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與史學

認識影像資料在歷史學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

閱讀影像資料的歷史學研究成果,

學習如何蒐集與運用影像資料於歷史學研究及在地書寫中。

01 – 課程主旨說明

米虹老師表示本課程除了配合本校的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外,同時亦結合戲劇系王婉容老師的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教學社群培力計畫,讓影像與史學這門課,呈現多元的樣貌。

在課程的規劃方面,首先,除了認識影像資料在歷史學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外,亦會透過閱讀影像資料的歷史學研究成果,以學習如何蒐集與運用影像資料於歷史學研究中;其次,邀請不同領域老師、在地工作者進行授課,與同學分享如何認識在地文化、資源等問題。

最後,進行灣裡社區踏查,將課堂所學實際運用在社區影像中,

讓大家看見灣裡的美。

/ 2021.09.16 助教胡瓊琪 整理

02 – 跨域學習課程Ⅰ

第一堂課是由婉容老師進行「如何運用當代眼光再現歷史故事的光芒和啟示」的授課,並向同學說明有關於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計畫的方向。

婉容老師表示修讀敘事力課程,除了可具備人文素養外,亦可透過跨領域的學習發展第二專長。

婉容老師藉由「誰是大肚王?」、「再見小林」,向同學們說明如何透過見人所不能見、曲折的劇情和動人的故事,以及有趣引人的角色,讓史料在虛構的取捨與平衡之間,展現別緻獨特的觀點,進而追尋歷史,展望未來。

/ 2021.09.23 助教胡瓊琪 整理

03 –「影像」與歷史紀錄

課堂上老師讓同學們去思考什麼是「影像」?歷史上有什麼是「影像」?並透過「圖片—手繪」、「圖片—電腦繪製」、「圖片—人物畫」、「圖片—漫畫」、「圖片—人物照」、「圖片—風景照」、「圖片—照中照」、「圖片—文物本身」、「圖片—文物使用」、「文字」、「檔案」、「地圖」、「聲音」、「影音」等14個例子。

說明影像在歷史上扮演的角色,分別為:記錄歷史、非文字以外的記錄、彌補文字文獻記錄之不足。最後讓同學再次思考這些影像或照片究竟是還原歷史?抑或是歷史的想像?

/ 2021.09.30 助教胡瓊琪 整理

04 – 如何觀看「影像」?

米虹老師這次和大家分享的課程內容有二,

其一為如何「觀看」影像?究竟是誰再觀看?是個人還是群體?其觀看時機為何?又該在何時何地進行觀看及如何觀看?

另一為如何進行田野調查。除了要做妥事前準備功課外(例如蒐集好資料、規劃路線、預先瀏覽、走過、找尋可提供資訊的村里長、社區負責人、寺廟主委等地方人士),在進行田野調查過程中需要攜帶哪些設備、需要留意的事項為何,以及需要觀察什麼、做什麼事有詳細的解說。

/ 2021.10.07 助教胡瓊琪 整理

05 – 跨域學習課程Ⅱ:影像工作坊(一)

這堂課很高興為大家邀請上璿生活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長期從事文史田野調查、影像拍攝製作與教學等工作,關懷社會、民俗文化、傳統信仰等議題的張景泓老師為大家分享如何進行社區影像。

景泓老師表示要進行社區影像,首先要認識社區,可以透過社區文化及故事的了解,或是社區活動的參與,才能進而將其保留下來。

透過分組合作、資料查詢,讓學生分享灣裡的人、地、產、景。此外,也提醒學生在從事社區影像記錄的過程中,除了要拍攝出最「真實」的影像,即不能有穿鑿附會、加油添醋或是虛構的影像,更重要的是要取得被攝者的同意,以建立影像紀錄者與當地人文、人際關係之信任感。

/ 2021.10.14 助教胡瓊琪 整理

臺南灣裡田野調查 — 探索灣裡

本次活動目標是為培訓學生能對灣裡在地的環境、歷史文化資源有所認識,

引導學生進一步地去自行觀察該社區的文化資源特色或挖掘在地的問題,

進而結合修習之專業課程,能夠產出對社區具有推廣或紀錄作品之呈現。

/ 2021.10.16 助教郭建良 整理

06 – 跨域學習課程Ⅲ

這次邀請林長諭老師分享「地方創生—跨一步,從海口人生到海廢藝術創作」。長諭老師表示台江內海、外海羅列著七座沙洲,由北而南依序是一鯤鯓至七鯤鯓。

一鯤鯓位於現今的安平,二鯤鯓是億載金城,三鯤鯓是漁光島,四鯤鯓即是鯤鯓里,五鯤鯓在喜樹,六鯤鯓在灣裡,七鯤鯓在茄萣。

但因開挖安平港新港道,使得三鯤鯓與四鯤鯓分開。再加上貫穿南北臺17線(濱南路)未經過四鯤鯓,不僅導致四鯤鯓發展邊緣化,更導致年輕人外移尋求工作機會,社區老年人口比例年年增高等等問題。因此,引發其想要以四鯤鯓為基地,希望能透過科技吸引人潮,改變現有產業狀況,守護住海洋文化。

/ 2021.10.21 助教胡瓊琪 整理

07 – 新視覺:博物館文物陳列

米虹老師今天除了分享如何在田野調查中蒐集與研究「影像」外,還告訴我們現代博物館起源於大革命之後的法國。

原本屬於皇家的收藏,後來被革命政府充公,導致其不再是用來炫耀皇家的權威榮耀,而成為具有公共性質和教育功能的機構,讓人民有機會一窺堂奧,跳出以自我為中心的閉塞世界,透過圖像、文字和器物等,幫助我們理解和認識這個世界。

此外也告訴我們紀錄片傳達的是一種真實,它是藉由影像來記錄著歷史,因此愈來愈多影像工作者開始運用紀錄片手法來探索歷史議題。

/ 2021.10.28 助教胡瓊琪 整理

08 – 跨域學習課程Ⅳ — 影像工作坊(二)

這堂課再次邀請張景泓老師來為我們講解如何進行影像學習製作。

首先景泓老師先透過其製作的影片及知名YouTuber的影片,來說明製作影片及剪接影片需要注意的事項,其次介紹本次剪接教學所使用的軟體—剪映,內部的基本功能與操作方法,並再三叮嚀同學們一些使用上的注意事項,因為《剪映》是知名社群軟體旗下的影片剪輯APP,主要是提供給進行該社群平台創作者們使用,故若有使用背景音樂僅適用於該平台,否則會有版權等相關問題,請大家謹慎使用。

在課堂的最後,老師請學生們將10/16灣裡社區參訪及尋找作業素材的影片進行剪接實作。

/ 2021.11.04 助教胡瓊琪 整理

09 – 跨域學習課程Ⅴ — 影像工作坊(二)

這星期為期中考周,米虹老師讓學生進行「社區資源實察活動--探索灣裡」影像拍攝結果第一次小組討論。

/ 2021.11.11 助教胡瓊琪 整理

10 – 影像類型(1):圖像與歷史

今天米虹老師講解了紀錄片與歷史有何不同之外,並邀請黃柏勲老師簡單介紹12/2要參訪的Dakuo高雄市數位內容創意中心。

Dakuo高雄市數位內容創意中心,隸屬於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以「HUB」的概念來串流整合數位內容產業資源,希望串接中小型企業、個人創業者、城市自由工作者的連結與投入,讓創業氛圍在產業間流動,產業相關工作者得以群聚與連結。

並透過社群的互動、學界與研究界的串接、人才資源的整合,形成高雄數位內容產業發展的土壤,也是吸引大型企業投資的前哨站。

/ 2021.11.18 助教胡瓊琪 整理

11 – 影像類型(1):圖像與歷史

今天米虹老師除了講解紀錄片的歷史功用在於還原歷史現場、保存歷史記憶和集體的記憶,更透過影片來說明田野調查與紀錄片製作。

除了要強化影像媒體識讀的能力,並以紀錄片做為社會溝通、反映社會現實的媒介外,最重要的是要從社會實踐中去汲取個人的養分、培養自主學習、探索的精神。

/ 2021.11.25 助教胡瓊琪 整理

12 – 影像類型(2):器物與歷史的結合

今天校外教學參訪Dakuo高雄市數位內容創意中心。

Dakuo高雄市數位內容創意中心過去是公有零售市場,現在則是創意伴工空間,中心以「HUB」概念串流整合數位內容產業資源,致力提升社群互動、人才資源匯流。

中心內部規畫了共享空間、會議室、直播間,以及進駐的企業,冀望未來成為夢想的孵育基地,提供同學未來職涯更多想像。

/ 2021.12.02 助教胡瓊琪 整理

14 – 跨域學習課程Ⅴ — 影像工作坊(二)

今天再次邀請張景泓老師為同學們《社區資源實察活動--探索灣裡》影像拍攝作品進行回饋與建議。並說明影片拍攝可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前置期、拍攝期、後製期。

因此,一支成功的影片,除了拍攝的畫面要好看,後製工作「剪輯」也是不可或缺。而好的剪輯則可透過節奏、字卡(字幕)、轉場、音樂等元素來增加視覺效果,讓影片更加出色。

/ 2021.12.16 助教胡瓊琪 整理

15 – 影像類型(3

今天米虹老師為大家展示並介紹這次將在成大敘事力計畫課程成果聯展的學生作品系列。

此外,介紹了圖像研究的研究方法可分為:第一層次是前圖像學的描述、第二層次是圖像學分析、第三層次是圖像研究的解釋。

原來,宋代禪宗大師所提出的:「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也有異曲同工之處呀!

/ 2021.12.23 助教胡瓊琪 整理

17 – 跨域學習課程Ⅵ — 影像成果檢討與分享討論

本學期影像與史學課程,配合戲劇系婉容老師的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教學社群培力計畫,即將進行影像成果展,米虹老師請同學就自己組別所拍攝的影片進行主題的敘寫。

此外,米虹老師為大家解說圖像研究方法與侷限,並藉由服裝史、技術史、家庭生活、廣告畫等解讀物質文化如何在圖像中被呈現。

/ 2022.01.06 助教胡瓊琪 整理

18 – 期末成果展

米虹老師解說如何透過圖像去看待社會日常生活的景觀。

這種景觀係一種「看的視覺」,這種看與被看關係,通過人物造型、空間渲染與位置切換,揭示了景觀社會背後的權力網絡。

/ 2022.01.13 助教胡瓊琪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