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來也稱為「污萊社」或「湯社」,許多人及許多文本上都說「烏來」是泰雅語的「溫泉」,其實是有待商榷的。
一般說是早年烏來尚未開發時,原是一片叢林地帶,也是野生動物出沒的獵場,有一天一群泰雅獵人狩獵到此,看到南勢溪岸邊的溪水冒著水霧,乃伸手去探試,發覺水很燙,於是大叫「Kiluh-ulay!」,「Kiluh」是熱、燙的意思,「ulay」讀音為「烏來」,據說是含小心的警語,後來進入的漢人就解讀為溫泉了。
當天部落族人帶領學生認識泰雅族編織文化且實際操作如何編織-平織,平織是在編織理會基本的織法,但是從沒接觸過
的學生頭腦一直打截,使學生不停詢問編織老師下一步是什麼。一回生二回熟學生也慢慢安靜完成自己的編織,
但是編織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是需要耐心跟細心。編不到20分鐘有些人就想放棄了,但是由老師不斷在旁邊
加油鼓勵,讓學生能夠完成自己的織帶。所以說以前的泰雅族人婦女實在是不容易,從製作材料到整經再到編織,甚至到
完成一件衣服,需要花上幾個月的時間。
這項傳統技藝實在很值得學習,雖然現在衣物很容易製成且機器取代,但是手工製做就是比機器做的更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