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親身體驗撒奇萊雅族傳統祭儀-火神祭,瞭解祭儀之精神與意義,
以及部落耆老介紹部落文化轉變與族群正名之歷史,讓我們習得族群傳承之重要性。
從中提升本校原民生自我文化與身份之肯定,
進而透過習得之反饋與心得,透過攝製短片紀錄與分享,
幫助原鄉部落發展以及促進原民生回鄉服務與學習部落生活。
火神祭簡介
火神祭典(palamalan a lisin)火神祭以光緒4 年(1878)加禮宛事件為祭典核心概念,屬於跨部落的全族紀念性活動。
加禮宛事件發生時,達固部灣部落(Takubuan)是當時最大的部落,部落外圍種有刺竹防禦。
清兵因刺竹隔離而無法接近部落,最後引火射箭攻擊,造成部落茅草屋燒毀、族人傷亡。
之後,族人因分散各地而無法祭祀事件中傷亡先祖。
撒奇萊雅族因遭歷史事件的祝融吞噬,而致民族文化發展受挫。
歷經一世紀後,族人以火神祭典弔唁祭祀傳統領袖夫婦以及在加禮宛事件中犧牲的族人。
火神祭典除了紀念歷史事件外,更具有凝聚民族認同的意義。
火神祭典的儀式有:一、迎神,二、祈福,三、繞境,四、祭神,五、送神。
一、迎神(Di’tu)迎神的目的是燃煙告知神靈與祖靈。
燃煙儀式之後,由五色使者持火把繞行達固部灣部落(Takubuan),並在定點進行招喚祖靈到會場。
等到祖靈陸續進入會場後,接著迎請火神進入會場。
二、祈福(milunguc)祝禱司與五色使者在會場中六個地方,讓族人繞行並接受消災祈福儀式。
三、繞境(misaliyuk)青年階級成員按照加禮宛事件中的避難路線巡禮繞行。
會場中則引唱豐年祭中的〈召集舞 u-u-u-〉、〈迎神曲〉與〈豐年祭勇士舞〉等歌曲,
其中火神祭(palamal)中的〈召集舞 u-u-u-〉被當成火神祭典主要的頌神曲。 祭神時繁盛豐富的祭品
四、祭神(mibetik)族人吟唱祭歌頌神曲〈u-u-u-〉,
接著以檳榔、荖葉、糯米糕、小米、生薑、酒、刺竹、鹽等進行祭祀,
並藉由風車、煙、陀螺、陶壺、陶杯等媒介物轉化給天地祖靈。
祭祀祖靈儀式結束後,則引火燒化火神祭壇。
五、送神(padungus tu Di’tu)由撒奇萊雅族主祭者宣達旨意,
主辦部落主祭、火神使者及部落傳統領袖帶領祭眾族人領唱祭歌並繞行祭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