自學校
否
是
1. 列入個案管理
2. 依工作需要安排適當人員協助至康復為止
衛生單位追蹤管理
配 毒 水合 , 溝衛 如 ヽ生 教 垃單 室 圾位 ヽ 場進 廁 等行 所
校 ヽ園 廚環 房境 ヽ消 排
衛 陰生 性組 為會 止同
疾管局做檢體採檢至
1. 調查接觸者
2. 召開緊急應變會議
3. 決定是否部份或全校停課
4. 辦理疫情防治說明及情緒安撫工作
依醫生建議住院治療或在家修養,經醫院或衛生單位檢查確定已無傳染始可上學、上班
停課
是
教 主 導 健務 管 師 康處 單 與 狀辦 位 家 況理 長
停 保
課 持
事 聯
宜 繫
並 ,
發 了
文 解
教 學
育 生
個 告案 知接 有觸 類者 似追 症蹤 狀
應
就醫及告知健康中心
否
依 列 必需 入 要要 個 時安 案 由排 管 輔課 理 導程 室
輔 介
導 入心理輔導
調 衛 疑 從 品派 教 似 事 之代 及 腸 護 工課 心 道 理 作老 理 傳 ヽ
師 支 染 廚
或 持 病 房職 帶 ヽ
務 菌 餐
代 員 飲
理 工 或
人 應 接
給 停 觸
予 止 食
教職員工 學生
疫情處理流程圖(圖 6-2-2)
災情通報主要目的為爭取時效、掌握先機,快速將災害情報傳達,進行快速之搶救作業; 藉由廿四小時的值勤機制,即時協助處理校園緊急危安事件,以有效維護校園整體之安全、安寧。
為有效協助本校處理事件,減少事件之損害程度,依照校園安全及災害事件通報作業要點之規定進行通報。
落實門禁管制,謝絕閒雜人等進入校園。實施校園出入人員的管制,對於非本校師生要進入校園者,一律要測量體溫,並登記來訪者姓名、出入時間、來訪事由及來訪者體溫,以杜絕傳染疾病入侵本校校園及危害本校師生之生命安全。校外人士進出校門,應按規定辦理登記並佩帶外賓證或來訪證,並知會相關處室或人員。排定值日人員固定巡視校園,適時反映狀況, 及時予以處理。學校警衛人員定期及不定期巡視校園,並注意死角巡察,隨時掌握狀況,及時處理。
疑似患病者請注意與自己密切接觸之人士是否有類似症狀;若有類似症狀,請記錄所有生病者發病時間之間隔,於就醫時提供給醫師參考。當發現自己疑似遭到感染時,請務必迅速通知保健中心,以免校內感染擴大。
疑似患病者需保持良好衛生習慣,例如:在室內除進食外隨時戴口罩、勤洗手。學生及教職員工在校期間如被醫療院所診斷為傳染病者,應暫時停止上學、上班,並配合學校管理措施做隔離治療,直到醫師診斷無傳染之虞。患有傳染病之學生、教職員工,應配合學校相關篩檢及接受保健中心之追蹤管理,並且遵照醫護人員指示服藥及接受複查。
將疑似染病之教職員工生進行隔離後,安排車輛將隔離之教職員工生,送往醫院進行詳細檢查,確認送醫之人員感染疫情,聽從醫生指示進行治療,學校獲知有教職員工生感染疫情, 總務處需迅速安排校園環境消毒之作業。
一、執行環境維護之措施,必要時得請求環保局、相關衛生單位協助以下工作:
(一)進行災害地區及疑似污染地區之消毒,進行確認環境結果陰性。
(二)災害地區環境採樣,後續監測環境檢驗結果。
(三)感染廢棄物清理消毒後之清運、銷毀。二、自來水及飲用水處理方式注意事項:
以蓄水池貯水之間接自來水之學校,蓄水池洗刷潔淨後,再予適當消毒,才可繼續蓄水使用;或委請自來水事業單位輔導之蓄水池(塔)清洗業清洗消毒。
三、廢棄物處理
排泄物處理:廁所無法使用或廁所不足之建築物,應儘速設置公共廁所或流動廁所。四、垃圾處理
(一)垃圾應妥善分類,裝於不透水的垃圾袋;廚餘應妥善包裝,避免蒼蠅、蟑螂、老鼠等病媒孳生。
(二)垃圾應存放於垃圾集中站,便於垃圾清運及消毒工作之進行。
(三)若垃圾無法定期清運,因而造成髒亂之情形,請聯繫當地環保局協助解決。
(四)垃圾集中站、排水溝及髒亂地點如需要進行消毒工作,可取適量之殺菌劑或消毒劑(如酚類消毒劑、漂白粉及漂白水等),依實際需要消毒處所,直接噴灑、灑布於環境表面,如於消毒後有大雨發生,則可於雨停後再行消毒一次,以發揮消毒之功效。
五、病媒及有害動物處理
(一)學校應依環境衛生狀況適時進行噴藥滅蟲工作。
(二)請學校師生及人員主動配合清除孳生源及維護環境衛生。
(三)適時宣導告知為避免蚊蟲叮咬,應儘可能穿著長袖衣褲。學校並可向各級衛生單位應視衛生需求,請求提供適當之防蚊藥品。
一、強化校園交通安全設施整體規劃,並將「家長接送區」與「交通標線、標誌」納入校園整體設施之一部分,以配合境教之推廣。
二、學校辦理校外教學活動,應重視租用車輛之安全,得由學校相關人員預先評估合格公司之信譽、車輛狀況及學校條件後,辦理租用手續,依教育部頒『學校辦理校外教學活動租用車輛應行注意事項』辦理相關校外教學活動租用車輛事宜。
三、要求騎腳踏車之學生攜帶防護具,至少須備有安全帽,且不可雙載。四、於易肇事路段及學校周遭路口派遣老師、志工媽媽協助學生上放學。
五、加強宣導交通安全教育標語、圖片、海報、法令規章及禮節等,供教學之用;並舉辦交通安全繪畫比賽等相關活動等。
發生交通意外事故,立即通報警察單位與回報學校狀況,如有人員受傷立即通報消防單位前來支援,並先行初步救護。
一、一般道路、高(快)速道路:
(一)乘坐之遊覽車發生事故時,乘客應配合司機或隨車領隊指揮,立即依逃生演練路徑逃生,並緊急疏散至路旁、護欄外(高速公路)或其他安全處所,同時於車後 50~100 公尺設置故障標誌,警示來車避免追撞。
(二)緊急逃生時應注意各方來車,確保自身安全。
(三)利用路邊緊急電話或行動電話撥打 112 尋求支援。二、長公路隧道:
於長公路隧道發生事故時,應立即利用路邊緊急電話或以行動電話通報 112 請求支援, 並設法警示來車,避免追撞,再依各隧道之逃生指示處理。
三、鐵路平交道:
於鐵路平交道遇事故發生無法自軌道區駛離時,應立即按下平交道兩旁「紅色緊急按鈕」
示警,並立即疏散車上乘客。無緊急按鈕或按鈕未發生作用時,需立即撥打 0800-800-333 示警。
四、學生發生意外車禍
學校獲知學生發生意外車禍,學務處立即派員前往現場,協助學生解決車禍紛爭。
8.1.1 預 防 一、人員管制
(一)防止不法份子侵入。
(二)對於可疑人、物之查察與盤詰。
(三)上班時間進出之非學校人員,必須確實辦理登記,嚴格管制。
(四)防止人員挾帶危險物品進入校園;員工訪客攜出之物品,如與公物性質相關者,應予以查檢後放行。
二、車輛管制
(一)注意進出門口路邊紅、黃線區嚴禁停放車輛,以維交通順暢。
(二)校門口出入開放時間嚴格管制,上放學時間嚴禁車輛進出,其他時間進出請作好交通指揮。
(三)校園內車道之管制必須徹底執行,無學校通行證者一律禁止進入。洽公及送貨車輛, 須停車熄火換證後,慢速進入,並依指定位置停放。
三、一般勤務
(一)應於學校指定地點值勤,便於管制門禁及執行警戒,不得擅離。非學校師生員工進入必須詢查,下班後外人進入應憑證件登記換證,態度必須和善。
(二)應定時巡邏校園,並隨時注意監視器畫面,以維護安全。
(三)校門開、關時需旁監視,避免發生危險。
(四)交接前後應巡視校園,做好門禁及燈火管制工作。
(五)禁止小販、宣傳、推銷人員及其與校務不相干人員等進入校園。
一、發現校園內師生受傷,應即通報救護單位,並即通知健康中心處理。
二、有可疑人物侵入,應即通知學校相關單位及人員,依需要通知警察局及教育部校安中心。
8.2.1 預 防 一、食品採購
(一)餐盒訂購
1. 學校向外訂購餐盒,應向領有工廠登記或營利事業登記證之合格廠商訂購。
2. 餐盒廠商應領有衛生局檢查合格之證明。
3. 由校方、家長、學生等代表組成訪問小組,確實到廠商工作場所勘查,並作成紀錄備查。
4. 由訪視小組訂定餐盒品質、價格標準、驗收方式等標準。
5. 餐盒業者名單應送當地衛生單位列管。
6. 學校應與廠商訂合約,且不得抽取任何手續費用。
7. 餐盒數量大,應分數家廠商,不宜集中某一家供應商。
8. 供應商與學校運送距離以不超過車程30分鐘為原則。
9. 運送車輛應加裝保鮮、保溫設備。二、衛生管理
(一)飲用水
1. 學校宜使用煮沸法,經鍋爐蒸汽燒開後冷卻之飲用水,或經合格濾水器處理過之飲用水。
2. 自動飲水機或濾水器應加強維修、保養,並定期委託檢驗及公布水質狀況,以保障師生飲用水安全。
3. 水塔與水池應每學期利用假期清洗一次。三、檢驗(如表 8-2-1)
(一)訂購餐盒:每日應留存膳食樣品(覆以 PE 保鮮膜放攝氏 5 度以下),保存 2 天以上, 以便查驗。
(二)飲用水:定期請當地衛生局檢驗水質並作記錄。
項目
項次
安全檢視應注意要點
負責人員
檢 核 結 果
備註
符合
待改進事項
學校自辦午餐
1
廚房應有良好通風,且場所光度至少 200
度以上,並有燈罩保護。
無自辦
2
出入口門窗及其他孔道,應加裝紗門、紗
窗或其他防止病媒侵入設施。
無自辦
3
廚具擺設之底層應與地面距離 15~20 公
分,離牆至少 5 公分。
無自辦
4
廚工每年應實施健康檢查,並備有記錄。
無自辦
5
廚工烹調時,應穿戴整潔之工作衣帽、戴口罩,且不得蓄留指甲,塗抹指甲油及佩
戴飾物。
無自辦
6
廚工工作中不得吸煙、嚼檳榔、飲食等可
能污染食品之行為。
無自辦
7
冷凍、冷藏庫宜保持清潔,庫內溫度需在攝氏零下 18 度,冷藏庫溫度須在攝氏 7
度以下。
無自辦
8
庫內物品需排列整齊,容量應在 50%~60%
之間,不可過滿,以利冷氣循環。
無自辦
9
調味品應與化學藥品分開設置,並標示清
楚,避免化學藥品存放於食品貯存場所。
無自辦
10
砧板刀具應各備兩套,生熟食分開使用。
無自辦
11
食品調製完成後,需加蓋或遮蔽物。
無自辦
12
定期實施自我安全檢驗,並作記錄。
無自辦
13
定期消毒廚房用具,維護廚房清潔。
無自辦
14
每日應留存膳食樣品,並以 PE 保鮮膜放攝氏零下 5 度以下,予以冷藏或冷凍,並
保存 2 日以上,以備查驗。
無自辦
餐盒訂購
1
對外訂製餐盒,應向領有工廠登記及營利
事業登記證之合法廠商訂購。
謝惠靜
P
2
選購廠商供應家數不能太少或只限一家。
謝惠靜
P
3
廠商與學校運送距離以不超過車程 30 分
鐘為原則。
謝惠靜
P
4
每日應妥存膳食樣品,以便查檢。
謝惠靜
P
飲用水衛生
1
飲用水源應與廁所相距 15 公尺以上。
陳士凱
P
2
飲用水源儘量採用自來水,非使用自來水者,使用前應向當地環保機關申請檢驗。繼續使用時,每年至少重新申請檢驗 1 次,合格後始可使用,檢驗記錄並得保存
1 年。
陳士凱
P
3
水塔與水池應加蓋密封。每學期至少清洗
1 次。
陳士凱
P
4
自來水與井水或其他水源管線應分裝。並
使用煮沸法。
陳士凱
P
5
指定專人管理維護及定期清洗,更換飲水
機或濾水器濾材。
陳士凱
P
合作社衛生
1
室內外環境保持整齊清潔。無販賣禁售物
品。
張財誌
P
2
包子、饅頭、飯盒等熱食品,應置於攝氏
60 度以上保溫設備內。
張財誌
P
3
出售物品需為合法廠商所製造,並陳列於
物品架上。
張財誌
P
4
出售物品應標示製造廠商及保存期限。
張財誌
P
自帶便當
1
蒸飯設備保溫度應達攝氏 60 度以上。
張財誌
P
2
家長送飯到校,應規劃設置場所,並請人
看管。
張財誌
P
飲食衛生管理檢核表(表 8-2-1)
一、學生集體食物中毒事件,不論於校外或校內發生,均易引媒體關注。且事涉原因追查及法律求償責任等,因此要把握「送醫要快、查證要慎、通報要實」之原則。
二、如在校內發生,送醫之前必須由健康(衛生保健)中心先做緊急處理,必須把握學生清醒時機,詢問所進食物品及時間。並令餐廳停止供饍保留樣本,同時通知當地衛生主管機關及教育部校安中心。
三、如發生於校外(其他縣市),則必須請教育部校安中心協調當地直轄市及縣市學生校外生活輔導委員會協助處理,同時派員趕赴現場。
四、事發後學校應即啟動應變小組,綜理全程並統一對外發言。五、通知家長時應婉轉緩和,勿造成家長無謂緊張情緒。
六、每位送醫學生的班級、姓名、送往醫院名稱要查證記錄清楚並持續續報校安中心。七、協助蒐集樣本,樣本是否確實,將影響爾後法律責任與民事求償。
一、嚴禁校門門禁管制,防範不良份子入校滋事。
二、強化生活輔導,確實瞭解學生動態,以防止變態。對兇狠好鬥、暴力犯罪傾向的學生,多予愛心感化, 並予以追蹤輔導。
三、引導學生正常交往活動,防止學生因感情受挫,演變成自我或暴力侵犯行為。四、裝置校園安全監視系統及加強校區照明設備,避免產生死角。
五、建立警民聯防系統協調警察治安機關,加強校園周邊之巡邏查察工作。六、上課期間加強巡查相互支援,以避免宵小歹徒闖入。
七、課後、假日,值勤人員注意留校、來校學生活動的安全。
八、注意掌握學生校外交往與活動的情形。有所糾葛時主動協助處理,必要時通知家長到校協助處理。
8.3.2 處理一、發現階段
(一)暢通投訴管道:學校設置投訴專線、申訴信箱,安排專人輪值接聽、受理,並由校長
親自督導。另接受學生或家長投訴電話或信函時,應將相關事件摘要及處理情形記錄陳核,經校長核章後留校備查。)
(二)編訂校園生活問卷:研擬學生校園生活問卷,主動發覺校園暴力、霸凌及受暴受凌學生。
(三)設計輔導課程:設計輔導課程,瞭解實際情形。
(四)教師觀察評估:透過平日教學過程及學生反應,主動發覺學生受凌情形。二、處理階段
(一)成立防制校園暴力、霸凌專責小組,做好求證確認工作。
(二)啟動輔導機制,針對不同對象施以不同之輔導方案:給予遭受暴力、霸凌學生、施暴學生及旁觀學生妥適輔導。
(三)另倘發生「學生打學生」、「家長打老師」、「學生打老師」之情況,學校處理可參考校安事件處理流程。
(四)轉介與結案:處理得宜者予以結案;超越學校處理範圍者予以轉介。三、追蹤階段
(一)相關人員列入個案認輔。
(二)與專業合作,必要時引進社會資源進行協助。
(三)檢視處理流程,作為改進參考。
一、以預防與嚇阻並重為原則。
二、將學校教室劃分為若干安全防竊責任區,俾利各單位就近監視及立即於第一時間內趕赴現場處理失竊案件,提高校區整體安全。
三、平常隨時注意周遭人、事、物等,如發現陌生人在校園逗留或行蹤可疑者,立即通報權責單位。
一、各單位責任區發生竊案時,除儘速至案發現場處置外,並應即向權責單位反映。二、遇狀況時,邊處理邊反應,密切協調聯繫,不爭功、不諉過。
三、應發揮先知快報精神,機警反映,及早防範,杜絕失竊案件之發生。
四、竊案發生時,設法管制現場,研擬處置措施,應即通知學校相關單位及人員,依需要通知警察局及教育部校安中心。
一、災害發生時,學校是否停止上課應依行政院「天然災害停止辦公及上課作業辦法」辦理。
二、若災害導致建築物及教學設備需時間復建無法上課者,本校得衡量實際情形自行決定是否停止上課。作成停止上課決定後,應由教務處經由以下管道協助轉達師生:
(一)通知各班導師轉知學生。
(二)通知學校總機、工友或值班人員,以解答師生詢問。
(三)將停課事宜公告於學校網頁。
(四)通知各傳播媒體協助傳達。
三、校長在確認過附近道路之安全後,應迅速讓學生們返家。
四、學生提早下課時需先與家長聯絡,確認回家交通方式,以確認學生的安全。五、路途較遠之學生可先將學生安置於學校並與家長保持聯繫。
六、放學時應讓住在同地區的學生集體行動。
七、應將學校自行決定停止上課情形向教育部與本縣教育局報備。
調查周遭可能產生有毒氣體或大量煙塵之工廠記錄其方位,選擇上風區或氣體煙塵不易入侵之地點作為避難場所,並劃設避難地圖於學期初進行公告。於各樓層間及重要路口處設置避
難引導人員協助避難。
發現或接獲通報有毒氣侵襲校園時,避難引導人員立即引導各班學生前往避難場所並由搶救組人員巡視各班教室,如發現學生不願避難需強制學生前往避難場所,若發生學生已因毒氣影響而昏闕,須立即搬運該生前往避難場所交由緊急救護組進行急救並連絡附近醫院協助救護,通報組立即進行通報縣市教育局、教育部校安中心及相關單位協助救援。
ㄧ、送醫時需告知醫院係「中毒」。
二、急救人員需先對中毒者清除汙染,以免連帶受害。
一、校園內及周遭無人看守水域溺水事故
(一)校外溺水事故
於學期初由各班導師告知學生周遭水域之危險性,警告學生不可私下前往,並請經過該水域之老師、居民協助留意是否有學生靠近,若不幸有學生發生溺水,學校接獲通知, 訓導處(學務處)主任/組長須立即前往確認學生身份,並通知該生家長及級任導師。
二、校內變電箱、校外高壓電塔漏電事故
(一)校內變電箱
校內之變電箱須以護欄圍柵區隔上鎖並設置警告標示,並於周遭設置監視器由總務處進行監視,且於學期初時由導師告知學生不可到變電箱附近嬉戲。如若發現有學生至變電箱周遭玩耍發生觸電之情形,總務處立即派遣穿著防護具之人員並通知保健室之人員前往救助,該生若有休克之情形需快速進行急救,迅速安排車輛將學生送往附近醫院治療並通知該生家長。
(二)校外高壓電塔
學期初由各班導師告知學生校外高壓電塔之危險性,告知學生放學盡量避免通過電塔附近,如需通過須快速不可在附近逗留玩耍,並請學務處人員、學校老師、居民協助留意是否有學生於電塔周遭玩耍,若不幸有發生觸電情況,學校接獲通知,學務處主任/組長須立即前往確認學生身份,並通知該生家長及導師。
9.1 受災學生心理輔導
一、先由一般的級任或專科老師(第一線的心輔老師)進行初步心理諮商,由輔導室(輔導處) 指導各班導師適當地引領學生抒發對各類災害的觀感,進一步發揮其應有輔導特殊個案的功能。
二、藉由集體的創作或活動,設計一些相關的活動,讓同學們在活動中,渲洩情緒,且由同儕中,發現大家的共通性及獲得支持。
三、運用媒介物幫助溝通,有時口語的表達是很有限的,可準備一些工具協助同學從另一種途徑來表達對災後的感受。
四、協助學生做有助益的事,設計各類災害演習協助同學獲得控制環境的力量,參加社區重建活動,使同學有機會重新建立自己的學校或自己的家園,做一些快樂的事,嘗試為生命帶來些正向的事。
五、運用相關宣導海報、手冊、網站及專書進行輔導(表 9-1-1)。
六、可成立學生心靈輔導支援中心,動員學校所有教師及鄰近相關人力,進行學生心靈輔導。
(一)成立學校學生輔導工作(師生心理復健)小組,策訂完成學校輔導工作計畫及學校師生心理復健工作計畫。
(二)實施一般性團體輔導及班級輔導。
(三)受災學生均獲致個別諮商及小團體輔導服務及必要的家庭訪問輔導。
(四)輔導資源有效整合,落實運用於災變後師生心理復健。
(五)組織成員:
1. 校內服務性社團、及輔導團團員(擴大編組)。
2. 社區可用輔導資源。
七、可請求教育主管機關或民間團體(表 9-1-2)的適時支援協助。
分類
名稱
備註
網站
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
921 地震心靈重建
http://www.cgmh.com.tw/intr/intr2/c336
0/PTSD.htm
蕃薯藤 921 災後重建
手冊
災難:從發生到復原 心理衛生專
業人員工作手冊
http://www.yam.com/921/care/MPH.htm
地震心理輔導手冊
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台大 921 災後心理復健小組、台灣大學心理系、泰山文化基金會、中華民國讀書會發展協會共同編印http://www.ccra.org.tw/relief/Function code/Publish/focusfindshow.asp?sn=784&
type=3
地震後心理調適輔導手冊
教育部學生輔導支援中心http://kbteq.ascc.net/archive/moe/moe-
p21.html
社會、心理復健手冊之個人心理
篇
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心理復健諮詢小組
http://www.yam.com/921/care/per.html
921 大地震災後心理輔導手冊
全國教師會台大 921 災後心理復健小組http://kbteq.ascc.net/archive/moe/p29.
html
921 大地震災後心理輔導教師手
冊
台大 921 災後心理復健小組
http://921.yam.com/care/teacher.htm
921 災後兒童心理復健:行動背後的學理根據
台灣大學 921 社會、心理復健小組http://www.yam.com/921/care/backup.htm
l
兒童創傷手冊
財團法人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http://www.yam.com/921/care/childpro/i
ndex.html
志工自助手冊
台大 921 災後心理復健小組http://www.yam.com/921/care/volunteer.
html
專書
災後如何幫助您的孩子:嬰幼兒篇;學前幼兒篇;學齡兒童篇;
青少年篇
台大 921 災後心理復健小組編譯
用心聆聽孩子的聲音:孩子的親
人死了,我們可以替他做什麼?
台大 921 災後心理復健小組編譯
如何帶領孩子面對死亡
台大 921 災後心理復健小組編譯
「我的地震書」-為非心理學專業之災區班級導師編寫的災後心理復健成長團體活動教案:低年
級版、高年級版、青少年版
台大 921 災後心理復健小組編譯
如何利用坊間童書幫助學齡前及國小低年級兒童處理死亡、恐懼
等議題:以「獾的禮物」為例
(台大 921 災後心理復健小組編譯)(獾的禮物。蘇珊 巴蕾 文/圖,林真美譯,大手牽
小手系列。遠流出版社)
「我的地震書」-為非心理學專業之非災區幼教老師編寫的 921
大地震相關教案。
台大 921 災後心理復健小組編譯
災後心理諮商、輔導相關網站、手冊與專書表(表 9-1-1)
名稱
聯絡電話
地址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02-2748-600
6
台北市松山區民生東路五段 137 巷 2 號 5 樓
之 1
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
庭扶助基金會
04-2206-123
4
台中市民權路 234 號 12 樓
台灣世界展望會
02-2585-630
0
台北市中山北路三段 30 號 5 樓
勵馨基金會
02-2550-959
5
台北市長安西路 49 號
財團法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02-2367-015
1
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 3 段 227 號 9 樓
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
(台北總部)
02-2776-999
5
105 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三段 248 號 9 樓
中華民國得勝者教育協會(總部)
02-8230-015
1
法鼓山慈善基金會(台
中分院)
04-2255-066
5
407 台中市西屯區市政路 37 號
台灣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
03-826-6779
花蓮縣新城鄉康樂村精舍街 88 巷 1 號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
02 2230-7715
台北市文山區萬美街一段 55 號 3 樓
天主教台北善牧基金會
02-2381-540
2
台北市中山北路一段 2 號
民間心理諮詢機構表(表 9-1-2)
一、災後環境衛生之維護,可設置臨時廁所,並就排泄物及垃圾之處理等採取必要措施,以保持校園衛生整潔。
二、加強防疫與食品衛生管理等相關計畫。
三、立即建立廢棄物、垃圾、瓦礫等處理方法,設置臨時放置場,循序進行蒐集、分類、搬運及處置等程序,以迅速整潔校園,並避免製造環境污染。
四、採取消毒等措施,以維護師生之健康。五、相關處置方式
(一)由相關處室將全校圖面檢討選擇不受災威脅及廢棄物清運進出方便之空地。
(二)建立廢棄物清運及處理方法,此部份可由相關處室評估若情況許可採行外包,若不可行可請求鎮公所支援。
(三)定期採取消毒措施維護師生健康,由相關處室評估分別採三天、一星期及一個月消毒一次,可視情況自行縮短時程。
(四)維持校園之整潔,由相關處室調配人手定期維持校園之整潔。
一、應視校園安全與否進行復課、補課計畫。
二、欲在原校地復課者,請教育部或本縣教育局協助簡易教室之興建。
三、原校地安全堪虞時,經由本縣教育局協助安排學生至鄰近學校或其他適當地方上課。
四、補課計畫應以教育部所定之課程標準進行,但可因地區特性,做適切之調整,使學生能繼續學習。
五、教職員應掌握學生的動向及學生具體受災情形(教科書、就學用品、制服、學費之減免、獎學金之發給、對災害造成家庭生活困難之學生給予就學補助),確認此次災害對學生的心理層面有何影響,同時也應建立與家長間的聯絡體制。
一、對於災害造成設施、設備與維生管線等損壞之相關事宜,應以校內飲用水系統為優先。二、安全防護組應派員初勘檢查水利設施或各管線災後受損情形。
三、供水供電前應檢查牆壁中水電管線是否已經損毀。
四、檢查水池、水塔、飲水機等相關用水設備是否受損,改善學校飲用水設施,使飲用水均能達到法定之標準,視為當務之急。
五、若校園需分區輪流供水,或請求運水車調度支援,則在各區分別設置三到五個供水站。
六、處理完畢,再逐樓各區域一一恢復供電,不要同時供電供水,儘量以小單位恢復供應為準, 這樣才能逐一確認是否有問題。
七、先行搶修損壞之水、電管線,減少漏水及漏電危害,再復原校區全面供水供電。八、恢復電力改善學生的讀書環境。
九、立即通知相關業者(如自來水公司及台灣電力公司…等),派遣專業技術人員緊急檢查所管設施、設備,掌握其受損情形,並對設施、設備與維生管線進行緊急修復及供應之措施, 以防止二次災害,確保師生之正常生活。
十、調查災情,提報搶修預算,追蹤執行進度。
校園災害防救計畫之考核實行,除校內自評外並邀請縣市教育局人員、學者進行審查,掌握教育局及學者建議的重心,進而確立未來校園災害防救計畫改進的方向與實施要領。
一、評估之時機
於每年年底完成本校災害防救計畫之評估作業。並將評估後之建議確實紀錄,以作為改進校園災害防救計畫之依據。
二、評估之範圍
本校校園災害防救計畫之各編內容之重點執行工作。其範圍包括:地震災害、颱風、水災災害、坡地災害、火災、傳染病災害、交通事故、校園安全工作事項等。
三、評估之方式
(一)填報自評
由校長及各處室主任填寫績效考核表內容。
(二)文件審查
本校依校園災害防救計畫之內容準備相關文件,邀請縣市教育局人員、學者進行審查, 於既定之日期及地點完成審查評估工作。
學校依照表 10-2-1 績效考核表之內容評估校園災害防救計畫,並於備註欄中撰寫改進方
法,並修正校園災害防救計畫。分數計算上,以完整給予 2 分,待改進為 1 分,無則為 0 分, 選擇不須此項,則該項不列入成績考量。合計分項分數後求加權分數,加權分數=合計/(項目
*2)*100,求得分數即為學校校園災害防救計畫之得分。96-100 優等、91-95 甲等、86-90 乙等、81-85 丙等,80 以下為丁等。
評估項目
評估要點
評估內容
評分
備註
共通性事項
校園災害防救應變組織與通報
針對校內之人力資源進行分組,並確實交辦應負之工
作。
■ 有,已完整。
□有,待改進。
□無。
□不須此項。
2
災害防救資料蒐集
蒐集校內之災害潛勢資料、校園平面圖、各棟建物樓層平面圖及完成歷年災害統計、校內災
害特性分析。
■ 有,已完整。
□有,待改進。
□無。
□不須此項。
2
校園災害防救教育訓練
學期中有邀請學者前來教導防災知識或邀請消防隊員教授防災設施使用要
領。
■ 有,已完整。
□有,待改進。
□無。
□不須此項。
2
校園災害防救演練
本年度有針對不同災害進行 2 場演練。
■ 有,已完整。
□有,待改進。
□無。
□不須此項。
2
校園災害防救計畫經費編列
針對災害編列經費提升校園之防災能力。
□有,已完整。
■ 有,待改進。
□無。
□不須此項。
1
搶救災物資整備與分配
整備相關防災器具包含個人防護具、檢修搶救工具、急救器材、安全管制用工具以及通訊聯
絡器材。
□有,已完整。
■ 有,待改進。
□無。
□不須此項。
1
開設災民收容所規劃與實施
規劃災民收容場所並有管理之場所之措施。
□有,已完整。
■ 有,待改進。
□無。
□不須此項。
1
校園危險建物與危險設施之警戒標示
建物檢查時機,警戒設置並進行巡 視。
■ 有,已完整。
□有,待改進。
□無。
□不須此項。
2
地震災害減災與應變事項
平時預防工作事項
調查校園環境指出缺失並完成改善。
■ 有,已完整。
□有,待改進。
□無。
□不須此項。
2
災害應變程序
建立應變流程並確立各分組災時之工作進行應變。
■ 有,已完整。
□有,待改進。
□無。
□不須此項。
2
災情通報
建立通報流程並依災害分級進行通 報。
■ 有,已完整。
□有,待改進。
□無。
□不須此項。
2
避難疏散之規劃與執行
規劃避難疏散路徑並設置引導人員。
■ 有,已完整。
□有,待改進。
□無。
□不須此項。
2
緊急救護與救助
實施緊急救護並有建立重傷外送之機制。
■ 有,已完整。
□有,待改進。
□無。
□不須此項。
2
毀損建物與設施之警戒標示
針對毀損之建物設立警告標示並派員定時巡視。
■ 有,已完整。
□有,待改進。
□無。
□不須此項。
2
啟動社區住戶與家長之協助
建立周遭社區住戶與家長之聯絡方式並有協助之機制。
□有,已完整。
■ 有,待改進。
□無。
□不須此項。
1
颱風
、水災減災與
平時預防工作事項
調查校園環境指出缺失並完成改善。
■ 有,已完整。
□有,待改進。
□無。
□不須此項。
2
臨災戒備
發布災害警戒時, 巡視校內進行減災作業,減少災害帶
來之損失。
■ 有,已完整。
□有,待改進。
□無。
□不須此項。
2
應變事項
災害應變程序
建立應變流程並確立各分組災時之工作進行應變。
■ 有,已完整。
□有,待改進。
□無。
□不須此項。
2
災情通報
建立通報流程並依災害分級進行通 報。
■ 有,已完整。
□有,待改進。
□無。
□不須此項。
2
避難疏散之規劃與執行
規劃避難疏散路徑並設置引導人員。
■ 有,已完整。
□有,待改進。
□無。
□不須此項。
2
緊急救護與救助
實施緊急救護並有建立重傷外送之機制。
■ 有,已完整。
□有,待改進。
□無。
□不須此項。
2
啟動社區住戶與家長之協助
建立周遭社區住戶與家長之聯絡方式並有協助之機制。
□有,已完整。
■ 有,待改進。
□無。
□不須此項。
1
坡地災害減災與害應變事項
平時預防工作事項
調查校園環境指出缺失並完成改善, 並設置邊坡安全監
視設備。
□有,已完整。
□有,待改進。
□無。
■不須此項。
臨災戒備
發布災害警戒時, 巡視校內進行減災作業,減少災害帶
來之損失。
□有,已完整。
□有,待改進。
□無。
■不須此項。
災害應變程序
建立應變流程並確立各分組災時之工作進行應變。
□有,已完整。
□有,待改進。
□無。
■不須此項。
災情通報
建立通報流程並依災害分級進行通 報。
□有,已完整。
□有,待改進。
□無。
■不須此項。
避難疏散之規劃與執行
規劃避難疏散路徑並設置引導人員。
□有,已完整。
□有,待改進。
□無。
■不須此項。
緊急救護與救助
實施緊急救護並有建立重傷外送之機制。
□有,已完整。
□有,待改進。
□無。
■不須此項。
毀損建物與設施之警戒標示
針對毀損之建物設立警告標示並派員定時巡視。
□有,已完整。
□有,待改進。
□無。
■不須此項。
火災減災與應變事項
平時預防工作事項
調查校園環境指出缺失並完成改善。
■ 有,已完整。
□有,待改進。
□無。
□不須此項。
2
災害應變程序
建立應變流程並確立各分組災時之工作進行應變。
■ 有,已完整。
□有,待改進。
□無。
□不須此項。
2
災情通報
建立通報流程並依災害分級進行通 報。
■ 有,已完整。
□有,待改進。
□無。
□不須此項。
2
避難疏散之規劃與執行
規劃避難疏散路徑並設置引導人員。
■ 有,已完整。
□有,待改進。
□無。
□不須此項。
2
初期滅火與緊急救護
實施緊急救護並有建立重傷外送之機制。
■ 有,已完整。
□有,待改進。
□無。
□不須此項。
2
傳染病
災
平時預防工作事項
調查校園環境指出缺失並完成改善。
■ 有,已完整。
□有,待改進。
□無。
□不須此項。
2
害減災與應變事項
災害應變程序
建立應變流程並確立各分組災時之工作進行應變。
■ 有,已完整。
□有,待改進。
□無。
□不須此項。
2
災情通報
建立通報流程並依災害分級進行通 報。
■ 有,已完整。
□有,待改進。
□無。
□不須此項。
2
校園出入管制
管制人員出入並設立檢查哨,確實降低校外病情帶入校
內。
■ 有,已完整。
□有,待改進。
□無。
□不須此項。
2
校園病情管控
隔離罹病之師生並定時確認是否有新罹病患者。
■ 有,已完整。
□有,待改進。
□無。
□不須此項。
2
患者送醫與環境消毒
離並患者外送並對校園環境進行消 毒。
■ 有,已完整。
□有,待改進。
□無。
□不須此項。
2
交通事故減災與應變事
項
交通事故減災
校外參觀選擇較無不良紀錄之遊覽 車,遊覽車內放置
緊急醫療用品。
■ 有,已完整。
□有,待改進。
□無。
□不須此項。
2
交通事故應變
建立應變流程並確立各分組災時之工作進行應變。
■ 有,已完整。
□有,待改進。
□無。
□不須此項。
2
其他校
園
晨間及夜間安全維護事項
安排人員日夜輪 班,遇到災害立即通報應變。
■ 有,已完整。
□有,待改進。
□無。
□不須此項。
2
安全工作事項
餐飲衛生安全管理事項
定期檢驗校內餐廳飲食、不定期抽查餐廳之環境衛生。
■ 有,已完整。
□有,待改進。
□無。
□不須此項。
2
防止或遏阻校內暴力事件事項
約束學生言行減少學生間之衝突,並確實管制出入之人員,減少與外校人
士之衝突。
■ 有,已完整。
□有,待改進。
□無。
□不須此項。
2
防竊處理事項
放學、假日確實檢查校內教室門窗降低遭竊之風險並安
派人員定時巡視。
■ 有,已完整。
□有,待改進。
□無。
□不須此項。
2
緊急停課與放學之處理
告知家長緊急停放課之方式,勸導學生趕緊回家。
■ 有,已完整。
□有,待改進。
□無。
□不須此項。
2
緊急疏散之處理(有毒氣體、煙塵或其他)
人員撤離並調查原因進行改善。
■ 有,已完整。
□有,待改進。
□無。
□不須此項。
2
住宿安全管理事項
管制人員進出宿 舍,設置消防避難設施。
□有,已完整。
□有,待改進。
□無。
■不須此項。
災害復原工作事項
受災學生心靈輔導
約談曾罹難或於受災現場之學生,並紀錄談話內容定期追蹤,確認已離開
災害陰影。
■ 有,已完整。
□有,待改進。
□無。
□不須此項。
2
學校環境衛生之維護
廢棄物處理、環境維護避免併發其他災害。
■ 有,已完整。
□有,待改進。
□無。
□不須此項。
2
安排補課時程、授
■ 有,已完整。
學生復課計畫、補課計
畫
課地點及上課導
師。
□有,待改進。
□無。
2
□不須此項。
請求外界協助快速
■ 有,已完整。
供水與供電等緊急處理
恢復校內水電。
□有,待改進。
□無。
2
□不須此項。
加總
85
加權分數
94
績效考核表(表 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