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味人生的藝文創作

以藝術之眼和文學之心及對生態的瞭解和關懷,

讓我們攜手一起修補大地的傷口,連結破碎的環境,重新看見台灣自然和生物的神祕和美麗。

結合校內外生態,人文與藝術的各路名師,涵蓋自然與攝影及寫作和小說與戲劇達人,

帶你和台南各社區在地鄉親攜手同遊城市與鄉間的各個神奇角落,

用攝影鏡頭獵取自然的美麗,以文字傾訴環境的哀愁和心聲。

-

本課程透過適度的情境式問題學習導向教學(PBL)與議題探究(inquiry-based)的教學法,

以及場域的實際探勘,引導學生分析場域素材,並進行思辨與討論,

以提升學生對於臺南濱海社區發展的關心與認知,充實在地文史素養,擴增文史加值應用的基礎,

並進行敘事力多元展現的分組討論以及呈現培育學生4C的能力,

以及具有美善人事物的賞析、建構與分享之能力、透過跨域教學提升學生品味、

想像力和判斷力以及多元提案構思及實際創作之能力,

幫助學生學習重視與賞析傳統文化及在地文化,並將蒐集之資料加以分析彙整分析整理後,

提出自己對聚焦議題的觀點,再轉化為多元展現敘事力的藝文創作之表現手法和做成果展現與大眾分享。

01 – 課程說明與介紹

米虹老師介紹課程目標,藉由拍照和文字與社區做結合,加上手作課程以及去灣裡踏查,透過跨域教學提升學生品味、想像力和判斷力以及多元提案構思及實際創作之能力,幫助學生學習重視與賞析傳統文化及在地文化。

並將蒐集之資料加以分析彙整分析整理後,提出自己對聚焦議題的觀點,再轉化為多元展現敘事力的藝文創作之表現手法和做成果展現與大眾分享。

/ 2022.02.25 助教曾湘婷 整理

02 – 認識社區場域—灣裡

米虹老師開場先跟同學互動,提問灣裡的特色,讓同學先初步對灣裡有的了解,講授課程希望藉由師生共同參與、協助社區辦理活動、多元學習,幫社區做文化推廣,把其他東西結合自己的專業做出一個實體東西。

先了解地方的需求、學校給予幫助,以及和他們合作,地方成長的同時學生也增進了知識。希望學生有實作的機會,鯤喜灣活動,有手作糕餅、紅龜粿、青草茶,一些年長者的技藝漸漸失傳,希望藉由手作課程讓技藝傳承下去。

/ 2022.03.04 助教曾湘婷 整理

03 – 田野調查方法概論

張耘書老師講授田野調查方法,如何啟動一場田野?居民、在地、學生由下而上,田調尤其是要有一個產出、一個書寫記錄。

至於田調在哪呢?民俗、廟會、祭典、城市漫遊、輕旅行、工藝、產業,當走進一個地方就是一場田野了。

田野不是很死,不是一定要特定做什麼才是田野,走進一個市場、一個廟,就是一場田野了。不要別小看在地的夥伴,建立夥伴關係的重要,諮詢、合作、顧問、資料提供,要懂得借力使力。

/ 2022.03.11 助教曾湘婷 整理

04 – 文學蓄勢力應用概論

許舜傑老師講授提升「敘事力」:敘事(Narrative):

是人類思考和組織知識的基本方法,我們常以敘事方式進行思考、表達、溝通並理解人類與事件,經由敘事提供人類彼此理解溝通的脈絡,並由經驗的反覆累積,瞭解我們所處的世界。

人類所建立的敘事網路,能讓我們簡潔又普遍地蒐集到各種生存必備的社會經驗。生活中常發生的,很日常、生活可接觸到的,人類從敘事上獲得很多,學習是敘事的累積。

/ 2022.03.18 助教曾湘婷 整理

05 – 攝影敘事工作坊(一)

子興老師講授攝影概論,近幾年手機的發展對新手攝影是很方便的,只要有陽光就很好拍,也可以用一些軟件的內建軟體好好地好構圖,在攝影的時候運用一些原則即可把景拍的好看,不用特別去死記攝影理論。

用手機拍有一個非常好的作用,就是鏡頭可以自由運用。照片裡面有人物可以增加細節,一個攝影者不見得要到漂亮的地方才能拍出漂亮的照片,在照片裡面多一點細節是好的,可以讓照片更精緻,畫面當中有水平或垂直看起來更俐落。

如何拍出好照片?重點在於「懂得生活」,打開感官、感受到美,

按下快門紀錄片刻。多練習、多比較,手機拍照是OK的!

/ 2022.03.25 助教曾湘婷 整理

06 – 臺南灣裡田野調查

第一站同學到達萬年殿前下車,由潘文欽總幹事介紹萬年殿的門神、彩繪以及牆上的雕塑,

之後走進灣裡老街,了解到灣裡的一磚一瓦都是有故事的,

接著又到了省躬社(聖化堂)、保安宮、崇德堂、超峰寺,潘總幹事一一為我們介紹這些廟宇的特色。

午餐時間我們到灣裡教會裡品嘗只在宴客菜裡出現的大滷麵,以及當地栽種的洛神煮的洛神花茶,

吃包喝足後由張家鼎老師為我們導覽。我們回到萬年殿旁邊的耕心園,張老師一一為我們介紹裡面的各種植物。

最後,同學回到萬年殿前廣場鯤喜灣活動市集,體驗裡面的闖關遊戲以及特色小吃,收穫滿滿地上車返校。

/ 2022.03.26 助教曾湘婷 整理

07 – 田野調查資料分析學習應用於創作

蔡米虹老師講授田野調查資料分析學習應用於創作,先藉由問同學參訪灣裡的感想,帶到社區營造。灣裡是這堂課今年教學的場域,該怎麼樣對社區做回饋,第一個是興趣,第二是有什麼方式可以介入。

不管是文資系還是同學們讀的科系,能夠有什麼用,教學不是只有在書本上,走入社區,自己所學的東西能夠發揮什麼作用,老師也是在學習,彼此教學相長。

/ 2022.04.08 助教曾湘婷 整理

08 – 攝影敘事工作坊(二)

蔡木隆老師首先讓大家起看同學們在灣裡的照片,點出各自的優、缺點。拍照姿勢不一定要站著,蹲下、跪下,取材角度會更好。

單一物件不要放正中央,可以把簡單的文字加入照片,跳脫出照片原本的框架。

接著分享在金門拍的照片,利用老建築、長者帶出金門古老的氛圍;兩位長者步行回家,老建築帶上長者,顯出溫暖度,把人跟地景連結在一起。最後講授拍照方法,如九宮格構圖、焦平面、黃金螺旋等等。

/ 2022.04.15 助教曾湘婷 整理

10 – 環境資源創作 — 印染

林長諭老師授課社區自然資源的藝術創作「印染」。

第一節課先介紹何為印染,接著拿出葉子與同學們互動有獎徵答,剩下的時間讓同學們走出教室,在校園收集葉子當印染的材料。

第二節課發空白帆布袋,讓同學們先思考構圖,最後,同學們動手實作,發揮創意把葉子沾上顏料印上帆布袋。

/ 2022.04.29 助教曾湘婷 整理

11 – 攝影敘事工作坊(三)

劉浩濬老師分享攝影如何創造故事?

從攝影切入,想把觀念、想法帶給大家。攝影跟寫作一樣,需要讓人一眼看到重點,用影像說故事或用文章說故事,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可以很清楚地讓觀眾知道重點,而心境則是決定照片的樣貌。

從照片來看小歷史,一張照片、一個影像都有自己的故事。彩色照片給我們的意義是寫實的;黑白照片是則抽離出來的,給我們一個象徵意義上的事,看的是一種引導。

/ 2022.05.06 助教曾湘婷 整理

13 – 攝影敘事工作坊(四)

楊子興老師講授相片修圖技巧與建議,首先請五位同學分享自己拍的照片再進行講評。第二節課老師選幾張照片家同學如何後製,透過一點點小小的改變可以讓圖像更完美,拍攝是第一次的創作,後製則是第二次的創作。透過同學作品的賞析、簡單的編輯,有吸收到第一次演講時的理論,可以讓大家知道用簡單的手法可以讓作品更完整,甚至變成一件藝術品。拍照的當下是第一次創作,後製其實是一種藝術的創作,大家都可以嘗試看看。

/ 2022.05.20 助教曾湘婷 整理

14 – 敘事力表達的多元創作發展練習

許舜傑老師講授重塑照片的風景:照片可以帶起文字的連想,兩張照片是同樣的圖,但是不同文字會產生不同的感覺,透過文字可以傳達很多照片給我們不同的意義。

要如何更改照片的內容,除了修圖外,還可以善用文字的詮釋。照片內容豐富的意義,需要文字來彰顯,但過度詮釋,仍會造成矛盾,不知所云,盡量避免讓照片淪為文字的佐證,最好的圖文關係是文字幫助照片說故事。

/ 2022.05.27 助教曾湘婷 整理

16 – 圖像作品熱轉印學習

高實珩老師教授圖像作品熱轉印,首先欣賞之前計畫同學們作品成果,接著講授熱轉印的流程及觀看小影片讓同學更了解流程。

因為疫情的關係,實際熱轉印的作業以直播的方式進行,

實作的過程中高老師配合著講解,雖然無法親自實作,

但是同學也勇於發問並且給予回饋。

/ 2022.06.10 助教曾湘婷 整理

17 – 110-2期末課程聯合圖文影展

首先,計畫主持人婉容老師先開場。

接著海味人的藝文創作、沿著海走的藝文教育、停看聽台南藝術、生態調查四個班級輪番報告,以線上的方式欣賞同學們的圖文作品。

同學們報告完後,安排老師交叉講評給同學們意見,同學們也在留言欄給予回饋。

/ 2022.06.17 助教曾湘婷 整理

18 – 反思及檢討(後測)

在這學期的最後一週,許舜傑老師跟蔡米虹老師一起講評同學們的圖文作業,大家普遍的問題就是缺少了總標題,文字的部分同學們都寫得很不錯。

在排版上,同學也都有吸收從講座中學習到的知識,大部分同學都排的很好。需要留意的就是留白的部分,還有字體的大小,也可以使用不同的字體,僑生用英文字書寫就很有異國風味。

/ 2022.06.24 助教曾湘婷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