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與媒體運用

本課程以提升學生的「媒體敘事力」為目標,從認識媒體的類型開始,瞭解影像於創作上的運用,

並安排實作課程,以臺南的生態環境為關懷對象,透過生態文學之閱讀,以及生態踏查,

再加上多媒體的運用,引導學生自主發現生態之美,體會生態保育之責任,

進一步結合文學創作和在地生態素材來進行多媒體的跨域創作,進行社會實踐,喚醒在地的生態保育意識。

01 – 文學的多媒體時代

舜傑老師介紹課程,本課程以提升學生的「媒體敘事力」為目標,從認識媒體的類型開始,瞭解影像於創作上的運用,並安排實作課程,以臺南的生態環境為關懷對象,透過生態文學之閱讀,以及生態踏查,再加上多媒體的運用,引導學生自主發現生態之美,體會生態保育之責任。

進一步結合文學創作和在地生態素材來進行多媒體的跨域創作,進行社會實踐,喚醒在地的生態保育意識,並引導學生透過溝通、合作模式(小組合作),以創意來提出解決地方問題的方法(文學+多媒體)。

/ 2021.09.17 助教曾湘婷 整理

02 – 媒體與類型與表達

利用生態自然敘事,希望大家加入自然書寫,透過課堂上播放的三支影片,不管是生態還是人文科系,能夠一起保護自然。其實想要改變現況救地球真的不會難,我們希望自己的改變,試圖向他人證明這是真的可行的,愛護自然從自己做起。

透過「里山里海創生新台南敘事力計畫」,一起走向森川里海敘說島嶼美麗哀愁的故事!帶我們的同學去探索台灣美麗的地方。運用多元生態與自然敘事,來關懷自然保育,刺激更多實際的保護自然行動,實踐自然與人和諧共生的永續理想,你我不要缺席!

/ 2021.09.24 助教曾湘婷 整理

03 – 嘉義大埔的生態與人文

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英國世界自然基金會和中央電視台創辦的tve(television for the environment)展現永續浪潮中影像的影響力,環境永續不只是自然科學,也可以從影視、美術方面進行永續發展。

一匡老師接著介紹之後要去田調的大埔,藉由曾文水庫連結到生活汙水,反思自然生態問題,透過影片看到水庫的變遷,對於生態環境同學踴躍發問,老師也一一解答。接著介紹大埔的名產—麻竹筍,透過看採筍跟做酸筍的影片,讓我們更加了解麻竹筍。

最後介紹的無螫蜂,社會性的昆蟲,其內部組織有蜂王、工蜂以及雄蜂,它的蜂蜜跟蜂膠都對人體有很好的影響。

/ 2021.10.01 助教曾湘婷 整理

04 – 文學與生態藝術創作

公民如何透過公民行動為環境做事,透過聯合國世界永續指標,來給政府評分、給自己評分。我們的作為,多少加分?多少扣分?對一般民眾而言,透過實際的參與、紀錄、認證來累積資料,堆疊出城市的知識。發揮個人專長的應用與知識的驗證,參與與時間累積的經驗知識,透過現代科技的輔助拓展我們的視野,幫助我們了解更多。

土地是一面鏡子,我們怎麼對它,它就呈現什麼給我們看,毫不隱藏,真真實實。利用自動相機,透過現代科技拓寬我們的視野。

我們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持續變動的環境我們該如何應對?用使用者角度來看,有什麼人會來?

/ 2021.10.08 助教曾湘婷 整理

05 – 文學與媒體實作

景泓老師以大埔田調舉例,如何建立影像拍攝的概念?以水庫、蜂蜜、麻竹為主題,對題目的認知,到題目的發散可以拍成一支影片。找題目要找有興趣的,從子題思考要什麼題目?如蜂蜜可以發散「人、生態、市場」三個子題;水庫從歷史發散,歷史聚落的形成,從人反推到蜂蜜,反思自然生態,水庫和蜂蜜相連結,也能從麻竹連結到社區種筍家庭的故事,再與大埔的經濟結構有所連結。

我們在拍攝店家時也要注意拍攝倫理,要給對方簽影片肖像授權書,做創作不是一件輕鬆的事,花時間去修改,才會有好的果實。

/ 2021.10.15 助教曾湘婷 整理

06 – 嘉義大埔走讀:影像素材的蒐集與整理

蒐集題材這件事通常不應該是在打算拍紀錄片之前才開始進行,這是景泓老師不斷提醒同學們的拍攝要點,而是平常就會對一些議題、事件、人物保持長期的關注,有較為深度的情感和興趣。

視題材而有不同的範圍,譬如當從白米炸彈客楊儒門說起,談台灣當下農業處境,甚至回溯整個台灣的農業發展時,要做的功課就會非常地龐大。網路、平面媒體報導、相關學術論文、書籍都是可能的來源,而這些資料有的將來可能會成為節目的內容,有些則只是參考用的背景資料,但通常在前置研究的階段比較不會限制資料的範圍,而會比較廣泛地去搜集。

/ 2021.10.22 助教曾湘婷 整理

嘉義大埔田野調查Ⅰ

田調第一站到了湖濱公園、情人公園,讓同學拍攝曾文水庫素材,到社區關懷據點看木製小提琴,

午餐享用了當地特產麻筍煮的湯。下午參訪與大埔國中小合作建造的人工濕地,以彰顯水質處理的重要性;

並觀賞重要的里山環境指標──無螫蜂,一匡老師也向同學介紹無螫蜂相關知識,相關拍攝主題同學也能拍攝一些素材。

最後一站去尋覓麻竹筍,我們先到郭會長家看他如何切筍,也讓同學體驗了切筍。接著爬上麻竹筍山,聽郭會長介紹麻竹,繞山丘一圈後,郭會長贈與我們醃好的麻竹作為禮物。

/ 2021.10.23 助教曾湘婷 整理

09 – 文學與影像紀錄

這次的課堂邀請到「自然野趣」公司的創辦人──黃一峯講師來演講,公司成員雖然都不是本科畢業,但是出於喜歡做的事就可以一直做下去。有心要記錄東西,手機也可以做影片,當熱愛的事情達成的時候,感覺是不一樣的,學攝影會有很多反思,學會沉住氣觀察,怎樣增強自己的實力。

一峯老師介紹各種鳥類,之前還到孟加拉全世界有最大的紅樹林保護區找老虎,他們在紅樹林裡穿梭,連續找了三天,雖然沒找到老虎,卻搜集到老虎的腳印。

最後老師以「做自己喜歡的事,即使失敗了也是一種幸福。」兩句話來鼓勵同學們勇敢去做自己熱愛的事物。

/ 2021.11.12 助教曾湘婷 整理

11 – 文學與媒體實作

這次上課景泓老師講授了手機攝影,手機鏡頭不要滑開,不建議用廣角鏡之類的道具,一顆畫面要等速移動10~15秒,停2秒再停止錄影。

只要移動就需要使用廣角,非必要不用運鏡,運鏡則分成DollyPan兩種方式,景泓老師也帶來的一些攝影道具讓同學試用。

景泓老師也舉例如訪談用自然光(柔光),人看起來比較有立體感,受訪者跟訪問人站的距離,拍攝地點要選擇到安靜的地方,同時注意現場收音與畫面,讓受訪者視線有延伸、保留感。講解完並實際讓同學進行訪談操作練習。

最後,景泓老師也強調同學們攝影師要學會控制現場。

/ 2021.11.26 助教曾湘婷 整理

12 – 生態作家演講

吳茂成老師先說明關於敘事這部分,說話就是認識的開始,人是一種群體動物,在一起的時候就開始了敘事。學習本身就在完成一個人,大學畢業其實才剛剛開始而已,敘事本身就是一個本質、就是一個哲學的反思。

接著茂成老師分享「保境護生」的起點──台灣山海圳國家綠道,結合台南市政府等公私單位,從自家社區、種樹築道、整治河川汙染、營造山海圳綠廊和保育國土,縫合日益破碎的台灣文化及生態環境。

我們認識在地的時間很多,但是我們不了解其背後的文化,文化破碎是讓環境被污染,從在地的了解到「路是人走出來的」,足跡的地方就是有養分的。

/ 2021.12.03 助教曾湘婷 整理

嘉義大埔田野調查Ⅱ

這次嘉義大埔田調有兩組拍攝主題以小提琴為主,所以這兩組前往嘉義民雄進行採訪,

到了嘉義縣表演藝中心後,先欣賞了大埔愛樂樂團的小提琴演奏。

「大埔愛樂弦樂團」的成立是在一次偶然的機緣下,嘉義縣大埔鄉和平社區的理事長吳倚豪與大埔愛樂負責人曾耀輝,

認識了工藝家黃聖彥老師,並運用曾文水庫的漂流木教居民製作提琴。

這次的演奏會,就是學員拿著社區的手工自製提琴演奏,兩組同學都記錄下了精采的片段,

在演奏結束後也認真採訪了負責人,收集到了不少素材、收穫滿滿!

/ 2021.12.04 助教曾湘婷 整理

13–文學與媒體跨域創作工作坊Ⅰ

這次景泓老師介紹一款剪影片的軟體「剪映」,這款軟體原本來自知名影音社群軟體,裡面有很多內建的動畫,空景在轉場的時候運用,景泓老師也提醒同學們在使用音樂上要比較注意版權問題,建議找純音樂,同時介紹了一個叫「CC創用」的網站,裡面有很多無版權的素材可以使用。

「剪映」有一個很棒的功能就是自動上字幕,但是要記得換成繁體字跟檢查錯字,也介紹了這幾年大家很愛用的一些轉場功能,但並非所有影片都需要。

並在課程最後,景泓老師用之前拍攝的素材示範剪輯一支影片,剪接的時候可以看音峰去找剪接點,人物說話的時候可以找相對應的畫面疊加,之後便讓同學們實際操作。

/ 2021.12.10 助教曾湘婷 整理

14 – 文學與媒體跨域創作工作坊Ⅱ

景泓老師幫各組同學看拍的素材,老師藉由跟同學的問答,教同學如何取捨素材,以及如何把素材適當地連結在一起。

訪談不建議多個人一起,一個人訪談起來比較可以深入談一些私密的事,如果主題比較歡樂,可以多個人一起訪談。

做歷史影片需要老照片,可以用「百年地圖網」;照片適度地做一些zoom in/out;當旅遊影片只有畫面的流動時,可以配音樂輔助情境,也可以用象徵性的畫面。

/ 2021.12.17 助教曾湘婷 整理

17 – 生態敘事影像成果展:小組分享

今天景泓老師幫各組看初剪影片,各組派一位同學用一分鐘介紹影片,景泓老師建議正式上台時不要單純看稿讀稿,接下來由各組輪流播影片。

景泓老師給的建議是,各組都有的問題是缺字幕的地方要記得補上,然後字體要記得從簡體轉成繁體。

最後建議要有片頭跟片尾,同時表示對這支影片創作者們的尊重。

/ 2022.01.07 助教曾湘婷 整理

18 – 作品反思與討論

110學年度敘事力計畫之第一學期期末課程聯合迷你影展,先由計畫主持人婉容老師致詞,

接著由創作與媒體運用、影像與史學、社區劇場、生態環境敘事力四個課程的組別先上台介紹各組的影片,

同學和老師們一起欣賞影片,分別再由婉容老師、舜傑老師、米虹老師、幸蓉老師、一匡老師、景泓老師做講評。

/ 2022.01.14 助教曾湘婷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