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生態敘事力

本課程目標在使學生具備描述環境生態主題的能力,進而推動大眾對環境生態保護的行動。

課程內容包括環境生態敘事的文字力、戲劇力、圖像設計力、影像力與網路力,

以綜合敘事設計工作坊培養學生環境生態敘事的實作能力,以討論指導修正作品,最後辦理展覽交流。

01 初次見面您好—課程介紹

透過王婉容老師和王一匡老師開場,強調跨領域人才的重要性,而本次課程將以環境生態的角度,利用口語、文字和影像等形式呈現相關議題,間接培養敘事力以及敘事美感,使不同科系的學生在此能發現第二專長,或使自己的專長領域更為完整。

吳幸蓉老師則鼓勵學生創作以及開拓視野,且認為創作為人與平行宇宙的重要連結。本學期會大量邀請講師,為同學解說生態相關議題,以及指導攝影相關技巧,於期末時將會把同學所拍攝製作的影片進行成果發表。

/ 2021.09.17 助教蔡涵青 整理

02 – 概念引導,穩固基礎

第一節課由王婉容老師講述台灣海洋目前的汙染狀況,分享以環保為主題的跨國歌舞劇之創作概念,例如《如果還有明天》、《再見小林》等,引導同學思考如何創作自然生態敘事,還有推薦一些相關書籍供學生參考,使學生對於創作概念有更深的了解。

接著,幸蓉老師邀請學生回饋,有學生分享若生態以戲劇作為媒介,可呈現多元面向;另外老師強調整理過的資訊是武器,先讓同學試著看影片紀錄,再提供兩種筆記術:康乃爾書寫法以及第二次書寫法,並比較兩者差異及優缺點,促進學生能於未來提升紀錄效率。

/ 2021.09.24 助教蔡涵青 整理

03 – 素材探索

一匡老師以環保相關的影片作為例子,使學生能夠觀摩專業攝影工作者拍攝手法,接著一匡老師為使學生能夠對於未來的田野調查,以及影片製作有所設想,介紹了嘉義縣大埔地區所擁有的經濟植物及昆蟲—麻竹和無螫蜂,說明麻竹對當地的重要性,以及其生長方式和特別之處。

無螫蜂,由於其需要大量的植物蠟以及花蜜來供養整個族群,被列為重要的里山環境指標之一,而在大埔,擁有最大的無螫蜂族群,等待著學生們去探索。最後觀賞關於曾文水庫的影片《消失的海岸線》,激發學生對於攝影主題的思考。

/ 2021.10.01 助教蔡涵青 整理

04 – 天秤上的生態與經濟

本次課程邀請到自然環境達人—晁瑞光老師,帶來對於事物不同觀點的想法,激發學生關於生態敘事力的思考,其中公民如何參與地方環境,處處可見其於生活周遭的身影,然而參與後的「自我質疑」以及「質疑權威」,促使我們省思自身的觀點外,也思考地方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權衡,這些觀點讓學生對於台灣的商業活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拉扯產生懷疑,以及有不同深刻的見解,進而發想如何將環境生態議題利用文字、影像等媒介傳遞給社會,提升其敘事力,或者如何將自身專業結合在地等創意思考。

/ 2021.10.08 助教蔡涵青 整理

05 – 哲學思考,影像創作工作坊

於課堂的前半段,我們邀請新鋭得獎臺南紀錄片導演—張景泓老師為學生講述影像拍攝的概念,除了利用自己拍攝的紀錄片作為解說範例外,還指導如何訂定攝影主題,並提醒「尋找自己有興趣及熱忱的題材作為主題」,以及田野調查四要點:WhoWhatHowThen。接著,老師說明如何取景,且讓學生了解「一部成熟的影片,每個鏡頭畫面都有其代表的意義與態度」,以及強調讓觀眾思考。課程後半段,由吳幸蓉老師帶領學生觀看訪談式紀錄片《似水華年導讀-神殿》,引導學生思考攝影作品的目標觀眾是誰,會產生甚麼影響。

/ 2021.10.15 助教蔡涵青 整理

06 – 圖像設計學習講堂

延續上週的課程,張景泓老師示範腳本的撰寫,引導學生對所選的題材進行可行性評估,使素材能夠獲得有效的運用,培養學生影像拍攝的敘事力。接著,讓小組進行關於拍攝主題選定的討論,並且給予相關建議,例如:曾文水庫相關議題可以產業汙染為主軸,並以播報方式呈現。

老師還詳細說明運用攝影技巧的訣竅,並且實地操作攝影機,使學生能夠實際了解攝影機操作狀況,而非單憑想像。於課程後半段,王一匡老師解說嘉義縣大埔鄉的生態與人文產業,促使學生對於田野調查主題有更完整的創作概念。

/ 2021.10.22 助教蔡涵青 整理

嘉義大埔田野調查Ⅰ

在一匡老師的帶領下,學生於湖濱公園欣賞曾文水庫風光,探訪和平社區發展協會,

了解在地居民運用漂流木製作小提琴,以及發揮在地魅力,使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更緊密。

接著走進大埔國中,看見當地學校如何將生活與生態結合,甚至引導學生保育里山環境指標—無螫蜂,讓保育從教育開始。

最後,由當地居民簡先生,導引學生走過當地經濟作物—麻竹筍的採收路徑,體會採筍的辛勞以及產業傳承困境。

經歷一天的走訪,學生透過自己的眼睛及攝影機,紀錄所思所感,激發創作靈感,使我們期待日後成果發表的展演。

/ 2021.10.23 助教蔡涵青 整理

08我與創作的距離—創作的哲學思考

幸蓉老師在課堂一開始便道出創作以不同的方式存在於生活四周,可能是一張充滿回憶的相片、一封真心誠意的情書,甚至是一道美味的佳餚。

接著邀請學生以紙筆書寫的方式,將對於創作的想法記錄並反饋,有學生提到創作是讓別人有機會虧探自己的感受、對生活熱情的方式、傳達自己想要傳達的事物,都是將創作作為自己的起始點。

老師也提出每個想法背後擁有不同觀點和動力互相碰撞,創作能夠從中尋找衝突觀點,並產生靈感的新火花。接著播放影片,讓學生了解創作發展是具有無限可能性、無設限的。

/ 2021.11.05 助教蔡涵青 整理

09自然觀察冒險家—從生活看見世界

由婉容老師熱情的介紹拉開課程序幕,此次課程我們邀請到自然觀察達人—黃一峯老師,身為藝術家的他,於世界各地開拓眼界,以繪畫、攝影紀錄每個走過的地方。

透過他的影像以及插畫,學生學習用不同角度和觀點,看待每一件發生周遭的事情,也發現每種動物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還有與人之間的連結,並鼓勵同學多多觀察,運用幽默感,或者結合時事來創作,將生命經驗以創作的形式呈現。

藉由一峯老師的演說,激發學生嘗試「如何在生活中尋找故事」,進而培養敘事力最重要的元素—觀察。

/ 2021.11.12 助教蔡涵青 整理

10階段性成果展演

於學期過半之際,老師們邀請學生上台說明他們對於攝影主題、影片內容呈現、取材的相關規劃,學生皆以水庫為主題,討論水庫對當地居民的影響或是當地環境教育,老師皆回饋學生的報告中具有良好清楚的敘事結構,然而希望文字的描述可以更精準,也強調影片中必須看見拍攝者自己想表達的觀點與感受。

接著,幸蓉老師建議在拍攝前撰寫分鏡表,能夠更知道如何取景,以及影像畫面適合的呈現方式,並讓學生觀看相關概念說明影片,對於分鏡有具體的認識。

/ 2021.11.19 助教蔡涵青 整理

11隨手拍出新世界—手機攝影工作坊

由景泓老師再次帶領學生,學習如何使用手機運鏡,以及提醒拍攝紀錄片時的注意事項,透過學生發問,將前幾堂課所教的攝影概念進行複習,並以遠端遙控軟體,與手機連接,讓學生能夠實際了解授課內容。另外教導學生在拍攝人物時如何構圖,以及採訪時受訪者、提問者和攝影者三者之間的最佳站位。

最後以自己過去所拍攝的影片當作範例,解釋運鏡、畫面和聲音實際運用,並給予拍攝相關建議或者回答學生關於影片呈現方式的疑問。

/ 2021.11.26 助教蔡涵青 整理

12感受腳下土地的溫度—另類的哲學敘事

本次課程邀請到現任台南社大台將分校執行長—吳茂成老師來演講,課堂剛開始老師便用台語講述自己對於台灣這片土地的熱忱,強調我們所講的語言就是「敘事」,在了解本質後,敘事會以更優雅詩意且開創性的方式呈現。

此次講座以自己提倡的「台灣山海圳國家綠道」運動貫穿,不停向學生提問是否認識自己所生長的家鄉,警醒學生人們在生活中不知不覺破壞生活環境,甚至文化,導致生活環境破碎危機發生,同時鼓勵探究思考事物的本質,釐清問題,留下屬於自己的足跡。

/ 2021.12.03 助教蔡涵青 整理

嘉義大埔田野調查

此次前往大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依照攝影計畫去各地尋找拍攝的素材,

上午時,在幸蓉老師的陪伴下訪問當地居民,了解當地的歷史與人文風情變化,

在一匡老師的帶領下前往生產麻竹筍相關產品的居民家,實際看見麻竹筍產品的製造過程,

並再次踏上山丘,體驗採收竹筍的路徑。

在舜傑老師的陪同下,訪問當地小提琴樂團他們所經歷的故事。

於中午享用美味自助餐後,學生打起精神再出發走訪社區,邊走邊欣賞當地社區風光,

也享用當地回鄉青年開的創新冰店之火龍果冰,以解暑氣,

隨著日落,旅程即將結束,學生也承載著關於大埔的記憶返家。

/ 2021.12.04 助教蔡涵青 整理

13攝影放大鏡—影片剪輯工作坊Ⅰ

大埔之旅結束後,由景泓老師講授關於剪輯的概念與建議進行方式,讓學生學習剪輯技術,並思考如何將手上所有的影像素材彙整成3~5分鐘的影片。

此次剪輯軟體使用《剪映》,起源自一款影音社群軟體,素材庫豐富多樣,也適合新手使用,老師利用課程時間向學生介紹軟體如何操作使用,並複習前幾次課堂的攝影概念。

另外,老師也實際利用一些片段做剪接,使學生對於如何剪接成一支好影片有較完整的概念,且提醒學生在進行剪接時,需思考如何讓畫面以及畫面中的動作連續。

/ 2021.12.10 助教蔡涵青 整理

14 攝影放大鏡—影片剪輯工作坊Ⅱ

學生利用課堂時間將自己初步剪輯、篩選的影片與素材放於投影幕上,供大家觀摩學習,也讓景泓老師直接回饋或指出拍攝問題,

例如:影片建議加旁白、盡量避免同時訪問兩人、事件與空景可以穿插或使用具象徵性畫面等等,也建議許多運用攝影素材的方式,提供可能可以用來輔助影片觀點的網站資源,例如成大圖書館的舊報紙或相關文獻。

最後老師向大家提醒:影片的畫面與聲音可以有反差或對比,使影片的核心重點能夠被看見。

/ 2021.12.17 助教蔡涵青 整理

17 好戲上場前

此堂課同樣邀請到張景泓老師,透過觀賞學生精心剪輯製作的影片,給予回饋與建議,使學生於能夠為自己的影片做最後修正,並在正式影展呈現最好的作品給老師、同學以及朋友。

學生們的影片主題多樣,從水庫歷史談到社區營造,以學生的角度呈現嘉義大埔鄉不同的風貌。

另外,老師提醒學生關於影片呈現的建議,例如盡量不以訪談畫面作為開頭,並對「好的紀錄片」進行定義,也講述「記錄片並沒有固定的形式或標準,最重要的是導演對於影片的構想」。

/ 2022.01.07 助教蔡涵青 整理

18 期末聯合影展

本次影展將本課程聯合創作與媒體應用、影像與史學以及社區劇場,共同發表學生們的影像敘事結果,

藉由學生為自己的影片進行簡單的介紹,使觀眾對影片有初步的了解,接著在影片播放完畢後,

透過景泓老師、幸蓉老師、一匡老師以及婉容老師的回饋,讓師生能夠交流彼此的想法與觀點,

也能從影片中看見學生、老師對於影片的付出與用心,令人感動萬分。

然而隨著影展即將結束,這堂課也要結束,相信學生在課程中收獲滿滿,

並在未來能夠應用所學,師長們也衷心期盼未來還能再與學生們一同創造不一樣的影像敘事。

/ 2022.01.14 助教蔡涵青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