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看聽臺南藝術

本課程透過適度的情境式問題學習導向教學(PBL)與議題探究(inquiry-based)的教學法,

以及場域的實際探勘,引導學生分析場域素材,並進行思辨與討論,

以提升學生對於臺南山海社區發展的關心與認知,瞭解臺南市藝術發展脈絡和重要藝術家,

培養藝術敘事的基本賞析素養和能力及培養創意藝術敘事的基本素養和能力。

01 – 初次見面 — 課程、計畫介紹

婉容老師向同學介紹計劃的目的在於讓同學學習敘事力的能力,並希望能透過計劃讓同學體會台南精彩的文化及豐富的資源。也介紹計畫邀請的各界師資,希望同學能在課堂體會到療癒感及與自然的連結。以「如何實踐荒野作為我們的救贖」帶入課堂,希望同學能夠學習覺醒、覺察、覺知、覺行。

第二堂課由幸蓉老師以未來交換人才的趨勢帶入文字力課程,讓同學思考寫作前後分別在做甚麼,並以引導語引導同學書寫,帶領同學進行自由書寫、接寫及九宮格筆記法的練習。最後再回到幸蓉老師分享開始前的題目:在寫作前及寫作後的想法,讓同學思考自己的兩次回顧有甚麼不同。

/ 2022.02.25 助教李明澤 整理

02 – 攝影敘事─藝術攝影要素

景泓老師向同學展示拍攝生態照片的成果,並講解拍攝方法,井字構圖的使用技巧,展示拍攝工具及用微距鏡拍攝的照片。

提醒同學在拍攝的時候要注意如何把想表達的東西用一系列的照片呈現出來。

老師也分享以往舉辦的個人展覽。說明每張照片表達的不同含義,從細節中看出的社會議題。照片以不同形式呈現傳統宗教,改變市民大眾的刻板印象。景泓老師也提醒同學,田野調查對於拍攝具有一定的幫助,為創作提供創作靈感,並能夠增加自己對於地方的歸屬感。

/ 2022.03.04 助教李明澤 整理

03 – 田野調查如何著手?

禹緒老師分享自身劇場經歷,提到了田野調查的重要性。詢問同學田野調查的經驗,了解同學對田野調查的認識。從介紹社區的定義開始切入,並接著介紹社區營造、社區資源。老師也以不同的社區著名地標舉例,分享自身家鄉的故事,以及老師在社區劇場的經驗。在介紹完社區資源後,禹緒老師邀請同學討論思考,家鄉的人文地產景。同學也踴躍分享自己家鄉的社區資源。

第二堂課,老師接續講解社區田野調查方法、口述歷史和訪談。老師也藉此談論關於觀察與學術倫理的界線,並透過自己社區劇場的田調經歷分享訪談的技巧。也提醒同學在訪談時注意提問的「關鍵詞」,多利用網路的資源做訪談前的了解。勉勵同學能夠把握之後實際查訪的機會,積極去進行田野調查,交出期末亮麗的成果。

/ 2022.03.11 助教李明澤 整理

04 – 文字的力量─心靈寫作工作坊

芫品老師詢問同學對於寫作的感受。老師透過和同學的互動對答,深入的討論”寫作”對於每位同學的想法,以及平常會如何召喚創意。接著說明心靈書寫的要點之一,放鬆控制。並透過三階段不同條件的書寫練習,讓同學們更能了解心靈書寫的寫作方式。

芫品老師講解心靈書寫和一般我們寫作時不同的地方。在於不批判自己,想到什麼就寫什麼,不要停下來修改。當寫作時遇到批評的想法時,不理它或把它寫下來。防止頭腦去干預寫作,讓手牽動你的心,用身體去寫作,好好去感受書寫的過程。並提醒同學:不要控制你要說什麼跟怎麼說。同學們在工作坊中體驗到了和過去十分不同的寫作經驗,老師也鼓勵同學,課後持續練習心靈書寫,和自我進行對話。

/ 2022.03.18 助教李明澤 整理

05 – 以影像紀錄自然的奧妙心法─黃一峯老師演講分享

一峯老師從自身職業帶入演講主題,以自然的素材讓大家認識這些生物,向大家分享老師眼中的自然。並接著提到了老師過去的生活中,引發他的創作、思考的事物,如觀察蚊子、螃蟹等生物,並分享老師拍攝蚊子吸血時的照片、小時候吃螃蟹時跟殼的合照等。

一峯老師以五感及生活六元素作為例子,說明如何從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五種感官的感知,及食、衣、住、行、育、樂生活六元素中,找出照片的題材。老師在演講最後,分享了他參與自然節目的拍攝過程,及其中的苦與樂。向同學們說明,如何透過紀錄、影片製作,加強敘事力。老師也藉由這段經歷鼓勵同學,勇於接受挑戰,在感興趣的事情上努力會讓人生變得有趣;以最真實的故事呈現事物,照片便會是最具感染力,最能打動人心的。

/ 2022.03.25 助教李明澤 整理

06 – 黃一峯老師自然觀察工作坊-竹溪畔田野觀察

一峯老師帶領同學們,實際走入都市的自然環境,認識同學們可能未曾注意到的自然之美。

沿途中,老師也以講座中提到的五感切入,介紹老師發現的植物及動物,

一峯老師提到,自己的講解的目的並非只是解說沿途的生物,而是希望同學打開自己的感官來進行觀察,

如此對同學的創作,才是真實且有溫度的。老師也利用許多小道具,邀請同學用不同的方式體驗大自然。

像是:戴眼罩後利用聽覺和觸覺感受竹溪河畔、使用白紙和鉛筆,將自己撿到的葉片及葉脈紀錄下來。

老師也鼓勵同學,利用自己平時就經常帶在身上的高科技智慧的結晶—手機,

利用拍照、錄影、錄音,隨手就能將自然紀錄於生活之中。

/ 2022.03.26 助教李明澤 整理

08 – 臺南傳統藝術-­彩繪、剪黏傳藝師的故事

玲君老師詢問同學對於傳統藝術的印象,以及對傳統信仰、寺廟的認識。接著介紹了寺廟的歷史及其對於居民、政府的意義。其實寺廟就如同一座民間公共美術館、博物館,彩繪、剪黏、木雕、石雕、交趾陶,不只是傳統藝師創作的心血,也隱藏著居民的集體記憶建構、文化認同等。

玲君老師接著介紹臺南著名的傳藝師:潘式彩繪,潘春源、潘麗水、潘岳雄,祖孫三代各有其特色及風格,也都是入圍及獲獎無數的畫師;剪黏工藝大師陳三火,陶瓷堆疊拼接,作品飄逸生動。老師也透過分享師傅們的作品,講解其中的彩繪工程和技法,以及背後技藝傳承的故事。

/ 2022.04.15 助教李明澤 整理

09 – 攝影敘事─攝影技術及主題

景泓老師跟同學講解照片的快門、光圈、感光度其背後的原理,並分享拍攝九宮格的技巧,以及老師推薦的不同手機平台的攝影、修圖軟體。老師也透過自己的攝影作品,說明並示範了修圖工具的詳細使用方法及修圖效果、成果等。

調整照片的整體亮度、曝光度等可以有效的改善現實環境中光線不足,又或是過度曝光的問題。不同鏡頭也有著不同的拍照效果及其適合使用的景深。課程中,景泓老師鼓勵同學,多練習多拍攝以熟悉自己的拍攝工具。也提醒同學們,預想很重要。就算是隨意的街拍,多思考多構圖,也能讓自己的照片用不只一句話說完,呈現更具有故事性的畫面。

/ 2022.04.22 助教李明澤 整理

10 – 臺南作家和其作品的故事-府城文學地圖

禹緒老師詢問同學,臺南對同學來說是什麼?以及原本對臺南的印象。接著分別介紹臺南的著名作家:楊熾昌、葉石濤、劉吶鷗、吳新榮、林佛兒、楊逵。

老師講解了作家們的生平背景、創作特色、以及對於台灣文學的影響,並邀請同學朗誦作家們的著作從文字中,感受和發現與平日生活不同的臺南。

禹緒老師也分享了《日曜日式散步者》這部紀錄片,記錄了臺南著名的風車詩社,及超現實主義運動在臺灣的發展。其高度實驗性的美學形式,也呼應主題風車詩社的美學主張,挑戰紀錄片劇片的分界。

/ 2022.04.29 助教李明澤 整理

11 – 攝影敘事─策展與找觀點

景泓老師給予同學們在主題攝影練習回饋,跟同學講解展覽及策展的方法。

老師提及到,策展更需要詳細爬梳資料,思考題目,建構連貫性的脈絡。增加展示品的附加價值,思考照片是否有「再利用或再研究」的價值,讓照片有更多的層次及內涵,就能有更多的身體感及想像。

幸蓉老師分享了歷年來最為深刻的經典廣告台詞,帶出敘事手法會帶來不同的觀感及影響,又從不同的影片中找出影片的關鍵訊息,讓同學思考自己在創作時有沒有把觀點投射給觀眾,並讓同學再次練習九宮格筆記法,整理及重心審視同學們在創作時的想法及觀點。

/ 2022.05.06 助教李明澤 整理

12 – 社區劇場及風土創作案例

禹緒老師從社區劇場的定義開始,分析了社區劇場型態,帶大家認識何為社區劇場。藉由演出的劇情及工作內容,和同學們分享如何將台南的風土故事融入至創作。

其中有許多老師過往及正在進行的社區劇場實例經驗,如七股竹橋社區、柳營中興社區等。社區劇場在實務上雖有許多限制及挑戰,但和居民們共同創作的演出及故事是非常感人且能產生共鳴的。

/ 2022.05.13 助教李明澤 整理

13 – 府城散策-走讀五條港

因應校園防疫政策的更動,使用Google meet轉播分享畫面。燕萍老師和禹緒老師實際到了中西區五條港文化園區,替同學們進行導覽。帶領同學們更深入了解,台南府城的歷史和文化特色。

其中經過了海安宮、接官亭、水仙宮市場、神農街、看西街長老教會等不同的景點及歷史建築。

燕萍老師和同學們分享了不同時代的建築特色,也講解了其中的歷史典故。禹緒老師也鼓勵同學有空親自到五條港區遊覽,從不一樣的角度更深入認識台南。

/ 2022.05.20 助教李明澤 整理

14 – 攝影敘事─修正&完成策展執行

因應校園防疫政策的更動,使用Google meet進行線上教學。禹緒老師、景泓老師、幸蓉老師跟同學們討論作品的修改並給予建議,藉由分組討論來了解同學們在策展的實務上遇到的問題。禹緒老師鼓勵同學藉由討論來釐清各組想表達的核心理念。

景泓老師建議同學可以思考照片及本身的關係,思考自己和臺南的關係,來釐清當下為何拍攝這張照片的原因。

幸蓉老師也給予同學在文字上的建議,試著描述細節,利用關鍵詞來延伸更多的文字。不要只是照片說明,思考如何表達拍攝作品時當下內心的感受或想法,慎選用字遣詞,讓文字能更流暢及洗煉。

/ 2022.05.27 助教李明澤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