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平凡中的非凡」-第三屆校友涂中明先生人生經驗分享
訪談日期:104年4月14日
受訪者:第三屆校友涂中明先生
訪談者:簡素枝校長、劉育志主任、林漢政主任
文字整理:劉育志主任
小時候我們家住東榮村,在鐵路平交道附近,我有六個兄弟姐妹,我是年紀最小的,在我出生幾個月時,父親就過世了。一開始媽媽為了撫養六個小孩,開了一間雜貨店賣醬菜,後來改經營製作醬油,醬油的製作過程很繁瑣,工作很繁重,看到母親那麼辛苦的維持生計,我很能體會母親的辛勞,所以從小我就不會去做一些壞事,一直到現在,我深深的覺得,母親的身教是影響我一輩子的關鍵。
對於讀國小時的回憶,到現在印象還很深刻的,就是四年級時開始的農事體驗。東榮的校地很大,四年級時,學校將操場北邊的相思樹砍掉,把空地開闢成一畦一畦的農園,每一班分配大約一坪大的地方種菜,或者是種地瓜、種其他的瓜類植物等等,我經常利用下課沒事時,去照顧菜園,澆澆水、拔拔草。
在我讀書那個年代,當時的社會風氣就是拼升學,下午放學降旗後,就要留下來補習,讀到晚上八、九點,這對我來說,是一件痛苦的事,我不喜歡死背書中的知識,一整節課都坐著聽老師講課我會很難過,上課差不多五分鐘,我的精神就都跑到窗外了。因為我的頭腦較靈活,經常有些天馬行空的想法,我也曾經發明好幾樣東西去申請科學專利。
小學的農事體驗,我認為這是一種很重要的生活教育;現在的學生,往往只重課業成績,很少親身去體驗某些事物,有些人甚至無法分辨雜草或蔬菜,因為生活經驗的匱乏,鬧出了許多笑話。在學校裡,不見得每個人對讀書都有興趣,有的人專長是做事,有的人喜歡觀察自然生態,當時的農事體驗讓我覺得上學是一件有趣的事。長大後,家裡如果有空地,自己想種些菜、種些花草,國小時學到的就是基礎,或者人生某個階段遇到低潮時,也可以藉著種花、種菜來釋放壓力。這些親身體驗過的,比死記書中的知識還有用,藉著種菜、養蠶、養蝴蝶,來觀察植物、昆蟲的生長過程,只要經歷過一次,一輩子不會忘記。
國小畢業時,級任導師是洪華環老師,畢業後老師推薦我保送去縣中就讀,當時各班畢業成績第一名才能獲得保送,我很確定我的畢業成績不是第一名,但是老師卻推薦我。這個問題困惑我許久,事隔多年後,我曾問過洪老師這個問題,老師說我就是第一名啊。我猜想可能是我小時候長得比較可愛,較得人緣吧。(大笑)
當年就讀縣中時,讀得非常辛苦,經常因成績不理想被處罰,老師又相當的嚴格,一週兩天的升旗,還得抽查學生上台背英文,一到三年級六本英語書訂成一大本,六冊的內容都要背起來,只要輪到抽測英文的日子,搭火車上學時心裡壓力就很大,不過這是當時的時代背景使然,也只能忍耐過去。
在生活中,我認為我是感性大過理性,小時候我二哥讀補校,二哥經常看一些課外書,受二哥的影響,我也對文學、哲學產生興趣,像我從小讀「昔時閑文」這本書,裡面記錄了很多古詩詞、韻文,都是一些生活化內容,讀起來沒壓力,許多詩句,在實際生活中不經意就會運用出來。平時我也喜歡收藏書畫藝術品,對美的事物的欣賞,一直是我的興趣。
「追求平凡中的非凡。」是我對自己的期許,我的生活簡單樸實,沒有什麼特別突出的地方,但我認為平凡中也要有一些和別人不同。「進有步,退有路。」則是我經營事業的準則,在我二十二歲當兵時,母親就過世了,母親留下來的醬油事業,一開始由大哥繼承,一年多後大哥沒興趣經營,於是交棒給我。這幾十年來,我腳踏實地穩健的經營我的事業,不盲目的擴張,這幾年的食安風暴,更證明了我的堅持是正確的。
東榮六十週年校慶系列活動中,有一場紙風車劇團的演出,經費是由個人所贊助,當初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了擔任紙風車基金會顧問的國票金董事洪三雄,覺得這是一個很棒的活動,鄉下小孩少有機會可以觀賞這樣精采的表演,我就贊助了一場表演的經費。後來,簡校長來接洽六十週年校慶的事情,提出能不能將這場表演列入校慶的系列活動中,我就欣然同意。表演當天看到那麼多的家長陪同孩子一起參加,每個人深深的被台上的表演吸引,看得目不轉睛,也充滿歡樂的笑聲,這真是一次很有意義的活動,也很開心能在母校六十週年的校慶活動中,貢獻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