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製作及食用?
「CINAVU在傳統原住民生活中是只有在祭典、節慶、結婚、生育或是遠行等重要活動時才製作食用的點心。」
據我所知,甚至房屋落成、部落子弟從軍、結拜也是吉拿富出場的理由之一,但通常喪事除外。
在排灣族生命禮俗舉行時,往往親友群聚,足量的食物為必需。
於是費工製作的吉拿富扮演著主家對客人的歡迎,也是族人之間的情感黏著劑,
而部落女性長輩灌注了深切祝福,透過它傳遞。
禮俗預備期,婆婆媽媽們上山採集所需葉片,
張羅各項食材,一起清洗、包裹、烹煮,一邊交換情報、吐露心事,
既是體貼主家的辛勞,也是一場私密的集體療癒。
怎麼製作吉拿富?用什麼材料?
先鋪兩三片假酸漿葉(ljavilu)在桌上,部分重疊,作為包裹食材之用,就像潤餅皮的概念。
少數部落使用克蘭樹嫩葉(kataljap),但仍以假酸漿為主流。
取一些芋頭粉(ragrag)或小米(vaqu)或糯米(極少見),
中間以豬肉為內餡(家豬或山豬五花),事先適當調味,也可用花生粉加糖,做成甜食版本。
接著像包春捲那樣,摺疊捲起,
外頭以五節芒(laviya)或月桃葉(ngat)或克蘭樹(較老較粗糙的葉片)或血桐葉(vau)或野薑葉包裹(就地取材,各地不同),
再以芒草莖或棉繩或撕成條狀的月桃葉鞘紮緊固定,入鍋蒸煮即可食用。