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東榮」、我愛「東榮」 校長 潘國雄
早期民雄人所稱街仔面是指中樂、東榮、西安三個村,由於這地帶人口集中、互動較為密切,生活水平也較其他庄頭高些。而在這裡也只有一所學校——民雄國校,那是日據時代就已設立,直到台灣光復後,三個村的人口持續增加,狹小校地要容納更多學生顯然不足,當時鄉公所覓妥了與東榮村一路之隔的現址校地,鳩工庀材蓋了六間木造教室(其中部分建材還取自俗稱「民雄鬼屋」的廢棄木料呢!)而成立了民雄國校東榮分校,那是民國四十一年的事。由於詳細招生辦法尚未定案,就撥本校一個年級的學生來分校就讀,一面上課一面做校園整理開發的工作。
也真是機緣,筆者當時正是民雄國校四年級的學生,全年級三百多位師生被指定來這個當時被認定為離市區稍遠的分校讀書。這實在是非常難忘的一年。每天赤腳走在碎石子路上來回學校至少兩趟,生活雖然艱苦,但卻樂在其中。我們還親手栽種校門口兩旁的七里香,早晚提水澆灌。而更妙的是,整個校園除了教室外,幾乎全是田埂。我們得開疆拓土,整理出一個小操場,也挖掘了一畦畦的田畝好種植農作物。「種豆得豆」,我們辛勤耕耘,有了收成時,便已忘卻勞動服務的辛苦。拔下花生株時,等學校幫忙煮熟後分發到各班教室,我們已垂涎三尺,撕下作業紙捲成漏斗狀,吃花生大快朵頤了。。這種快樂時光,一年很快就過去了,大家依依不捨地離開這個充滿汗水的校園,重回民雄國校。
時光飛逝,我由國校而初中至師範畢業後,被分派到柳溝國小服務,正式當起一位教師。騎單車上下班,雖然那兒同事相處得蠻愉快的,可是一位影響我至深的好友郭建正君正在「東榮」,也因此,每每下班幫完父母些小忙後,總會不自主地到「東榮」走動。如果那位好友值夜,我一定會來學校和他值勤,一起睡在辦公桌上,四根竹子吊天花木床上,這種愜意的日子也真有趣。後來一些好友如陳坤和、郭茂修老師陸續調到「東榮」,毫無疑問我成了這裡的常客。同時學校很多活動都有我的影子,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一次救國團的中橫健行,黃崇寧教導帶領了「東榮」好多夥伴,如許登記、曾其才、郭金獅、何逢徽、許松根、何瑞琴老師,我也躬逢其盛。五天四夜的徒步,從南投翠峰走到花蓮太魯閣,等走完全程,大家的腳好像都不是長在自己身上,完全不聽使喚。然而,這樣子的成就感卻讓人終生回味無窮。後來,像到外島的蘭嶼,和「東榮」的好朋友一起坐十一人座的小飛機,這是一段挺刺激過癮的經歷,但差一點無法返航的窘境卻記憶猶新。還有一次的豐山之旅,和林傳明校長率領大群夥伴,徜徉在山林綠野中,享受芬多精與品味瑞里茗茶,這一切彷彿讓我覺得自己也是「東榮」群體的一份子呢!
隨著年歲增長,順利考上校長並分派到偏遠山區的培英國小後,我仍然不忘情「東榮」。童年的同學如盧俊雄、湯正雄、陳秀雄老師都在這兒,大家越發覺得老友情誼彌足珍貴。只是此刻「東榮」有更多新秀進來,一些老葉逐漸凋零或離去,更驚覺歲月不饒人。山區的三年匆匆而過,幸運的我調回家鄉的菁埔國小。由於和「東榮」同是本鄉學校,彼此互動頻繁。每年回來參與校慶盛典外,我也時常關心「東榮」的一點一滴。與其說是和「東榮」有份難分難捨的情,毋寧說我愛「東榮」猶勝其他。
或許是老天的安排,當「菁埔」服務四年將屆之際,蒜頭國小校長出缺。地方人士歡迎原籍六腳鄉而正在「東榮」服務的楊校長返鄉。也因緣際會,順理成章地,我這個具有半個「東榮」老校友身份的人回到這兒。但近鄉情更怯,強烈的使命感與企圖心鞭策著自己。家鄉人做家鄉事,尤其是有更多的同學校友、親朋長官注視這個街仔面的「東榮國小」是否更成長、更貼近大家所期待,因此,我無時無刻不以戒慎恐懼的心迎接每一天,數年如一日。
曾幾何時,創校四十多年的「東榮」真的茁壯了。在許多人辛勤耕耘之下,兩排巍峨教室矗立於扶疏樹蔭間,寬大的中廊最前方懸掛「禮義廉恥」四個大字,而校門口聳立著孔子塑像。這些無形的「境教」,辛勤師長們的「身教」與「言教」,以及長期以來奠定的良好「東榮制教」,型塑了無數「東榮人」,如今在社會各階層英姿煥發,各有所成。我雖不敏,但亦毫無猶豫地勇敢投入「東榮」這個大家族。
記得接任之初,最大的挑戰是學生午餐的開辦。雖然政府已撥款補助建廚房、添設備,但整體設計未達理想。透過全體同仁的努力和家長會鼎力支持,爭取了不少經費,改善了過往設施。在安全無虞的情況下,終於在到任次年(八十七年)三月間正式供應三菜一湯的午餐,解決了家長和學生長期煩惱的中午用餐問題。接著是學生人數逐年回升,相關教學設備卻嚴重不足。所幸,家長會全力支援學校,如建置學生腳踏車棚、辦公電腦及軟體設備、教室視聽電化器材,以及遊戲設施整修等,皆有顯著改善。此外,早期何天財先生設立的紀念獎助學金、蔡武昭先生的勤學獎學金,皆為熱心教育的賢達用以鼓勵學生努力向學的佳舉。還有,校友鄭元捷先生獨捐大型影印機一部,鄭正輝先生贈送大型烤箱(午餐廚房用)一組,社區福德爺廟管理委員會捐贈全新山葉平台式鋼琴一台,社區五營王廟及福德爺廟長期支助學校校慶活動和學生各項活動經費。這些具體的義舉,印證了大家對「東榮」的深厚愛意。
人生的列車不停前行。如今,我已兩鬢漸白,華髮叢生,卻不知老之將至。而教育改革正風起雲湧,九年一貫課程也正式上路,許多工作夥伴紛紛提前退休。「東榮」服務群變化空前劇烈,影響所及,我固不戀目前職務,亦興起應早日交棒的心理準備。「東榮」這個曾經愛我、撫我的可愛母校,累積了多少教育前輩的心血與勞力。如今,獲得了更多長官與各界的肯定與支持。寬廣美麗的校園在全鄉國小無法比擬。師長們具備專業知能與絕對的服務熱忱。特別對長期服務「東榮」的前輩師長們,大家的菁莪樂育、犧牲青春,令人肅然起敬。像師範一畢業就來「東榮」至退休,服務超過四十年的鄧富美老師,和她夫婿何逢徽老師兩人在「東榮」的年資合計超過八十二年,作育了無數英才。另外,在「東榮」服務超過四十年的還有劉碧蓮、劉武陽、陳富姬老師,他們都是師範畢業的佼佼者。服務超過三十年的教師包括黃崇寧、洪玉華、林真、簡健造、盧博副、郭金獅等教師,以及校護李秋枝小姐。特別是詹瑞瑛老師,服務滿三十年後因健康因素提前退休,她將最璀璨的青春歲月奉獻給「東榮」,而未婚的奉獻精神,更是令人敬仰。此外,任職超過二十年以上的教師有張翠華、林坤山、曾其才、湯正雄、陳寶秀、陳秀雄、盧朝琴、洪金釵、盧俊雄等老師。值得一提的是,現年九十六歲仍耳聰目明的莊金泉老師。他雖然只在「東榮」服務十八年半,卻見證了「東榮」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並因政府財政困難在「東榮」延遲退休。因為這些豐沛的教師資源,他們樂於愛護鄉校,造福無數「東榮」人和後代學子。飲水思源,吃果拜樹頭,這是我們應有的感念。
我是個土生土長、生於斯、長於斯、將老於斯的道地在地人,東榮國小離老家僅咫尺之遙,五十年的成長歷程雖我經歷不深,但點滴往事結下深厚情絲。看著平房拆了建樓房,一批批教育菁英來了又去、去了又來,「東榮」的一切都充滿了生命力。我愛「東榮」不僅是一句口號,更是身體力行的實踐。無數愛民、教育夥伴無時無刻不對「東榮」寄予更大的期許、更多的祝福。當我們回頭看看「東榮」時,心中是多麼歡欣喜悅,也滿懷感恩。願「東榮」永遠年輕,成長茁壯,作育更多天下英才。
本文載於47週年刊物:卓越風華東榮半世紀情
於整理70週年線上紀念刊物時,由小編賴韋丞主任於2024.12.24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